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14章与13章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是平行的。结构上的平行是指创世纪14章也可以相应的分成三部分:14:1-10与13:1-5平行;主题分别是世界众王的内战与上帝选民的同行;14:11-16与13:8-13平行,主题分别是舍己相容和舍命相救;14:17-24与13:14-16平行,主题分别是圣坛(圣道与圣礼)和祭司。由于篇幅较长,涉及的神学论题重要而且繁多,因此我们将用3个主日讲完创世纪第14章。我们这个主日讲创世纪14:1-10,人类的内战,或人类内战的最高形式:世界众王之间的战争,这既可以指向世界大战,也可以指向权力斗争。这是上帝面前的大罪。向前,有大洪水之前伟人带领的普世强暴(创世纪6);向后,有启示录中阿米吉多顿的众王之战(启示录16)。人类战争在上帝面前先后赢得了洪水、硫磺和火湖的惩罚;而上帝的儿女,必须从战争中逃向基督,并帮助被战争掳掠的弟兄一起胜利大逃亡。
阿德莱德之夏:说说白鹿原吧,感动了很多人,热播中。
平安,首先建议大家去看6月18日的证道视频吧,在这里很难畅所欲言。而若不能畅所欲言,还不如不影评。我不希望我的文字里面有苍蝇。不过我在这里可以补充一些观点。
这个主日我们要加快进程,讲完创世纪13章。由于经文较长,请大家一定“课前预习”。我们已经讲过的主题依次是:启程、历史、地理、人文。而这个主日的主题是弟兄。到底什么是教会,或者说教会面对埃及和巴比伦有什么凸出的见证,基督徒和外邦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彼此相爱。正如主耶稣所教导的:“33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34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35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3-35)一方面,我们在地上只是暂居,因为没有必要为世界你死我活;另一方面,我们靠圣灵的感动,可以彼此相爱。求神继续帮助我们成为这真理的见证,中国人尤其有内斗的恶习,任何友爱均无长性;但是今天,我们在基督里永远相爱了:绝不打内战,相爱到永远。
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到了创世记第13章。过往我们谈到了这样几个主题:上帝的创造和救赎,或者上帝,然后我们谈到了历史、地理和人文。这四个主题,基本上关切的是上帝和人的关系,上帝和选民的关系,上帝和外邦人的关系。那么到了创世记第13章,我们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教会里面的人和人之间横向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人类当中最关切人际关系的民族,也是在人际关系当中最败坏的民族。所以今天求神用真理来更新我们,让我们把人际关系建立在属天的真理之上。
Sarah:任牧师……非常开心你们到来。他特别感谢你们一直对她的关爱。附件是她的毕业证书。感谢赞美主。你的礼物一定是大礼,她一生都会记忆。在她人生最关键的成长期,有神,有教会,有你的教导,才有她的今天。荣耀颂赞归给我们的主。那个获奖特别多女孩……是誉为学校之光……说她同学配得一切……一切我都感谢神,最好的安排,一切美好。再次感谢……。
我今天讲三部分内容,大家先有一个概念,首先我讲一讲古埃及的文明,因为亚伯兰要进入古埃及。我们讲过了两河流域的文明,今天我们讲一讲古埃及的文明。古埃及就在我们明年要去的以色列的南部。第二部分我们讲经文,让我们看亚伯拉罕和他的妻子在埃及的经历。最后我们谈一谈这段经文怎样应用到教会的生活里面。好,我们先看第一部分,我们讲一讲背景。
这个主日亚伯拉罕到了埃及,有着非常“文学”的经历。大家需要预备三个方面的功课。第一、创世纪11-12章找出一个交叉结构(提示:示拿与埃及首尾呼应,中间的是应许之民和应许之地)。第二、查考圣经中关于埃及的平行叙事:亚伯拉罕在埃及、约瑟被卖到埃及、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耶稣随父母下到埃及、启示录中灵意的埃及……第三、借助于参考资料,熟悉古埃及文明。
【二十八年恍然:中国永无自由】中国会改变,只会变得更坏。六四会平反,但与民主无关。中国可以走向世界,但不能走向自由。这与制度、种族、文化无关,是人不对。龙的传人追求并只配专制(吃人说谎)。专制是中国的罪恶,也是上帝的公义,是过去也是未来。神要在法老的身上得荣耀,直到米吉多。
弟兄姐妹平安!今天是2017年6月4日,我们继续亚伯拉罕前往应许之地的旅程。今天是2017年6月4日,亚伯拉罕到了应许之地。从吾珥和哈兰启程到迦南到示剑,据说有1600公里之遥。我不知道亚伯拉罕从吾珥从哈兰到示剑用了多长时间,我从示拿平原到应许之地用了28年。亚伯拉罕所离开的地方是两河文明,是示拿平原;亚伯拉罕要去的地方是应许之地,是迦南美地。亚伯拉罕离开的地方,充满了暴政、军事冲突、政治专制;亚伯拉罕所去的地方是住着迦南七族,是充满邪教的地方。
人言不足恤 :任牧:看到你说”history”一词指的是:历史就是关于上帝的故事,感觉非常新奇。我在中文……中找不到这样的说法。能否就这一英文单词的由来以及你对它的认知作一个更清晰、全面的论述,以开我心中茅塞,不胜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