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专题:灭顶之灾,已从末世启程

      图文专题:灭顶之灾,已从末世启程无评论

我自己真的盼望这是一篇耸人听闻的博文。今夏我返回中国,从酷热葱茏的大王滩,到阴霾窒息的西湖,最后抵达混沌空虚的圆明园,我没有见到一只水禽。当我这样抱怨的时候,陪同我的朋友指着路上熙熙攘攘的蚂蚁说:你不能说,中国成功地消灭了野生动物……最近我注意到,一年一度的中国大旱正在席卷中国长江流域和岭南。这场旱灾曾经在春天肆虐中国东北,夏秋转入华北,它要胜利地进入下一年的早春。

加拉太书 第四课:作见证(加1:11-17)

      加拉太书 第四课:作见证(加1:11-17)无评论

11 弟兄们,我告诉你们,我素来所传的福音,不是出于人的意思。12 因为我不是从人领受的,也不是人教导我的,乃是从耶稣基督启示来的。13 你们听见我从前在犹太教中所行的事,怎样极力逼迫残害神的教会。14 我又在犹太教中,比我本国许多同岁的人更有长进,为我祖宗的遗传更加热心。15 然而那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我的神,16 既然乐意将他儿子启示在我心里,叫我把他传在外邦人中,我就没有与属血气的人商量,17 也没有上耶路撒冷去,见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惟独往阿拉伯去。后又回到大马士革。

深秋往事:Cecilia与蔡文姬(连环画)

      深秋往事:Cecilia与蔡文姬(连环画)无评论

似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基督的福音大约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在那战乱不断、灵魂干枯的地方,有一位叫蔡文姬的女子。每年深秋,我在关山冷月的异国他乡,在碧云黄叶中,总会听见她在历史的深处弹起“胡笳十八拍”。与二泉映月不同,蔡文姬的声音有一种穿越河套与西域边关的力量。她代表一个沦陷在远方的浪子,她是汉朝灵魂回家的使者。她梦碎于南匈奴的金戈铁马之下,望断约旦河谷,抑郁而归。

严行:也说华人教会的爱国情结(图文)

最近的“爱国热情”再度高涨。一时间,教内与教外齐飞,海外与国内一色。一些唱那“每当我在寄居地歌唱想到你就哭了”的海外基督徒,现在笑了:“我的祖国强大了!”可以说,这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潮,与08奥运一起,为近二十年爱国之情创出新高。在这个缺乏爱的国度,“爱国”之“爱”,如印尼海啸般铺天盖地席卷华人世界。

主日证道:感恩生活(可10:23-27)

      主日证道:感恩生活(可10:23-27)无评论

今天是感恩节,让我们特别感谢神在这样的时候,把这段信息赐给我们,为要我们能够特别地领受基督救恩的真理,并为此献上我们的感谢。所谓感恩,就是对神的创造、救赎作出感谢赞美和喜乐的反应。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于你们。阿们!

舍禾:“教会爱国主义”精神批判(图)

这段时间,看网络新闻的时候,随处都充斥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精神。国内的媒体如此,国外的很多网络也是如此。华人社会有如此协调的爱国行动,实属罕见。惊闻有人注册了一个网站,呼吁华人放弃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身份,特别是绿卡之类的东西,以此表明自己的爱国情怀。这令人感到无限的意外!因为,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终于可以抗衡帝国主义了!中国有什么不好?体制差,还是精神空虚?经济落后,还是国际地位低?咳……

加拉太书 第三课:History(加1:11-4:31)

      加拉太书 第三课:History(加1:11-4:31)无评论

从加拉太书1:11到4:31,实际上是保罗在基督里向加拉太教会解释两部历史。第一部是个人生命史,从加拉太书1:11-2:21。第二部是他重新解释的犹太人的历史,就是旧约,从加拉太书3:1-4:31。第二部分也可以说是保罗的思想史,这两部分历史是互相联系的。

小光:华人教会的爱国传统及其危害

      小光:华人教会的爱国传统及其危害无评论

狭隘爱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爱国成为信仰和精神寄托,在教会中则表现为爱国成为新的偶像,弘扬国家和民族荣誉的热情胜于弘扬基督的真理。这样的“爱国者”们不容许别人表达对其国家和民族任何的批评和不满,情绪化,非理性,憎恨任何不像他们那样“爱国”的人,刻意掩盖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罪,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不公义现象视而不见,对于难以否认的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问题,就进行宽容性解释,或责怪是其他国家或民族造成的。他们还将热爱统治者和政府视为爱国,盲目将传统的宗教、习俗和文化视为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核心,控告比自己弱小的民族愚昧落后野蛮,指责比自己发达的民族霸权和种族歧视。最后,国家成为自己,爱国成为爱自己。

与友人书:爱国主义的春药(外一篇)

      与友人书:爱国主义的春药(外一篇)无评论

教会面对的摇动主要出于两种风潮。第一是各种异教和异端。这一点教会并未丧失基本的护教敏感。第二则是爱世界、主要是国家主义对教会的掳掠。这是一场新的“巴比伦入侵”运动。虚荣和私欲,恐惧和贪婪,或者由于习惯性的愚蠢,使教会面对希律的酵变得千娇百媚、半推半就。我不认为教会里的爱国热情完全出于政治阴谋,但肯定是出于俄罗斯那位思想家所说的“心理有病”,因为“爱国是一付春药”——“祖国啊,母亲”,这一抒情已经把自己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