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复活构成神迹的顶点,也是医治神迹的巅峰。耶稣虽然离开东岸的墓群,但仍然在西岸宣告了复活的真理。同时祂藉着复活睚鲁女儿的神迹,预告了自己将从死里复活,使罪人称义。而今天的证道经文特别关切女人-女儿的救恩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起初那临到夏娃身上的咒诅,在基督里被废弃了。因此神迹奇事更是十字架的预表:“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30)。医治即拯救(σῴζω),本质上是将咒诅归给基督。“13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受原文作成)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14这便叫亚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稣可以临到外邦人,使我们因信得着所应许的圣灵”(加拉太书3:13-14)。阿门。
欢迎来到第六场海边战争,马可福音5:1-20。格拉森居民未必都是外邦人(James W. Voelz),也可能包括离经叛道的犹太人。但从地理上可以说耶稣第一次到达外邦。这是一场骇人听闻的事件;尽管符类福音都记载了这一事件(马太福音8:28-34,路加福音8:26-39),但马可福音记载的最为充分。马可福音5:1-20可以交叉结构:1-10描述病人及其症状;与之呼应的是14-20,记述了病人的痊愈以及众人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中间11-13聚焦污鬼与猪群的关系或遭遇绝罚。
诸般真理可以应用在更广泛的领域,可以知道贸易战和强国必然衰败的根源:“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习国本来是最“没有”的国家,或最“缺德”的国家;但是当你起来要靠你的“缺德”来领导世界的时候,你就一定被夺去好不容易才有的“崛起”。这个悲剧在教会中也极为常见:本来是无知的,本来是半吊子,本来是初入教的,本是“没有的”;却偏偏起来像是自己在真理和生命上、在圣经和爱上特别的“有”,比牧师和传道人以及弟兄姐妹都有——你越是起来藉着攻打显示没有之有,你失去的越多。现在的境况是何等可怜呢:刚刚领受的恩典和真理以及刚刚进入的蜜月以及被夺去了,若不悔改,最后一切属天的福气将一无所有,只能重新回到埃及,沦为怨妇强人和钱财奴隶。这不“活该”吗?但责备中仍然有呼喊与祝福以及真正的爱。
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主耶稣的十字架也是一种“活该”,祂进入世界就是找死来了:“17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18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约翰福音10:17-18)。当然我们永远感恩主为我们的罪舍己;但如果你认为主耶稣太可怜了,你就根本没有读懂圣经:“耶稣转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路加福音23:28)。十字架同时包含这两种活该:耶稣活画出我们自己的第一个活该(按罪当死);也启示出第二种活该:向生而死,死而复活。
十二使徒给我们12倍的安慰。这是一群非常特别的人,他们是基督的见证人。这是一群人类历史上最重要却多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是一群殉道者但却是相信复活的人。他们没有为世界和亲人留下任何物质产业,却成了圣经的代笔人或最富足的人……而我们若将起初的信心坚持到底,将来必会见到他们。这是一群换了一种活法或为基督而活的人。
一方面,耶稣是神;另一方面,唯有归向基督才能进入真正的安息。灵恩派以神迹为聚会中心,其实他们因为贪爱世界而没有平安。公共知识分子貌似关心人的命运,但是,他们以为在他们或人类自己里面,可以为人类建造一座新城。巴别塔根本是妄想。因为泥土作砖不能通天。基督,基督,基督,唯有基督是安息。
如果说第三次海边战争的焦点是耶稣是谁的问题;那么第四场海边战争的焦点是耶稣救谁的问题。换言之,仇敌在这里攻打的是耶稣的门徒,一方面指控他们是罪人不配得救(13-17);另一方面指控他们违背禁食的律法传统(18-22)。也可以说我们的仇敌藉着攻击教会而否定基督和祂的真理。而两场战争共同的武器是食物:同席吃饭与禁食问题。就凭这一点,我们就能认出乃父是蛇(以食试探人);也才知道为什么施洗约翰责备他们是毒蛇的种类。
今天是复活节的主日。复活的真理同时显明了两个事实:第一、无论灵恩派炫耀怎样的医治神迹和成功神迹,这人还是要死的。第二、即使基督徒没有经历他们教会所标榜的医治神迹和成功神迹,但基督徒都将在基督里复活并且永生。“4约翰写信给亚西亚的七个教会。但愿从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和他宝座前的七灵。5并那诚实作见证的,从死里首先复活,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稣基督。有恩惠平安归与你们。他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脱离有古卷作洗去)6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神的祭司。但愿荣耀权能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启示录1:4-6)。
岳母来了,教会陷入风波。注释马可福音才明白刚刚过去的冬天教会经历了什么。明亮之星早晨之子,不要让你们那完全不信的岳母岳父,起来论断讲道台搅扰你们。愿主的仆人,奉主的名吩咐污鬼闭嘴,拉人起来服事教会。海边战争,夺妻之恨,爱妻之切。耶稣的妻子,还是你的妻子?愿基督和祂的教会得胜,胜之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