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12 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13 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14 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
也许没有一段信息像这段经文如此挑战今天的教会文化了。安提阿所发生的这场事件,驱散了属灵谦卑的迷雾与和睦顺服的酵。有一位神学家说,骄傲的人最不喜欢加拉太书,因为加拉太书把人的骄傲彻底粉碎了。保罗抵挡彼得、责备巴拿巴和其余的犹太人,拆毁了长期以来不以真理为根基的“谦卑顺服”之神话;而某些教会所讲的圣经并不是圣经。我做过很多次实验:把保罗、彼得和巴拿巴的名字隐去,分别以A、B、C代之,然后就这样的事件询问“弟兄姐妹们”的评论。以下是教会的几种经典表情:1、否定双方自以为义:“A、B、C之间的冲突让我很难过,我很不安”;“他们争吵亏欠了神的荣耀”;没有“彼此相爱”。这代表教会里的看客文化,教会不关心真理问题,只是占领中立的属灵态度去说便宜话,把别人论断为不义,以成就自己的义。2、攻击A,以便自以为义:“A实在太不谦卑了,走到哪里都与人争战”;“我要为他祷告”——代祷成了教会控告人自以为义的伪善方式。3、热心传播和议论此事,多端寡要、煞有介事、见猎心喜、蜚短流长,使这类话题成为教会生活真正的中心;热点根本不在ABC之间为何事争战,热点只是争战本身。并把这场争战引为谈资。看客以自己的态度论断保罗为真理的不顾一切;他们以看人的传统论断保罗的只看基督;他们以自己的骄傲来论断保罗对骄傲的不屑一顾。求神带领我们穿越这样的试探,在基督面前,作一个真以色列人。当然,今天没有人是保罗,所以应用这段经文要警惕另外一个极端——把自己想象为保罗,把对方想象为彼得;并把教会里的一切争战都想象为“为真理争战”。我们今天的话语前提,乃是为福音真理争战;而这样的事件本身,绝对具有普遍性和现实针对性。
11Οτε δὲ ἦλθεν Κηφᾶς εἰς Ἀντιόχειαν, κατὰ πρόσωπον αὐτῷ ἀντέστην, ὅτι κατεγνωσμένος ἦν.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
保罗在耶路撒冷胜利了,但争战并没有结束。天路没有永久的和平,因为魔鬼不甘心失败,从不休息。连词δὲ这里意味转折(有“但是”之意)。这个转折告诉我们,为主争战的工作没有止息。合一刚刚完成,新的挑战接踵而至。特别是当我蒙召在教会侍奉之后,我的日子就被没完没了的δὲ连接起来了。所以我们能深刻体会以利亚的疲惫,我渴望一棵可以暂时休憩片刻的罗腾树(列王记上19:1-8)。这样劳苦显示,没有一个基督徒能靠着自己走天路,我们时刻需要神的同在。这里面有一个现实问题:面对保罗和彼得等人的争论,教会文化里有一种习惯性的反应是:你们争论给魔鬼留了地步。但我们今天看见,安提阿的真相是:魔鬼遍地游行,是魔鬼不给教会留地步。保罗要靠神的话语,吩咐魔鬼离开。
彼得到安提阿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安提阿已经成了教会的新的中心;这一点显示福音大复兴的时候,也往往是为真理争战最激烈的时候。第二则是可能因为彼得是安提阿教会的创立人,初期教会有传统承认这一点(Euseb. H.E. III.22, 36; Chron. A.D. 44;Jerome;Chrysost. Op. III. P. 70, ed. Ben)。考虑这一因素,我们更能体会保罗在安提阿抵挡彼得时所拥有的勇气和诚实。
彼得在安提阿的软弱至少显明了三条真理:第一、五旬节被圣灵充满之后的彼得,仍可能因自己的缘故跌倒;因此所谓“圣灵永驻”之观点,是不符合圣经的。第二、所谓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教义也不符合圣经;一个基督徒是可能再次软弱犯罪的,若不持续住在主的话语里,就可能偏离,甚至失丧。彼得的一生让我们看见,基督徒一生是不断成长的一生。在神的教会里,没有什么属灵的英雄,所谓有名望的人也可能跌倒。他们也是人,性情和我们一样。这反过来也否定了按性情、性格论断别人生命的恶习;因为人的不完美、每个人都不完美,才是真问题;天天为谁不完美而忧心忡忡的敬虔乃是走火入魔。在教会里,我们只当仰望基督的生命。第三、基督没有放弃彼得,神在这里借保罗重新建造彼得;这就是神的爱了。
我们现在花一点儿时间谈谈安提阿(Ἀντιόχεια,driven against)。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找到这座城市的位置。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她位于犹太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的交接点上。为了福音的缘故,上帝兴起塞琉西帝国,并在主前4世纪末由塞琉古一世建立了这个希腊城市,使之成为福音西进的重要殖民地。基督的教会是在耶路撒冷开始建立的,所以耶路撒冷为初期教会的中心。当使徒们选举七位执事负责管理饭食之时,其中有一位安提阿人尼哥拉被选上(使徒行传6:5),从此安提阿被纳入福音版图。司提反殉道后,门徒因逼迫分散,有些人也就到了安提阿;“基督徒”一词,就从安提阿开始(使徒行传11:26)。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基督徒这个名字是从外邦开始的。当时耶路撒冷差派巴拿巴到安提阿,巴拿巴到大数找到保罗一同到安提阿,约有一年之久。从此,安提阿就成了保罗宣教旅程的出发点(使徒行传13:1-4;14:26; 18:22)。所以我们看见,安提阿的争论至关重要,因为保罗必须把这个福音基地完全建造在真理的根基上,才可能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耶路撒冷和安提阿的关系对宗教改革提供了灵感。耶路撒冷对安提阿并没有权柄。耶路撒冷不是安提阿的“总会”。所以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的时候,为了反对教皇制,引用加拉太书2:1;2:6和马太福音18:20节等,证明罗马、也包括别的由人联合组成的福音机构对地方教会没有权柄。藉着安提阿事件,我们也能看见基督徒的自由和教会的独立都是逐渐完成的。但是,新教虽然废除了教皇制,但教皇制的残余并没有洗净;今天在很多宗派里,各种教皇文化死灰复燃。耶路撒冷和安提阿之间的纷争,构成了今天属灵生活的一环。总有人要在我们和上帝之间扮演一个过渡角色,正因为如此,“唯独圣经”就成了基督徒保守自由和荣耀的唯一道路。
保罗在安提阿对耶路撒冷自以为有权柄之人的不“顺服”,涉及今天教会常常聚讼不已的一个话题。罗马书13:1,“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这里的顺服一字是ὑποτάσσω:1) to arrange under, to subordinate;2) to subject, put in subjection;3) to subject one’s self, obey;4) to submit to one’s control;5) to yield to one’s admonition or advice;6) to obey, be subject。这个字在新约中出现了40多次,意思比较宽泛,指顺服世俗权柄,也指顺服神的律法。耶稣顺从父母,用的就是这个字(路加福音2:51)。这里需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对人的顺服不以弯曲真理为前提;正因为如此,耶稣又说:“听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弟兄了”(路加福音8:21)。换言之,对权柄的顺服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把有条件的顺服放大为无条件的顺服,是应用罗马书13:1常见的偏离。圣经中只有对神的顺从是绝对的。这就是使徒行传4:19所告诉我们的:“彼得约翰说,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这里的听从,原文是ἀκούω,hear。在希伯来文中,这个字就是著名的Shema Yisrael: שְׁמַע יִשְׂרָאֵל。“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申命记6:4)。耶和华我们神独一的主,是我们唯一无条件听从的对象。另外,权柄一字原文是ἐξουσία,意为power;是权力,而不是权力者。圣经在这里显示的真理很简单,就是要求基督徒尊重政治秩序;并且不能用世界的方式对抗世界(罗马书12:21)。就像神说不可离婚;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制;不排除例外情况。
我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圣经的分节有时候会造成真理的一些误导。罗马书12:21与13:1被分割为两章,就切断了真理的连续性。我们注意,罗马书12:21说,“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在某种意义上,这句经文构成了“顺服掌权者”的神圣基础或逻辑前提。耶稣是以顺服至死胜过世界的王的,这里面的顺服包含着一种“拒绝使用世界的方法战胜世界”的那种属天胜利。所以我们当从这个角度来看保罗怎样与彼得争论的。保罗没有用世界上最庸俗的方法——就是背后说人——为真理而战。他用真理的方法捍卫真理。在这一点上,基督教对人间的一切自以为聪明的计谋不屑一顾。因为神凡事掌权,人徒然奔跑。
显出保罗为光明子女的短语是κατὰ πρόσωπον,当面(亦可参考使徒行传25:16和哥林多后书10:1)。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诚实,应当承认,背后说人已经成了教会的普遍习惯;在这点上,教会与社会没有界限。愿神今天赐给我们一颗敬畏神的心,知道“背后说人”乃是被神诅咒的。罗马书1:32说,“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 马太福音12:36说,“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耶稣又说:“因此你们在暗中所说的,将要在明处被人听见。在内室附耳所说的,将要在房上被人宣扬”(路加福音12:3)。这个真理从起初到最后都是一样的。撒母耳记下12:12,“你在暗中行这事,我却要在以色列众人面前,日光之下,报应你”;诗篇101:5,“在暗中谗谤他邻居的,我必将他灭绝。眼目高傲,心里骄纵的,我必不容他”;以弗所书5:12,“因为他们暗中所行的,就是提起来,也是可耻的”……
我们也当承认,我们自己都在这方面亏欠了神的荣耀。所以先知说:“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以赛亚书6:5)。注意以赛亚这句话的顺序,他不是先指控别人嘴唇不洁;他在神面前首先看见了自己的污秽。于是基督来,将圣灵浇灌在保罗身上,要保罗从以赛亚的困境中解放出来,活出基督的样式。从加拉太书1章我们知道,那些搅扰加拉太教会的人攻击保罗,是背后说的。于是保罗面临一种试探,就是以牙还牙,也背后攻击那些攻击他的人。这一幕我们在教会和社会里都司空见惯了。但是,保罗靠神胜过了这种试探,他要当面抵挡彼得。人能这样作是很不容易的;必是出于神的。不仅如此,下面我们也会看见,保罗没有费尽心机作什么铺垫,而是开门见山地批评彼得。诡诈不属于基督的门徒,诡诈是世界的信仰。
如果保罗背后中伤彼得,保罗的批评就不可能是“用爱心说诚实话”;彼得也不可能因保罗的意见而得到祝福。有人常常为自己背后说人辩护,说自己的批评是为对方好,或者是为神的真理;但如果你背后所说的和当面所说的不同,这个“好”就是用舌头弄诡诈。动词ἀντέστην(ἀνθίστημι)进一步显出的保罗不同的姿态。这个动词是由ἀντί(反对)与ἵστημι(站立)两个字合成的。保罗公开地站在彼得面前,拦阻了彼得的去路。中译“抵挡”是很生动也很精确的。请特别注意这个动词的时态(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这里用的不是“现在持续式”,而是一般过去式,表示过去某个时间偶然出现的动作。所以保罗不是持续抵挡彼得。有的教会弟兄姐妹结仇了,永不饶恕,对别人的罪念念不忘。或者因为记仇,为了报复,有的人竟然可以用一生(余生)的时间来持续抵挡一个得罪他的人。他这样的抵挡与真理无关,仅仅是因为心胸狭窄。我听到一位牧师对我说:他永远不能允许那个得罪他的人回到他的教会来。但真理是:“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加拉太书6:1)。这正是保罗和彼得的关系。也是教会纷争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当然,“抵挡”一字也显出了保罗的“不属灵”,和保罗的“坏脾气”——今天,让我们把那种从来不敢为真理争战,却每逢别人为真理争战就站出来就个人生命现状嗡嗡一片的“属灵谦卑”,把这一切假冒为善,都拿去钉在十字架上。
保罗为什么抵挡彼得呢?与争权夺利无关,与个人意气无关。ὅτι κατεγνωσμένος ἦν。连词ὅτι引出原因从句,而且用语强烈。抵挡的原因是什么。保罗抵挡彼得,不是因为骄傲,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义,不是因为与彼得有仇——因为他们刚刚在耶路撒冷合一——仅仅因为彼得有错。不因私怨,不用神国的事物交换人情,也不为市恩,是基督徒侍奉的本分。κατεγνωσμένος ἦν,直译he was to be blamed。系动词ἦν显示,彼得确实错了。不是保罗凭自己的意思论断彼得错了,而是彼得在神的的真理上确实偏离了。动词分词κατεγνωσμένος是被动语态,由介词κατά和动词γινώσκω合成,γινώσκω的意思是“知道”。因此这个短语是说彼得的错被发现了,或者说,彼得被自己的错误所责备,他在自己的错误中有责任,罪责自负。另一方面,彼得的错是一个事实,不是保罗强加于他的。彼得犯错在先,保罗责备于后。我们常常论定别人错了,并不一定人家真错了,也可能是你欲加其罪,何患无辞;甚至可能因为你恶意控告。那我们怎样分辨别人是否错了呢?你自己首先必须学习圣经,领受神的话语。只有神是“是”,我们只要靠着神的“是”,才有可能在圣灵的帮助下,认清什么是“不是”。那些根本没有神的是或神的话语,又特别乐于“说不”、“决定”的人,一定是凭己意和人情的悖逆之子和黑暗之子了。
另外,保罗真关心真理问题,根本没有顺势攻击彼得的个性、生命、历史上曾三次否认主等等。但我们知道,这些控告的技巧,乃是我们运用自如的智慧了。前段时间有一些争执;误会我的人为了证明我是一个坏人,就把我受洗以前所有的政论文章以及别人骂我个人生活的文字辛辛苦苦地打印编辑出来,拿到一个聚会上。我发现他们遗漏了一些更骇人听闻的“历史问题”,就帮助他们补充进来。真是感谢神,那天神给我一个机会再使用路德那个见证,以罪魁的身份见证神的救恩。我这里想强调的是:我们若为真理争战,一定不要落入这样的试探:不谈真理上的分歧,转过来控告神所赦免的罪人。这连基督教的基本真理都无知了,而且成了魔鬼的工具。
12πρὸ τοῦ γὰρ ἐλθεῖν τινας ἀπὸ Ἰακώβου μετὰ τῶν ἐθνῶν συνήσθιεν: ὅτε δὲ ἦλθον, ὑπέστελλεν καὶ ἀφώριζεν ἑαυτόν, φοβούμενος τοὺς ἐκ περιτομῆς.
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
接下来保罗要解释整个事件的经过。这一点与只关心纷争本身,却完全不顾是非和基本事实的人不同。现在的属灵派完全不在乎一场争执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反正只要那里有风波了,他们就兴奋起来了,或假扮为主忧伤状;或压抑不住的兴高采烈。如嗜血的蚊虫一般,轻者,利用这件事情娱乐一下无聊和空虚;重者,要利用这件事情显示自己的属灵——他们不好,所以我好。
连词γὰρ(因为)引出这段事实。动词ἐλθεῖν(ἔρχομαι),“来到”,与11节彼得的“来到”是一个字;区别是,主语在这里是复数。安提阿此时显然成了关注的中心,当福音兴旺的时候,教会就可能变得复杂化,各色人等的涌入使教会出现纷争;而纷争具有放大效应,将更多的罪人卷入进来。我们知道,这些人是从雅各那里来的,保罗没有点出他们的名字,反而只是提到了雅各、彼得、巴拿巴等人的名字。理由可能是因为保罗对雅各、彼得、巴拿巴更有信心,将他们视为真弟兄。而那些没有名字的人,很可能是信心软弱的人,甚至是假弟兄。保罗在这里说到雅各,应该是用他来代表耶路撒冷的教会,因为雅各是那里最重要的教会领袖。我们常常点名批评某人,是为了让他出丑或报复,保罗提到的人,乃是因为信任和爱。
彼得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呢?συνεσθίω,to eat with, take food together with。这个动词是由介词σύν(with)与动词ἐσθίω(eat)合成的。路加福音15:1-2使用的就是这个字:“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也可参考使徒行传11:3)。“吃饭”这件事之所以如此敏感,可参考利未记11章的相关规制。从雅各那里来的人,已经背叛了基督教基本的真理了,就是耶稣来寻找的就是罪人。注意这个动词的时态是“imperfect”。这个时态表示动作在过去一段时间持续进行。藉着这样的语法,我们能更清楚地看见彼得的错。他以前与外邦人吃饭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直如此;正因为如此,突然改变这种习惯,才显出彼得的软弱。一个人在没有挑战的时候尽可能表现得“很属灵”,但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就可能露出本相来了。以饶恕和宽容的高调为例。我们可以慷人之慨去教训别人要饶恕仇敌,百般和睦;然而一旦有人得罪了自己,我们就峥嵘、狰狞了;以往教训别人的一切属灵高调和代祷表演,都灰飞湮灭了。另外,彼得在安提阿与外邦人吃饭,也未必出于属灵上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从众心理,甚至为讨好人;这一点在下面也为巴拿巴所效仿。因为如果彼得这样做真是为真理的缘故,他就不至于如此恐惧易变了。也就是说,彼得起初就可能在真理上不够坚定或者已经偏离了,前后都在拿真理交换人情。换句话说,彼得起初与外邦人吃饭可能是出于人情;而现在的改变仍然是由于人的缘故。
连词ὅτε(when)与δὲ(but)与11节一一重复,用以对比彼得前后的变化。然后是同一个动词ἦλθον。接下来我们看看,当那些人来了以后彼得的变化。表述彼得变化的有两个动词。第一个是ὑποστέλλω,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些英文的注释来想象一下彼得的动作:to draw back, let down, lower;to withdraw one’s self, i.e. to be timid, to cover, shrink。这个字是由介词ὑπό和动词στέλλω合成的。这个动词的时态也是Imperfect,表示彼得持续或逐渐地退却了。这个动词的语态是Active,彼得是主动退却的,没有任何人逼迫他。我们看见某些基督徒让主蒙羞的一面,就是不战而退。事实上彼得此时此刻有另外几种选择:第一,继续以前的习惯;第二,像保罗一样抵挡那些人。但是彼得却完全“顺服”了那些人的意志。这种“顺服”是可耻的,乃是因为在人家还没有对他提出批评之前,他就“主动自律”了。基督徒自动放弃为真理作见证的权柄和责任,重做罪的奴仆,实在是亏欠了神的荣耀。我知道,在做惯了政治奴隶的社会里,这种“自动奴隶化”,又以顺服谦卑的口红来遮羞的作法更为普遍。这种普遍的软弱和无能,使教会成了比社会更严重地沦陷在独裁意志的践踏之下。不仅如此,彼得刚刚在耶路撒冷大会是赞同过保罗在外邦人所传的福音,现在却出尔反尔跌倒了。我们或许很熟悉这种情况;昨天晚上在祷告会、培灵会、布道会等等场景里热血沸腾、感动得跟什么似的,转过身来就陷到罪里了。
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从雅各那里来的人”身上。有几种可能,他们在耶路撒冷大会上可能阳奉阴违,并没有真正赞同那里的合一。或者,他们当时赞同了,后来又摇动了。或者,他们一直就是律法主义者,不过这次是假冒雅各的名;因为雅各是耶路撒冷大会合一的推动者之一。如果这样情形就更糟,意味着这些基督徒在说谎,他们就是“假弟兄”。此外,我们从这一事件中也能看见,一场聚会所形成的共识并不能确保在实践和生活中得到践行,跟进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个动词是ἀφορίζω,即分开。在语法上与上个动词完全一样。这个字是由介词ἀπό和动词ὁρίζω合成的。ὁρίζω的意思是“确定”、“定义”等。彼得在这里是把自己与外邦人分开了。神将我们从世界分别出来,让我们成了蒙恩的罪人。但人自己又第二次把自己和别的蒙恩的罪人分开,就重新陷入罪中。彼得选择了一个与基督完全相反的方向,他本来该与奉割礼的人分开。ἑαυτόν,自己。彼得在这里是做了大多数人所做的,就是“明哲保身”。他不是为主,也不是爱人,他是爱自己。当然,彼得不是故意犯罪,正如起初他否认主不是故意的一样,乃是因为害怕。分词φοβέω(害怕)用来说明这一点。彼得所害怕的对象是:τοὺς ἐκ περιτομῆς,“奉割礼的人”。彼得的恐惧当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一方面,他们人多势众;另一方面,那些人代表耶路撒冷那种总会、中心、“在上有权柄的”之类的偶像。
害怕是人间一切意识形态的根源,为此人类编造一切谎言来掩盖自己的恐惧。这类谎言的极端发展就是控告别人,转移焦虑,转移神的注视。彼得处于这个链条的初期阶段。神没有让他继续向深渊滑落。于是保罗受差遣,站在我们面前。
13καὶ συνυπεκρίθησαν αὐτῷ [καὶ] οἱ λοιποὶ Ἰουδαῖοι, ὥστε καὶ Βαρναβᾶς συναπήχθη αὐτῶν τῇ ὑποκρίσει.
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我们接下来看看彼得这个有名望的人对其他人的影响。συνυπεκρίθησαν,也是一个合成词,介词部分是σύν(with,和……一起),动词部分是κρίνω,有拿取、论断等意;合起来常用于表达“依赖于……”、“效仿……”、“装假”之意。这个字让我们看见罪的典型特征——人一旦犯罪,由于律法写在心里,由于圣灵的责备,于是开始害怕。这是人犯罪的第一步反应。接下来,由于害怕就开始说谎和装假,开始掩饰和伪装自己,为要逃避审判。一切谎言都是因为罪和恐惧而刻意制造出来的。第三步,为了转移这种恐惧,就开始编造谎言控告别人,千方百计找借口制造事端,小题大做、假题真做,在真理上上纲上线,通过论断以期把自己的罪和恐惧掩盖在“别人事件”的烟幕之下。创世记第三章亚当夏娃犯罪之后就是如此,先是犯罪,然后是害怕,最后就是遮盖和控告。不仅如此,一个人的罪不是孤立的,罪有传染性,会影响到别人。注意这里反复使用的介词加动词的合成词,这些合成词是帮助保罗辩护,显示保罗如此“激进反应”的属天理由——罪正在伤害彼得,同时正跌倒很多人,危及神的教会。
所以出于爱神和爱人的两方面的缘由,真正的基督徒必须“一刻的功夫也不要容让顺服罪”。中国的智慧有所谓“急事缓做”、“事缓则圆”之说,这种智慧与真理无干。基督教的真理是:急事急做,缓事缓做。什么是“急事”呢?看见罪必须立即做出反应。什么是缓事呢?就是你反应之后,把结果全然交给神——我们不是上帝,不能审判和拯救任何人;我们奉差遣说了当说的话,就可以自由了,就可以离开了(以西结书3)。摩西只能把神的话告诉法老,他无权与法老开战。对付法老及其军队的乃是神。摩西的使命是宣告之后离开埃及。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彼得软弱怎样发酵了,将更多人跌倒。“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这句话至少让我们有三方面的领受。
第一是彼得的责任。动词συνυπεκρίθησαν是被动语态,这显出了彼得以及“从雅各那里来的人”在这一事件上应付的责任。这些犹太人是受彼得和“从雅各那里来的人”的影响。圣灵在这里清晰地将罪责区分出来,这显出神的公义来。一个教会的领袖对其他人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加倍警醒自己的言行,否则将跌倒很多人。这样的败坏,“要受更重的判断”(雅各书3:1);因为神赐予的多,要的也多。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教会里有名望的人,也适用于整个教会本身。当基督徒在世界里的言行让主的名在世界受辱,也当受更重的判断。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作门徒的责任”。与此相关的,教会必须承担起管理教会的责任,及时对教会领袖和平信徒的偏离作出反应;既不能熟视无睹、明哲保身,更不能同流合污,也被诱惑,一同跌倒;甚至助纣为虐。
第二是这些犹太人的责任。这些人“随着他装假”很生动地展示了“乌合之众”的心理。1、盲从,就是对有名望的人进行无原则的模仿。也许其中有人觉得彼得代表真理,彼得怎样做,他们就怎样做。这是人的迷信和偶像还残留在生命里的证明。2、狡诈。就是搭便车的心理,既然彼得已经不坚持真理的,而且“大家都这样”,每个人就心安理得地弯曲真理。一方面,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另一方面,法不责众。从这里我们也看见,“大家”和“多数”未必代表真理,最后的真理根据只能是神的话语。3、属灵的骄傲。这些犹太人之所以敢于如此明目张胆地违背“耶路撒冷大会”制定的教义,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自持自己是“大儿子”、是犹太人,因此比安提阿的外邦人信徒更有特权不顾及真理。事实上,在教会里越是自以为属灵和老资格的人,就越可能明目张胆地践踏真理。这一点正如马太福音23:23所说的:“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
第三是神的爱。神兴起保罗在这里抵挡彼得,乃是神对彼得的爱,对这些犹太信徒的爱。那些扎心的话语绝不是“没有说造就人的话”,没有“用爱心说诚实话”,乃是为阻止彼得和这些犹太人继续偏离,甚至最终因自己的罪被弃绝。
令我们吃惊的是,在这场“大跌倒”中,连巴拿巴也不能幸免。小品词ὥστε把圣灵的忧伤和我们的震惊都表达出来了。“巴拿巴也随伙装假”,按原文,这句翻译需要推敲,更准确的译法应该是“巴拿巴也被他们的装假给带走了”;或者,“巴拿巴也被他们给带走了,归于他们的装假”。这句最后一个字“装假”或“伪善”是名词,τῇ ὑποκρίσει(ὑπόκρισις);软弱已经生出罪来了,罪已经有了“位格”。συναπήχθη(συναπάγω)也是被动语态,原意是to lead away with or together;to be carried away with。这个字的含义大约相当于今天教会常用的“某某被异端掳掠了”之意。我们藉着这个字看见罪发动的规律:首先罪具有传染性,彼得的软弱象一张多米诺骨牌,跌倒了一大片;如果不急事急做;连属灵者如巴拿巴也最后一同倒下。其次,罪具有侵略性,它要把你抓去,如同绑架,把你从基督的国度里归给魔鬼。
巴拿巴的软弱和其他犹太人有同样的性质,就是从众心理,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他们”(αὐτῶν)已经发展为复数。当多数人已经软弱之后,巴拿巴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就显得更为容易。换言之,巴拿巴面对更大的诱惑,这诱惑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更大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是更大的恐惧——巴拿巴看见众人站在那里,他如果“哗众取宠”一定会被众人怨恨。我们当知道,多数人往往并不喜悦真理,特别是当众人都陷入罪的状态之中,他们将视那单独坚持真理的人为仇敌。他们因自己里面的羞愧不去悔改,反过来去攻击坚持真理,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因为后者对他们的不义形成挑战和指控。这种罪性实际上统治着今天的世界,使人们更容易容忍和欢迎罪;却绝对不能容忍义。这种罪性起初钉死了基督,然后一直捆绑基督的教会。这种罪性的旗帜就是“属灵谦卑”、“彼此顺服”、“和睦美善”、“爱心诚实”、“要造就人”……我很诧异,迄今为止,这些“假扮成天使的符号”仍然没有让教会出现审美疲劳。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是,这些符号可以保护每个人将“装假”的事业进行到底;让他们心安理得地与魔鬼和谐至死。
巴拿巴软弱给出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1、教会不要把任何人看的过于当看的,仿佛谁特别属灵,特别是合格的基督徒。换言之,基督徒不用使用这种语言:“我对XXX有信心”,因为他是个好人。注意使徒行传11:24,“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我们当知道,尽管从世界的角度看,这巴拿巴是个好人;但是,如果没有圣灵的工作,后面的果子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没有圣灵的工作,这个好人也会轻易跌倒在世界里。2、我们也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当看的,好像谁都可以软弱和跌倒,我自己却不会。没有人可以靠自己胜过试探(马太福音6:13)。在这种意义上,每个人都可能是此时此刻的巴拿巴。3、由于上面两点,我们要学会在主里的宽容,有软弱的彼此但当。至于那些要因弟兄一句口误都要上升为真理问题,或者,有弟兄因持守真理而得罪于人,反过来,把被得罪的人的无知、盲从以及因福音扎心而产生的怨恨编造成“会众意见”起来控告弟兄的,则是属魔鬼的了。
14ἀλλ’ ὅτε εἶδον ὅτι οὐκ ὀρθοποδοῦσιν πρὸς τὴν ἀλήθειαν τοῦ εὐαγγελίου, εἶπον τῷ Κηφᾷ ἔμπροσθεν πάντων, Εἰ σὺ Ἰουδαῖος ὑπάρχων ἐθνικῶς καὶ οὐχὶ Ἰουδαϊκῶς ζῇς, πῶς τὰ ἔθνη ἀναγκάζεις Ἰουδαΐζειν;
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
当巴拿巴也“属灵谦卑顺服”地站到另一边的时候,我们屏住呼吸注视孤单单的保罗。世界沉寂了,武打小说这样描述,风,雪,天地肃穆,一人。然后说“刀”。然而保罗没有刀,他被更强大的力量所装备。作家当这样描述保罗的心理活动:“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哥林多后书10:4-5)。
我们先看看保罗怎样为福音不顾性命。我们先要明白保罗的处境是何等的艰难。保罗所面对的是怎样的局势呢?首先是自以为名门正派的从雅各那里来的人;其次是有名望的彼得;再次是人多势众的众位犹太人;最后是他的朋友和同工巴拿巴,在很长的时间里,那几乎是保罗唯一的朋友。此外,还有安提阿教会在真理上刚刚入门的会众。当然,还有不在场的我们,或者我们以另外一种形式在场。什么是我们关于保罗的公共评论呢?1、保罗的脾气不太好,他将所有的人都得罪了。2、保罗的话不造就人,应该用爱心说诚实话。3、保罗谁都可以批评,却不应该批评彼得;在众人中,彼得已经不错了;保罗谁都可以批评,但不应该批评巴拿巴。4、保罗可以批评,但不应该公开批评,结果让世界笑话我们。5、保罗太不谦卑了……今天我们的教会和社会到处泛滥着这些自以为是的灾民理性,将真理的声音活埋在愚蠢和伪善编织起来的汪洋大海之中。魔鬼使用这些观念将基督教更改成人间最伪善的机构,至于“吃人”——以上所有的一切,造成了保罗孤零零的状况。
这一幕最近特别感动我,让我潸然泪下;但我如今蒙了怜悯,神开了我的眼,让我看见,与我同在的比与它同在的更多。每年圣诞前夕,都有很多阴郁的遭遇围剿着我们;教会里的争执,家庭里的纠纷,社会上的灾祸,如此密集沉重地把我们的心带入绝境,与漫天的风雪和阴沉的冬云一起构成基督降生的背景。由于缺乏真理的知识和见证的能力而泛滥成灾的见猎心喜和旁观自义,加上因胆怯反以“代祷”的名义的巧妙论断,这一切世俗小学的道理,构成更大范围的罪恶,将我们心灵世界里的所有客栈都挤满了。于是我们退缩到马槽里,只能单单仰望那裂天而来救赎与安慰。感谢主,祂已经为我们胜过了世界;又用保罗的得胜祝福着我们。现在,我们回到现场。
保罗从上述诸般绝境中站起来了。这不是慢镜头。保罗举重若轻,因为他知道自己根本不是主演,乃是神要藉着他说话。石头阵已经预备好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世界患有道德饥渴症,就是渴望别人成为众矢之的,然后践踏成义。道德和属灵的绞刑架已经高耸在保罗的背后,等候着保罗这根“出头的椽子”。那些以前被保罗得罪过的人更加盼望着保罗“出事”。保罗必须“抉择”,他站在所有门徒必须经历的“十字路口”。然而,没有什么复杂的心理斗争。保罗如此从容地作出了反应。这是一个基督徒的反应。
一字“但是”(ἀλλά)把保罗转向了十字架的道路上;或者更准确地说,圣灵将保罗的心意从黑暗之中分别出来,赐给了他对整个局势说不的勇气和智慧。连词ὅτε与11-12节的ὅτε形成对比,显示保罗与彼得面对同样的局势,但做出了相反的选择。动词εἶδον,既“我看见了”,或者“我一看见”——这个动词的时态显示 ,上述彼得与外邦人吃饭又退出等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保罗可能不在现场或不在安提阿。所以保罗并没有在过程中纵容他们的偏离。也就是说,保罗不是以前看见了没有说,不是等候时机成熟;而是一看见了,就讲出来。基督徒不“审时度势”。
保罗首先看见了“他们”的不正。这需要我们明白,我们首先要在真理上的有预备,以便我们能够靠神的道分别对错。其次,看见了不正,就应该为爱主爱人的缘故做出反应。今天的教会往往不是这样,一方面他们由于缺乏真理的根基,无法区分对错,甚至颠倒黑白,避重就轻。另一方面,即使看见了偏离也视而不见,用谦卑属灵的名义掩盖自己不想得罪人、不愿为主的真理受十字架的逼迫、甚至讨好人的计谋。保罗看见了什么呢?ὀρθοποδέω,这也是一个合成字(ὀρθός+πούς,straight+foot);意思是to walk in a straight course,metaph. to act uprightly;“行的正”。这个动词是现在进行式,他们行的不正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叫人无可推诿;叫真正的基督徒不可能“急事缓做”。一方面,他们无法推诿,另一方面,看见的人无法推诿。神把我们放在现场,向我们追讨属灵的见证——“一刻的功夫也不要容让顺服”。
但是,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他们的不正不是保罗自已以为他们不正,乃是根据福音的真理(πρὸς τὴν ἀλήθειαν τοῦ εὐαγγελίου)。这一点特别有应用意义。我们说谁不正,常常不是根据圣经真理,而是根据我们自己的观念和标准;甚至根据我们的利益考虑。但我们不过是罪人,是有局限的人,我们所论断的正与不正就根本没有意义。那些没有任何真理预备的人,往往更乐于评断是非,结果常常颠倒黑白,避重就轻。所以人的论断当视为粪土。起初人犯罪,就是想自己区分善恶;但是,只有神才可以区分善恶。另一方面,保罗站出来没有任何利益上的谋算,仅仅是为福音真理的缘故。有的时候,有的人表面上是为福音真理与人争战,实际上仍然是为自己的利益争战,甚至是为报复。巴拿巴在这里被批评也为保罗作了一个见证,从私人利益上的考虑,保罗没有任何理由批评巴拿巴。但是,对真理的热爱使保罗超越了人间人际关系的捆绑。从保罗对巴拿巴的批评中,我们能看见神的儿女所享有的真自由;我们看见有圣灵的荣耀在他们身上。这种真正的智慧,将贯穿于24史的所有计谋、诡诈和桃园结义视若粪土,并将基督的荣光照在一切死阴幽谷里的灵魂。我们看见了太多因为“我们关系好”所以出卖真理对罪视而不见的情形;也看见过很多因为关系不好,所以对也是错的情形。这样的罪无所不在。此外,请注意“福音的真理”在加拉太书中重复出现的节奏。这个概念是加拉太书的核心概念之一。
我们现在看看保罗“看见”之后的反应。εἶδον是看见,εἶπον是“说”——看见不正、不合真理的现象,保罗就“说”出来。基督教会不承认“沉默是金”的“诡训”;反宣告,在罪面前,沉默是罪。保罗下面的话是对彼得说的(τῷ Κηφᾷ)。但保罗说话的方式非常重要,他是“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ἔμπροσθεν πάντων)。一方面我们看见,保罗的抵挡是当面的。今年教会出现一场风波,我被纠缠的理由之一就是“不应该在众人面前当面说”。另一方面,保罗是在“所有的人”面前说的——众人原文是πάντων(πᾶς),这个字的意思就是every,all。保罗是在每个人、所有人面前说的。保罗面对的可能是群起攻之和围剿;但圣灵让所有的他们都保持了沉默,为叫他们都顺服真理。这里也有一个重要的教训,所有动辄自比保罗的的人,应该警惕一种自以为义。就是你所说的不能出于你自己,你必须确实相信你要说的话是从神来的,就是有圣经坚实的基础。连基本真理上的装备都缺乏却“作保罗秀”的人,只能适得其反。不过另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保罗也仅仅限于“说”而已。保罗不能进一步采取激烈手段达成目的。剩下的工作要归给神。为主争战的基督徒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界限。
后面这句话也许有人读起来有些困难。Εἰ σὺ Ἰουδαῖος ὑπάρχων ἐθνικῶς ζῇς καὶ οὐκ Ἰουδαϊκῶς τί τὰ ἔθνη ἀναγκάζεις Ἰουδαΐζειν,中译: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KJV的译法是:If thou, being a Jew, livest after the manner of Gentiles, and not as do the Jews, why compellest thou the Gentiles to live as do the Jews?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敢坚持真理,因恐惧装假等等行径,乃是不相信上帝的人才有的习惯;神的子民应该只顺服真理不听从人,否则就成了外邦人。另一方面,保罗也是批评犹太信徒的骄傲,告诉他们,眼前所发生的事情表明,他们一点儿也不比他们一直蔑视、排斥的外邦人离真理更近或更“属灵”。此外,这里也有一个普遍的宣道原则——基督徒向人传福音,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敢坚持真理,像世界一样纠缠人际关系,讨好人,更加市侩和伪善,这样的宣道是不可能有见证力量的。
最后我想谈谈安提阿事件对这里的主要人物关系的影响。首先我们看看保罗和彼得的关系。2世纪的时候有一个虚构的故事,说彼得因保罗说他“有可责之处”而反过来攻击保罗。按原文,“有可责之处”也可有“被咒诅”之意。因此,彼得反击说:“你已经当面抵挡我……如果你宣称我是可诅咒的,你就是在控告把基督启示给了我的上帝”(L.F. 111)。我不相信这种野史。相反,我为彼得后来在主里对保罗的热爱热泪盈眶。我们一起来读彼得后书3:14-16,“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盼望这些事,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并且要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各位弟兄姐妹,我爱保罗;我更爱这样的彼得。这是一个让所有因责备而嫉恨一生的人面红耳赤的见证。保罗把彼得的软弱载入了史册,这是“奇耻大辱”了。但是,彼得反过来赞扬保罗的书信具有圣经的地位,这是极高的荣耀。彼得的宽容并不是为了表演,乃是因为他和保罗所信仰的是一位主;同样是为福音真理的缘故。
我们再看看巴拿巴和保罗。我们都知道,在保罗刚刚归正的艰难日子里,巴拿巴几乎是他唯一的朋友(使徒行传9:27)。原谅我说句愚妄的话,很少有人像我这样对巴拿巴充满了感动。正因为如此,安提阿事件在保罗和巴拿巴的关系上具有严重的挑战性。也许,由于人的软弱,这场争论为两个人的关系投下了阴影,并成为接下来更大的纷争的心理背景。使徒行传15:36-41告诉我们,“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作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从此以后,在使徒行传中,我们再也看不见保罗和巴拿巴在一起的情形了。这一切给我们心灵覆盖上一层忧郁的阴云。
然而,这不是事实的全部。在这以后,保罗书信有两次非常热情地提到了巴拿巴,显示了他们在基督里的合一。一是哥林多前书9:6,“独有我与巴拿巴没有权柄不作工吗?”二是歌罗西书4:10,“与我一同坐监的亚里达古问你们安。巴拿巴的表弟马可也问你们安”。不仅如此,马可成为二人在主里合一一个美好的见证。我们知道起初保罗抱怨马可在传道路上的半途而废,但马可在福音真道上很快就成长起来,而且成为保罗的同工。因此腓利门书1:24明确说:“与我同工的马可,亚里达古,底马,路加,也都问你安”。此时保罗在罗马监狱里,马可的同在显出这个年轻人已经长大了,而且在基督里与保罗彼此相爱。藉着马可的见证,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安提阿没有拆毁任何一位真正基督徒的合一。那种以争战必然导致分裂为由拒绝见证的神学,到此彻底破产了。真正的基督徒不会因争执而分散,反而会因真理上的执着而更加团结;假基督徒的合一——类比上述“装假”伪造出来的共识与合一——对基督的教会只是败坏。
让我们感谢主,今天将这样的真理启示给我们。不仅如此,神不仅让我们学习加拉太书,而且带领我们亲自经历加拉太书。这篇文字算是我今年的圣诞讲章。这是神的儿子来到我们的世界,要向我们启示的真理之一。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让我们藉着这样的真理,或者说,让这样的真理大大地得着我们,使用我们,去更新基督的教会,守望主的再来。所以,各位弟兄姐妹,让我们起来,因为我们当走的路甚远。不要与黑暗纠缠,把魔鬼留给天使去对付,我们却要奔向前面的。神不要我们停留在过去那一站,因为主说,扶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我们当忘记背后,努力前面的。因为神在我们敌人面前,为我们摆设了筵席。我为今天的出发何等的喜乐平安,愿感动我的灵也加倍地感动你们。“父阿,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马太福音11:26)。阿门!
任不寐,2009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