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证道:新年祷辞,2016年中国和孩子的归回(路2:40–52)

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阿门。今天的证道经文是路加福音2:40–52。感谢神的话语。马太福音是唯一记载东方博士的福音书,路加福音是唯一记载十二岁耶稣在圣殿的福音书。马太是税吏,路加是浪子;马太是犹太人,路加是外邦人。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回家。而路加福音更强调孩子回到天父的家,即圣殿。路加福音存在一个交叉结构:首尾呼应的马槽与坟墓(2:7;23:53,24:1)、伯利恒客栈与以马忤斯客栈(2:7;24:29)和圣殿与圣殿(1:9,2:27,2:37;24:53)。另外注意路加福音有一个平行结构:耶稣两次从加利利启程前往耶路撒冷:2:40-52与9:51-24:53。耶稣在回答那个神圣的追问:你在哪里,你的王在哪里——主在圣殿中,你也应当在圣殿中。今天是2016年第一个主日;逾越节从犹太历正月十四日黄昏启程(利未记23:5);幼年的耶稣献在圣殿中(路加福音2:22-39),童年的耶稣逾越节在圣殿中……这些信息教导我们怎样在圣殿生活中开始人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圣殿(诗篇23:6)。2016年我所看见的神学异象是:谦卑在教会中。或者说,我们,中国和孩子应该谦卑在教会中,这是智慧的开端,这是得救的起点。请为这个异象祷告。愿基督所设立的教会在新的一年里加倍保守和祝福人,并我们和我们的儿女。阿门。

一、长大(40-42)

40 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41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 42 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他们按着节期的规矩上去。40 And the child grew, and waxed strong in spirit, filled with wisdom: and the grace of God was upon him. 41 Now his parents went to Jerusalem every year at the feast of the passover. 42 And when he was twelve years old, they went up to Jerusalem after the custom of the feast.

路加福音2:40–52存在一个明显的交叉结构,40-42与51-52前后呼应,请注意这些呼应着的概念:长大与增长;强健、智慧与智慧和身量;神的恩在他身上与神和人喜爱他的心;他父母与他们;上去与下去……中间的信息是43-50 ,聚焦耶稣在耶路撒冷圣殿的三天生活,特别是耶稣自认祂与天父的特别关系,并教导人,当以神的事为念。

1、渐渐长大(40)

这是一个孩子(παιδίον)的故事(以赛亚书3:4;9:6)。耶稣在拿撒勒渐渐长大(路加福音2:39)。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耶稣作为完全的人,祂的长大表现在三个方面,是由三个Imperfect的动词表现的。第一、αὐξάνω,主要用于描述植物的成长(创世纪2:5,2:9;以赛亚书53:2;马太福音6:28,13:32),特别指向耶稣从8天到12岁的生长。第二、κραταιόω,强健起来(路加福音1:80;哥林多前书16:13;以弗所书3:16)。这个强壮是指灵里的刚强。ἐκραταιοῦτο πνεύματι,waxed strong in spirit;灵里强壮,在圣灵里的成长。另有一个动词分词来进一步说明,何为灵的长大:fπληρούμενον σοφίας ,filled with wisdom:被智慧充满。这里的两个动词都是被动语态。耶稣的见证也让我们看见,所谓圣灵充满从根本上说就是被智慧充满。σοφία这个字,在这段经文中前后出现了2次;中间用另外一个字“聪明”(σύνεσις,understanding)来解释。值得强调的事,犹太男孩儿会在妥拉的教导下成长,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三、ἦν,这关系动词也是被动语态:the grace of God was upon him;更准确地说,神的恩典被放在他的身上。这意味着耶稣一直在感恩中长大。考虑这个家庭的清贫,我们应当惊奇耶稣的感恩之心。而我们,可以说从小就学会了嫉妒、抱怨和报复性的理想。总而言之,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什么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是身体的自然成长、灵魂在智慧中苏醒,在信仰中不断感恩。

2、他的父母(41)

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与父母有关。神将耶稣降生在约瑟和玛利亚组成的家庭里,这个孩子是对这对夫妇的祝福,而神又藉着这对夫妇祝福了祂的爱子。圣经对“好父母”的定义绝非“拼爹文化”所理解的。所谓好父母,就是父母信主与敬虔。这比父母的任何地位和钱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至为重要。一方面,父母一直用神的道理殷勤教导儿女(申命记4:5;6:7;11:19);另一方面,父母率先垂范地带领孩子坚持圣殿生活。这样的父母是谦卑而蒙福的。因为实际上我们不知道怎样做人的父母,我们只是按人的罪性和经验在养育儿女,而当儿女不顺服的时候,我们只是诉诸血气来压服。聪明的父母按神的旨意,并请神来帮助自己教导儿女。约瑟和马利亚就是这样有智慧的父母。ἐπορεύοντο是πορεύω的imperfect形式,表明约瑟和马利亚每年前往耶稣撒冷圣会的习惯。耶路撒冷这个词在这段经文中出现了3次(41、43、45)。根据路加福音2章的语境或上下文,每一次他们上耶路撒冷一定是带着耶稣同去的。虽然律法并未要求女人赴耶路撒冷守节,但马利亚的敬虔令人感佩。我不怀疑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但他们真的不知道怎样爱。甚至由于愚昧,他们的一些安排夺走了孩子的主日生活。约瑟和马利亚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事对孩子是最必要的。特别是那些自以为很高明的父母,实际上是世界上最蠢的人。而教会也难辞其咎——今天,连圣洗礼也被从孩子那里夺走了。这是一个春天的故事。80英里,3天路程。逾越节也指向圣礼:τῇ ἑορτῇ τοῦ πάσχα,at the feast of the passover。他们去耶路撒冷不是旅游,而是参加那里的逾越节筵席。希腊文πάσχα对应希伯来文פֶּסַח,这个字可以泛指passover;也可以指sacrifice of passover,animal victim of the passover或festival of the passover。这不是人的节期,而是“耶和华的逾越节”,羔羊献祭之日(出埃及记12:11;约翰福音13:1;路加福音22:1)。逾越节是为了纪念以色列人那场伟大的解放运动;而马利亚夫妇显然盼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场解放的受益者,但尚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才是人类真正的解放者。

3、按照规矩(42)

按犹太人的传统,12岁是成人的标志。这一年耶稣成年了。路加福音2章实际上记载了耶稣出生、第8天、马利亚满了洁净的日子(第40天;利未记12:1-8)和12岁共4个标志性事件。前两件事发生在伯利恒,后两件事发生在圣殿。其中第8天的割礼预表着洗礼(歌罗西书2:11-12);第40天小耶稣被献在殿中,表明祂成了拿细耳人。我们可以重点说说κατὰ τὸ ἔθος τῆς ἑορτῆς,after the custom of the feast。ἔθος这个字的基本含义就是律法传统(路加福音2:22,23,24,27,39);更指教会传承(路加福音1:9;2:27,2:42;4:16)。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守规矩的约瑟和玛利亚,也看见了守规矩的耶稣。这个神圣家族是守规矩的;人类第一家族是守规矩的家族;人类的救主是守规矩的救主。使徒在教会建立的时候,反复强调规矩。首先,神的教会是有规矩的教会(哥林多前书11:16),而且“凡事都要规规矩矩的按着次序行”(哥林多前书14:40);使徒责备不守规矩的人,要求弟兄姐妹远离这样的人(帖撒罗尼迦前书5:14;帖撒罗尼迦后书3:6)。最后,使徒自己率先守规矩,以身作则(帖撒罗尼迦后书3:7)。而不守规矩的人往往更容易犯罪(帖撒罗尼迦后书3:11)。因此,人的儿女首先是守规矩的人,就是向神守规矩,得神的赏赐(提摩太后书2:5)。一个孩子长大了,有一个标志就是守规矩了。当然前提是父母守规矩。丧失规矩能力的人只是因为没有长大,还是小孩子。西方的文明以及对法律的敬畏,是千百年来教会规矩造就的。然而魔鬼及其儿女是不守规矩的,并以违规特权为荣。为何中国基督徒总是迟到呢,因为没有规矩。为什么中国孩子更没有规矩呢,因为父母言传身教。古往今来只有一位拥有不守规矩特权,就是耶稣。但耶稣首先守规矩。

二、殿中(43-50)

43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并不知道。 44以为他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他。 45 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46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 47 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48 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49 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或作岂不知我应当在我父的家里吗) 50 他所说的这话,他们不明白。43And when they had fulfilled the days, as they returned, the child Jesus tarried behind in Jerusalem; and Joseph and his mother knew not of it. 44 But they, supposing him to have been in the company, went a day’s journey; and they sought him among their kinsfolk and acquaintance. 45 And when they found him not, they turned back again to Jerusalem, seeking him. 46 And it came to pass, that after three days they found him in the temple, sitting in the midst of the doctors, both hearing them, and asking them questions. 47 And all that heard him were astonished at his understanding and answers. 48 And when they saw him, they were amazed: and his mother said unto him, Son, why hast thou thus dealt with us? behold, thy father and I have sought thee sorrowing. 49 And he said unto them, How is it that ye sought me? wist ye not that I must be about my Father’s business? 50 And they understood not the saying which he spake unto them.

这段经文的重点在于,耶稣不仅仅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正因为如此,耶稣离开地上的父母,与天父在圣殿团契。祂离开父母进入圣殿,乃是与教会同在;或藉着教会与人同在(约翰福音1:14)。这一幕也应验了创世纪2:24,“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参考以弗所书5:32)。而且主耶稣教导门徒说:“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10:37)。这段经文同样可以放入下述交叉结构中。

1、离开父母(43-45)

根据摩西律法,所谓守满了节期,应该是在耶路撒冷过了7天,“孩童”这个字用的是另外一个希腊字,παῖς,这个字不仅指孩童,也有仆人或奴仆的含义——耶稣就是先知以赛亚书中的义仆(马太福音12:18;另参路加福音1:54,69)。这个字也专指神子(使徒行传3:13,26)。因此,“孩童”已经启示了耶稣的义仆和圣子身份,并为祂进入圣殿侍奉父神做了必要的铺垫。另外,12岁在以色列人中,是成为“律法之子”的年龄,你要向律法负责。这一点正如加拉太书4:4-5所论:“4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5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为这样的缘故,“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表示“在”这个动作的词是ὑπομένω,路加用之强调以马内利这个主题(路加福音1:28)。这个词不仅仅指停留,也有忍耐和绝不逃避的含义。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出现了17次,至少15次指忍耐(马太福音10:22,24:13;罗马书12:12;哥林多前书13:7;提摩太后书2:10,2:12;希伯来书10:32,12:2,3,7;雅各书1:12,5:11;彼得前书2:20)。耶稣忍耐在耶路撒冷。第一、忍耐着与父母的分离;第二、忍耐着越来越败坏的犹太教;第三,忍耐等候祂的受难——“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路加福音13:33)。“他的父母并不知道”,原文说,“约瑟和他的母亲并不知道”。“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他”却没有找到,这一幕已经启示,耶稣不完全是人类中的一员(路加福音24:5),你必须在另外一个地方寻找耶稣。

2、主在殿中(46-47)

约瑟和马利亚回城一天,在耶路撒冷寻找三天,才在圣殿中找到耶稣。这可能意味着,他们用了三天时间在圣殿之外寻找耶稣。他们是按自己的兴趣或一般孩子的兴趣去寻找的。马利亚第一次经历了与儿子的“三天失联”,也算是经历“三天死而复活”的操练。祂“在殿里”(ἐν τῷ ἱερῷ)这个概念在路加福音中是至关重要的;连同“在……中间”(ἐν μέσῳ)和上文的ὑπομένω一起,用以强调神与人同在(the presence of God),强调主的真实临在(the real presence )。正如先知所预言的:终有一天弥赛亚要返回锡安,回到祂的圣殿中。ὑπομένω在耶路撒冷,而καθέζομαι在殿中。殿中的耶稣“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上帝的儿子在圣殿倾听,这一幕不仅显示了基督的降卑,祂愿意听我们;也让我们学习何为上帝喜悦的爱子——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人已经失去了倾听真理的品质。坐姿(καθέζομαι)也显明祂的忍耐和规矩,对面是犹太拉比或教师们(τῶν διδασκάλων ,διδάσκαλος;路加福音3:12,7:40等)。“问”显示耶稣对上帝的道理充满了敏感和热情。整个耶路撒冷和全世界都隐退了,都变成了粪土,耶稣唯一关心的是上帝的道。包括教师和周围的人,对耶稣的反应深感震惊,这是再一次强调耶稣不仅是人的儿子,也是神的儿子。希奇,ἐξίστημι在这里用作imperfect;基本含义是震撼,因为发生了不可能发生的事(路加福音8:56,24:22)。希奇的对象包括两件事。第一,他的聪明。σύνεσις主要指对圣道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个字在新约圣经共出现了7次,每一次都是对“无知神学”的救赎(马可福音12:33;哥林多前书1:19;以弗所书3:4;歌罗西书1:9,2:2;提摩太后书2:7)。第二、他的应对。ἀπόκρισις出现了四次(路加福音20:26;约翰福音1:22,19:9),主要指对人的话语的反应,祂认识人。总而言之,主在殿中,祂和我们同在,与我们交通。

3、天上的父(48-50)

约瑟和马利亚也很“希奇”。不过这是另外一个字ἐκπλήσσω,这个字本意指因为遭遇打击而失措(路加福音4:32,9:43)。普天下作父母的完全能理解父母的心情,这是何等黑暗的三天;而耶稣竟然若无其事地坐在圣殿里。马利亚不知道真家何处。她第一次经历了“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的感觉(路加福音2:34)。τέκνον,孩子,儿女;这个字强调亲子关系(马太福音2:18;路加福音1:7,17等)。“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也可以这样翻译:“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们”。“你的父亲”再一次显示约瑟是个义人;而这个概念也与下文的“我父”形成对比关系。“找”(ζητέω)这个动词显然用的是imperfect。动词ὀδυνάω用作分词,被动语态;这个字不仅仅是伤心,而是to cause intense pain;to be in anguish, be tormented;to torment or distress one’s self(路加福音16:24-25)……耶稣的回答在于强调祂是上帝的儿子(另参路加福音9:57-62,14:26)。ὅτι ἐν τοῖς τοῦ πατρός μου δεῖ εἶναί με,这个句子直译应该是:因为我必须是在我父那些事里面;τοῖς可以指向“那些事”。另外一种解释是:“我应当在我父的家里”(参考路加福音20:1-21:4)。值得注意的是,我父的事就是圣殿中的事(路加福音9:31,51;约翰福音19:30)。δεῖ强调这是必须的(4:43,;9:22;13:33;17:25;19:5;22:37;24:7,26,44)。约瑟和马利亚当然还不能明白,因为只有子知道父(路加福音10:21-22)。但是耶稣亲自——在天使、以利沙伯、牧羊人和博士,以及西面和亚拿之后——告诉约瑟和马利亚自己是谁,这是他们应该知道的真理。我们从这里也能看见神对约瑟和马利亚的爱——至少7次向她们启示耶稣是谁。

三、增长(51-52)

51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他母亲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52耶稣的智慧和身量,(身量或作年纪)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51 And he went down with them, and came to Nazareth, and was subject unto them: but his mother kept all these sayings in her heart.52 And Jesus increased in wisdom and stature, and in favour with God and man.

这两节经文足以破碎一个东方的谣言:所谓耶稣在30岁之前到了东方,特别是印度,成了某种宗教的领袖。这段经文清清楚楚告诉我们,耶稣在30岁之前,一直在拿撒勒,并为那里的乡亲所熟悉。正如马可福音6:3所见证的,“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他们就厌弃他。(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耶稣也曾这样宣告:“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路加福音4:24)。

1、顺从他们(51a)

奇妙的是,耶稣并没有因为自己所陈述的理由而拒绝顺从父母。换言之,“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与“他就同他们下去”,在耶稣并非是矛盾的。耶稣越是看见自己和上帝独特的关系,越是藉着顺从显出这种关系。这一点对基督徒同样是重要的,信仰或我们和神的关系不是让我们骄横和叛逆,而是更加顺服与谦卑;我们越是确认我们是神的儿女,我们在人间越应该柔和谦卑。“下去”(καταβαίνω)一词与42节中的“上去”(ἀναβαίνω)行程呼应和对比,这个动词也让我们进一步看见基督的降卑。耶稣要下到拿撒勒,加利利本是世人轻贱之地。新约圣经有三个概念描述拿撒勒。第一是Ναζαρά。这个词在新约中共出现了12次,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中共出现了6次(路加福音1:26,2:4,2:39,2:51,4:16;使徒行传10:38)。路加福音4:16更告诉我们,耶稣从童年一直到30岁,都在拿撒勒。第二是形容词Ναζαρηνός,拿撒勒的(耶稣,Jesus of Nazareth),共出现4次(路加福音4:34;马可福音1:24,14:67,16:6)。第三是Ναζωραῖος,这是专有名词,指one separated,相当于旧约的拿细耳人(民数记6:1-27)。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出现了15次,其中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中出现了9次(路加福音18:37,24:19;使徒行传2:22,3:6,4:10,6:14,22:8,24:5,26:9)。这个字一方面指拿撒勒的耶稣,另一方面指基督徒(使徒行传24:5)。基督徒当永远记得我们是拿撒勒人,不是法利赛人。我们不论断,只是被论断。耶稣顺从父母也在遵行律法(出埃及记20:12;利未记19:3;申命记5:16;马太福音15:4)。ἦν ὑποτασσόμενος αὐτοῖς,was subject unto them;系动词ἦν的用法是imperfect;而ὑποτάσσω用作动词分词,被动语态——耶稣不断让自己顺服他们。这是一个舍己的功课。

2、他的母亲(51b)

“他母亲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路加没有谈到约瑟的反应,可能是因为他只采访了马利亚。动词“存”,διατηρέω,用作imperfect;基本含义是to keep continually or carefully(使徒行传15:29)。路加福音1-2章中,马利亚“三思而后行”。第一思在路加福音1:29;第二思在路加福音2:19;第三思在路加福音2:51b。第一思,涉及耶稣的生;第二思涉及耶稣的死;第三思涉及耶稣是谁,以及祂和教会的关系。这是一位母亲的关切:孩子真正的终身大事是生与死,以及他与上帝永恒的关系。这是马利亚与夏娃的不同。夏娃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I have gotten a man from the LORD(创世纪4:1)。该隐(קַיִן ,possession)这个名字קַיִן出于动词“得”,קָנָה,to get, acquire, create, buy, possess。介词אֵת英译为from;我们参考创世纪14:2与19:13更能明白这个介词的用法。这个介词引出的是一种敌对行动,特别指所多玛在上帝面前的败坏行径。因此夏娃这句话表达的至少有两种情绪。第一、与诗篇127:3针锋相对:“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Lo, children are an heritage of the LORD: and the fruit of the womb is his reward”。这是两种产业的冲突:上帝的产业,还是夏娃的产业。第二、夏娃并非强调孩子是耶和华所赐,而是强调她在耶和华面前针锋相对地生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产业。另外请注意亚当的问题——“亚当给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为她是众生之母”(创世纪3:29);而神紧接着的反应是:“耶和华神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创世纪3:30)。正因为夏娃自认为“众生之母”,她才在亚当和上帝面前夺取了孩子的命名权(创世纪4:1,וַתֹּאמֶר,and she said)。夏娃的骄傲和长子的沦陷有因果关系。马利亚与夏娃最大的区别在这里:“我心尊主为大”(路加福音1:46)。母亲啊,你的孩子在哪里?

3、继续成长(52)

路加福音2:52用一句话概述了耶稣从12岁到30岁的人生(路加福音3:23)。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耶稣隐藏了18年,一直到该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路加福音3:1),耶稣为了殉道才显在人前。这18年的隐藏进一步让我们看见耶稣的降卑,祂不会为自己的名利而追求世界的荣耀,祂只是在等候父神的时间。而在这期间,耶稣继续成长。这个成长在交叉结构中,被表述为另外三个方面。第一是智慧,这是在重复40节中的概念(σοφία)。这里强调智慧继续增长。προκόπτω自然用作imperfect(罗马书13:12;加拉太书1:14;提摩太后书2:16,3:9,3:13)。耶稣持续降卑隐藏是在他智慧持续增长的过程中。第二是身量,相当于40节中的“成长”。ἡλικία这个字主要指年龄,特别是成人的年龄(约翰福音9:21,23;希伯来书11:11),但也可以指身高和体型(马太福音6:27;路加福音12:25,19:3;以弗所书4:13)。对耶稣身量和年龄的强调,可能在于应验旧约中利未人起来侍奉的年龄(民数记4:3,4:23,4:30,4:35,4:39,4:43,4:47;历代志上23:3)。当然,30岁也是大卫登基的年龄(撒母耳记下5:4)。第三、“神和人喜爱他的心”,呼应40节“神的恩在他身上”。“神和人”这个词组,在路加福音24:19重复出现了。实际上,“喜爱他的心”,即40节中的“恩”(χάρις;路加福音1:30,2:40,2:52,4:22,6:32,6:33,6:34,17:9)。但在十字架上, 神和人共同弃绝了耶稣。因此这节经文具有深刻的“悲剧性”。当然,耶稣复活之后,我们可以重说,“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智慧指主的道(使徒行传19:20等),身量可指教会,恩可指向国度或救恩。

应用:我有一个梦想

12岁的耶稣,上帝的儿子,在圣殿中。这一幕释放了天上的真理,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什么是人真正的生活,就是神所创造和悦纳的生活。这一幕是对整个人类的示范,也是对中国的示范,对中国所有亲子的示范。非教会不能救“中国”和中国的孩子,因为只有教会胜过阴间之门。所以我有一个梦想,从2016年启程,将中国和孩子带入圣殿,归入圣礼型教会。这是我48年人生历程最终看见的曙光,是我的曙光,也是我骨肉至亲的曙光。

童年耶稣在圣殿中,让普天下的父母认识两个真理,也进入这两个真理。第一、父母应该在教育儿女上学会谦卑的智慧;这是成人谦卑的日子。第二、每一个孩子不仅有地上的父母,更有天上的父亲——父母必须无条件将会孩子还给他们在天上的父,就是带领孩子进入教会。

首先,父母在教育儿女上的必须谦卑。箴言书反复说,认识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普天下的父母对孩子都肩负着教导他们学习智慧的责任;但是,父母首先要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今天的崇拜经文列王记上3:4–15让我们首先看见谦卑的智慧:君王伟大如所罗门者,仍需要向神求智慧,所罗门王在神面前承认“我是幼童,不知道应当怎样出入”。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上,人都应该归向神。这一点和中国人完全相反。在中国人总是觉得自己很有,结果“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言16:18)。由于数千年缺乏教会传统,中国文明和教育本质上就是魔鬼的世作坊,其本质就是鼓励骄傲:“你们便如神”。先在道德上自以为是,所有人都是吃人自义的道德恐怖分子;然后追求知识、权利和财富上的特权——人中龙凤人上之人。中国的愚蠢也在这个地方,因为“小魔鬼”在成长的过程中,首先伤害到的恰恰就是亲子关系。我现在一眼就能认出这一代一代没有教会生活的人类:“他害癫痫的病很苦,屡次跌在火里,屡次跌在水里”(马太福音17:15);“无论在哪里,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齿,身体枯干”(马可福音9:18)。中国和孩子进入世界如猪群投身入海:“我们唱着我比你圣洁,当家作猪飞起来”。小心眼小到只剩下魔鬼式的骄傲和贪图钱财以及穿堂蛱蝶的地步了,救救孩子。

其次,谦卑的父母须送孩子主日聚会。所罗门宁求智慧,不为自己求寿、求富和寻仇;而他所求的乃是神的同在,他所求的智慧就是基督。这也是约瑟和马利亚“蒙大恩”的缘故之一。中国父母也当为“地球上的星星”求上好的福分。我们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为了臣服和逼迫他们被这个世界征服,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最终阵亡在世界及其偶像之下;而是要帮助孩子胜过这个世界,罪和死亡。而我们自己根本不能胜过这个世界及其君王,我们只能将孩子交给基督。正如经上所记:胜过世界的是神的儿子和我们对祂的信心。马利亚和约瑟的智慧就是谦卑自己,因此把孩子献给上帝,带领孩子进入圣殿(而耶稣反过来将他的母亲交给了教会;约翰福音19:26-27,使徒行传1:13-14)。父母不应该到圣殿里将孩子找回, 因为只有那里有真正的平安、永生和幸福;父母应该进入世界和电子监狱,将沦陷在那里的孩子带出来献给主。今天我们也知道到基督在哪里,祂真实临在于圣礼型的教会。人应从小在那里健康成长(以弗所书1:3–14)。从否定方面说,教会生活隔绝了罪、魔鬼和世界以及父母对孩子的试探与捆绑,也藉着安息日将我们的孩子与周末的陷阱分别出来。从肯定方面说,主日生活是带领中国和孩子与天父团契,并让他们在圣道和圣礼中支取从天上而来的智慧与福气;同时也可以学习彼此相爱。

只是父母必须陪同孩子聚会,否则一切教导都是伪善的。亚当们尤其应该承担起家庭牧者的责任,比妻子更主动地带领孩子参加主日聚会。这根本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孩子是耶和华的产业,是神交给你的责任——把孩子带回天家你无可推诿,将罗得救出所多玛你义不容辞。

父母不要厚颜无耻地厌弃主日学,以为自己比教会更高明。你们人生的那些失败该让你们学会谦卑了。你们要知道,孩子主日从世界分别出来进入教会,这一个行动本身就胜过一座哈佛大学。所有学校都在教导提高犯罪的效率和技能,但只有教会是通往永生的窄门和阶梯。因为主在圣殿中。那个被哑巴鬼附着的孩子已经得救了,我就是那人。惟愿2016年更多的中国家长这样灵魂苏醒:“求主帮助”(马可福音9:24)。惟愿2016年中国和孩子进入教会。阿门!

任不寐,2016年1月3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