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或许令人费解:人们为何如此厌弃甚至仇恨上帝的“请客吃饭”?答案有三。第一、筵席指基督,耶稣是天上降下生命的粮。但是犹太人的反应是:“这个人怎能把他的肉,给我们吃呢”(约翰福音6:52);一些门徒的反应是:“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约翰福音6:66)。第二、筵席指福音或基督的道(约翰福音6:63),就是教会所传的,是世人所恨的(马太福音7:22,提摩太后书4:3-4)。因此暴君逼迫教会,人们厌弃教会。第三、这神的筵席是为我们在敌人面前摆设的(诗篇23:5)。仇敌恨,有人怕。当然,不止如此——这是羔羊的婚筵。
悔改、懊悔,重新开始。事实上这不可能改变的改变,从根本上出于对复活的信仰。一方面,复活指向最终的审判,人必须因自己的行为面对终极审判或复活之后的审判,因为敬畏和恐惧而改变,并从独信转向义路。另一方面,基督复活使因为走义路而必然面对的患难甚至死亡失去了绝对的权柄,使我们有能力、有平安从独信转向义路。换言之,没有复活的信仰,悔改重生是不可能发生的,至少无法维系新生命的成长和成熟。十字架下面落荒而逃的那些“小儿子”,就是因为复活而开始走向义路。
虽然这段经文与马可福音11:1-11平行,但这个主日正逢“棕榈主日”,所以我们还是换一个角度讲论这段信息——原因之一是主流教会对荣入圣城的解释和应用过于偏执,并且积重难返;亟需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于马太福音第19章与马可福音相关信息完全平行,因此这个主日证道经文我们到达马太福音20:1-16。从马太福音19:1开始,耶稣离开加利利进入犹太境界,面向十字架;同时开始面对仇敌,并继续教导门徒。请大家在“葡萄园”这个主题之下阅读:马太福音21:28-46(另外两个葡萄园的比喻),创世记9:20(挪亚的葡萄园),列王记上21:1(拿伯的葡萄园),雅歌中的葡萄园(如1:14,2:15,7:12,8:11-12等);特别是以赛亚书5:1-30,27:1-13两处葡萄园之歌。一方面,以色列是耶和华的葡萄园;另一方面,基督徒是基督的葡萄园。神在葡萄园的工作,包括种植、修建、拆毁、重建、保护等。这也是约翰福音15:1-8的题中之意。
马太福音两次论及教会。第一次在马太福音16章,主题是基督创建教会;第二次在马太福音18章,主题是基督更新或重建教会——将犯罪拒绝认罪悔改的人赶出去,也将拒绝饶恕悔改之人的人赶出去。这两方面都全然否定了加尔文与裤裆教:一次永远和律法主义。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路加福音15章的话语对象与马太福音10章的话语对象不同:“1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2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3耶稣就用比喻,说”(路加福音15:1-3)。但马太福音这里的话语对象是:“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马太福音18:1)。因此,路加福音15:7中的那个“义人”可能是反讽“法利赛人和文士”。而且如果我们在保罗身上寻找答案,就会比较清楚了。首先保罗曾经是一只迷羊;其次,这只悔改或被找回的羊,比其他使徒更有能力,这可以解释:神在他身上更大的喜乐,就意味着更大的使用和更大的赏赐。最后,这更大的使用和赏赐最终在保罗的殉道余生之中,这可以平行“失丧”这个概念,正如我们不厌其烦在上文中引证的。
基督徒生而自由,尤其拥有免税自由:“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翰福音8:36);“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加拉太书5:1);“你们是重价买来的。不要作人的奴仆”( 哥林多前书7:23)。这就是教会免税自由的圣经根据。这一真理在所谓的基督教国家仍然是一个基本事实。大致而言,在基督教国家,基督徒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可以向你选择的政府按契约纳税。但教会生活是免税的。
钥匙权的真理让我们清楚地看见,教会的权柄是何等的超越和真实。第一、唯有教会才是权柄神授的(不是君权神授,而是教权神受);第二、因此教会的权柄高过一切世俗的权柄;第三、教会有权柄决定世人的永生和永死。教会权柄就是钥匙权。不是革命权,而是钥匙权。但是长期以来关于钥匙权一直存在两种严重的错解。第一是完全回避钥匙权,从而使基督教整体上沦为修身养性的异教。然而基督赐给教会的不是修道院,而是钥匙权;教会的正经事业不是灵修,而是打开;基督徒的见证不是自娱自乐,而是捆绑释放。第二是出于魔鬼和邪灵的恶意,为转移方向,将钥匙视为打开天国的工具,从而有效保护了阴间之门。正因为如此,中译本又专门将“阴间的门”替换为“阴间的权柄”。然而天上的门开了,这从来不是教会的工作,而是基督的工作(诗篇78:23,启示录4:1,马太福音27:51,希伯来书10:19-20)。教会的工作是靠主用天国钥匙打开阴间之门,这正是“钥匙”与“门”的关系。主流先回避钥匙,然后回避阴间的门;因此正是撒但一会。“天国的钥匙”不是指打开天国的钥匙,而是这从天上来的钥匙是阴间无法抗拒的。
虽然仇敌已经定意要杀害耶稣(12:14),但是基督继续在以色列教导人,传讲真理。主耶稣当然知道谁最终有杀人的权柄,但祂首先表明了“顺从神不顺从人”这样的信仰。马太福音13:1-53被视为耶稣的第三场长篇大论:第一场讲天国宪章或天国降临,或曰天道(5-7);第二场讲门徒为天国遭遇逼迫,或曰天路(10);第三场讲天国对世界的审判,或曰天罚(13)。马太福音第13章无法拆解,所以只能放入一个单元——包含了紧密相连、彼此交集的关于基督降临、复临和教会历史的三组比喻。
在主耶稣所有的比喻或讲论中,恐怕再没有马太福音12:43-45/路加福音11:24-26更令人费解但寓意深远了。也许主流们根本没有看懂,而之所以如此,可能恰恰是因为“七个更恶的污鬼”占据了他们“房屋”的缘故。实际上这个比喻浓缩了东方史(污鬼史记或八鬼列传)、西方史或教会史,甚至也浓缩了个人历史和人类历史。仅就“基督教历史”历史而言,这些教导正是基督教必须重建的理由。基督教之所以又给污鬼重新入住的机会,或“最惠国待遇”,主要原因是她放弃了抵挡魔鬼的义道,把全部热情用于求追求神迹,就是“贪爱不义之工价”。基督教离弃了”神的义”和“义路”,成了假先知领导的不义之畜。注意这里的概念与彼得后书2:12-22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