弟兄平安!谢谢您转来《从胡、温新型执政理念看“新中华文化”及中国有十字架的变革》一文,我很同意“不忍卒读”一评。最近“朱贵”的酒馆很热闹,连一些基督徒也卷入其中。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由于琐事纷纭,我在这里只能简单加以评论。愿我更直抒胸臆,开门见山,愿主的灵让我们同得自由。近年来,随着福音在中国的拓展,中国教会中的亲政治势力,包括“我骨头里的政治”那种被边缘化的势力,和教会里的辜鸿铭的海外嫡传,正在带领基督教重蹈教会在罗马帝国或欧洲,以及在北美的覆辙。
“上回书”我们说到,耶稣吩咐我们不要既侍奉上帝,又崇拜玛门。我们知道,不同宗教都有对贪婪的批判,那基督教有何不同?不仅如此,如果我“不听劝”,坚持侍奉玛门,你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今天,神要告诉我们祂的真理。圣经主要不是道德教训,神的话是带着能力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耶稣和路加都没有说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比喻,因此在教会传统中,对此多有纷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秋天。夏天已经过去了,无论我们在落叶缤纷的季节里怎样堆砌纪念的情感,怎样文学或花红柳绿,我们没有能力阻止一片落叶,也无力染黑一线白发。基督教教导人诚实地面对衰老和死亡。但这不是黛玉扛着花锄用一抔净土半掩风流的日子。秋天不是一个文学季节,而是一个宗教节日。
作为一位传道人,我逐渐适应了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周末(从周五到周日)是我最忙碌的时间,而星期一才稍微能喘口气,休息一下紧张的身心。于是星期一就是我的假日了。我可以早起一些,到河边享受初秋的宁谧与绚烂,一整天都可以在蓝天白云之间留恋往返。由于是weekday,河边更加空旷无人。
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我要作三点说明。第一、教会在传统上很少这样选取经文,将这三节经文放在一起来布道,我们可能是第一次。我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这三节经文之间同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3节首先提出中心论题,14、15节分别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秋天来了。蒙特利尔的秋天总使我想起雅歌上的那位女子,“全然美丽、毫无瑕疵”。在这个繁忙的夏天的尽头,我更想起先知书上的句子:“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树,结果繁多;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坛。地土越肥美,就越造美丽的柱像”(何西阿书10:1)。圣经是一本钉痕累累同时硕果累累的书卷。漫长的夏季那些脚伤的白色鸟群,如今在麦田的尽头相约围聚,河边是五彩斑斓的盛宴,而天际消散了抱头鼠窜的雨季。
路加福音15章有三个比喻,传统上称为“失羊的比喻”、“失钱的比喻”和“浪子的比喻”。这三个比喻逐一演进了人失丧的程度(1%、1/10、1/2-1%、10%、100%);因此将耶稣十字架的救赎置于走投无路的紧急状态。这三个比喻的核心信息是失而复得的属天快乐,三个故事主人公不是人,而是上帝自己。耶稣通过这三个比喻,来告诉我们人是谁,特别是,上帝是谁。
孩子们,我一直盼望能将你们从昏天黑地的电脑屏幕前分别出来。我愿意常常带你们去大自然,在那里不仅有新鲜的空气、森林、花鸟和各种小动物,在那里也有上帝创造世界更清晰的指纹。在我们即将远足之前,我推荐一部电影给你们。这部影片叫Le Renard et l’enfant,英译The Fox & the Child,中译狐狸和小孩。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人的状况”。首先求神让诸位理解我传讲福音的方式,波士顿大学一位神学博士将我的传道方式定义为“独树一帜的文本式讲道”——把圣经经文高举在聚会中,然后逐一讲解。我的讲道是完全以圣经文本为中心的,不仅全部内容以圣经经文为主,而且,讲道的结构也完全是重复圣经文本自己的结构。
从波士顿回来这两天,一直忙于给各处的来信复信。这里转发其中的一篇,因为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处理这些信件的同时,我一直思想我在波士顿一次聚会上所提到的一个创作计划——以约翰福音8:1-11为基础,我正在构思和撰写一个福音电影剧本,名字叫“漏网之鱼”。我曾经多次讲论“耶稣与行淫时被拿的妇人”这个故事,也多次谈到,我们不是故事里的耶稣,最多是文士和法利赛人,而更可能就是行淫的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