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了十四年,我同巴拿巴又上耶路撒冷去,并带着提多同去。2 我是奉启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对弟兄们陈说。却是背地里对那有名望之人说的。惟恐我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3 但与我同去的提多,虽是希腊人,也没有勉强他受割礼。4 因为有偷着引进来的假弟兄,私下窥探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的自由,要叫我们作奴仆。5 我们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没有容让顺服他们,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们中间。
感谢主,我们现在来到了加拉太书第二章。加拉太书本身就像一个美丽的湖泊,越往前走越深邃;2-4章可以视为“深水区”,然后我们将从5-6章陆续上岸。背诵第二章的弟兄姐妹可能已经注意到,这章的经文——即使读中文——仍然有很多难点。但神在我们的船上,我们必将能渡到湖的那边去。我们可以将加拉太书第二章划分为三部分。1-10节为第一部分,讲14年后保罗和他的同工在耶路撒冷,从不被接纳到被接纳。在11-14节,保罗带领我们进入安提阿,在那里有保罗和彼得及巴拿巴等弟兄之间的一场主内纷争,这是第二部分。最后是15-21节,保罗就耶路撒冷和安提阿所发生的事情进行真理上的总结。第三部分也连接第三章,就是转入关于因信称义真理的深入讨论,这个真理就是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注意2:21与3:1之间的紧密连接)。从第二章到第三章,保罗的视野开始从个人生命历史转向以色列人的历史。相应的,第二章将划分三节课——不过第一部分内容较长,我们还是分两次课来完成,这样一来,第二章就总共有4个课时。
1Ἔπειτα διὰ δεκατεσσάρων ἐτῶν πάλιν ἀνέβην εἰς Ἱεροσόλυμα μετὰ Βαρναβᾶ, συμπαραλαβὼν καὶ Τίτον:
过了十四年,我同巴拿巴又上耶路撒冷去,并带着提多同去。
第一个字Ἔπειτα(“从那以后”)我们在上节课已经讲过了,保罗的新生命是从大马士革归主开始的,那三天对保罗余生至关重要。我们谈过那是保罗的“起初”。我提请各位注意整本圣经第一个字就是“起初”;而四福音书第一句话都有一个“起初”或相关的字。因此我们能看见,圣灵在使用保罗为全备的福音真理作见证,要把我们每个人带进起初,返回家园,就是回归基督。
关于14年有一些新的补充信息需要告诉大家。14年之后,保罗第二次前往耶路撒冷;从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保罗归主之后的17年。在这17年最后一段时间里,保罗和巴拿巴完成了第一次西行,神学上称之为“保罗的第一次旅程”。这次旅程的详细情况,以及保罗返回耶路撒冷的背景信息,被保罗的同行者路加医生记载在使徒行传13:1-15:21。因此,要了解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首先请大家认真阅读使徒行传13:1-15:21。我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有两点。第一、保罗归主后第一次去耶路撒冷(加拉太书1:18)是他在西亚传道的预备和起点(实际起点在安提阿,Antioch = “driven against”);第二次(加拉太书2:1)则是他进入欧洲的起点和预备。这要应验使徒行传1:8节耶稣对门徒所应许的。第二、保罗第一次旅程的中心大约在小亚细亚半岛的中南部,与加拉太教会所在地有重合的地方。这次目的地的第一站转向巴拿巴的故乡塞浦路斯岛。绘出保罗四次旅程的路线图,是传道者最基本的功课。我们今天只是把保罗第一次西进的路线简述如下:安提阿-西流基-居比路(就是塞浦路斯岛,经过撒拉米和帕弗)-别加-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然后原路返回,经亚大利从海路返回安提阿。保罗在这次西行的最西端为安提阿,有一场重要的布道(使徒行传13:14-41)。从广义上说,保罗第一次行程所到达的一些地方,特别是彼西底的安提阿,已经位于加拉太地区。因此,保罗这里显然也在告诉加拉太教会,他们在基督里所得的自由,是经过了怎样的周折而来,这一切乃是神的计划和恩典。
不过保罗第二次上耶路撒冷已经今非昔比,14年里,他已经“硕果累累”。因此,他和巴拿巴同去,又带着他们结出的果子——提多,现在是“三人同行”。我们要了解更具体的情形,需要读使徒行传15:1-4,“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地分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于是教会送他们起行,他们经过腓尼基,撒玛利亚,随处传说外邦人归主的事,叫众弟兄都甚欢喜。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我们发现,事实上保罗一行并非三个人,还有别的“几个人”同行,提多不过是这几个人中的一位。那么保罗这里单单把提多提出来,除了明显为下文关于提多割礼一事作铺垫以外,也有很重要的神学意义。
“三”是希伯来圣经中很重要的字,常常用来象征神性的完全。不仅如此,在旧约中,“两三个人见证”乃是见证合法性的基本条件。所以申命记19:15,“人无论犯什么罪,作什么恶,不可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才可定案”。新约对这一点有进一步的解释,马太福音18:16,“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哥林多后书13:1,“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们那里去。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提摩太前书5:19,“控告长老的呈子,非有两三个见证就不要收”;希伯来书10:28,“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恤而死”。我们当知道,保罗三人之行乃为基督在他们身上的工作作见证,也是为他们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作见证。因此,这三个人的见证才是有效的,合法的。这个见证不能由保罗一人完成。
另一方面,三人所组成的团队,就是最小的教会。马太福音18:20,主告诉我们,“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保罗在三个人中不再孤单,一个更重要的理由乃是因为基督自己与他们同在。不仅如此,这是一个移动的教会,不是一个简单的拼盘,而是一个在基督里有机的整体。显然保罗是领袖,然后巴拿巴是同工,提多是这个教会的会员。介词μετὰ首先显示保罗是负责人,巴拿巴是辅助他的。συμπαραλαβὼν καὶ Τίτον,显示提多是小组第三位的成员。所以这个教会的组成就是保罗-巴拿巴-提多。谈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情:去年国内有三位弟兄来美国开会,结果回去争吵起来了,起因就是在美国的时候,一个人被责备是出尽了风头,其他两位没有机会表现。主的教会一方面要弟兄姐妹彼此顺服,另一方面也知道人的软弱,就按恩赐的不同将教会建造成为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只有这样的教会才有见证的力量。教会要在三个和尚无水吃和三个名利之徒争名夺利之间,开出一条新路来。
请注意这三个人,和下文的三位被称为柱石的雅各、矶法、约翰之间的呼应。我们下节课将讨论到保罗一行与那三位之间相交之礼,意味着基督在他们之间完成了合一的工作。所以我们看见这两个“三”,怎样在基督里成为“一”,这就是另外一个数字“七”,也是圣经中代表完全的数字。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把这合一的图景想象为树和枝子的关系,基督就是真葡萄树,两边的枝子就这样被重新接上,一同组成神的圣殿(以弗所书2:21)。
最后我们谈谈巴拿巴和提多。巴拿巴希腊文是αρναβᾶ;希伯来文原是两个字组成,בר与נביא,前一个字就是“儿子”,后一个字乃是“先知”,直译就是先知之子,或先知的后裔。使徒行传4:36第一次提到巴拿巴的时候说:“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我们知道保罗是便雅悯人,家乡在大数;而巴拿巴是利未人,家乡在塞浦路斯——他们都是出生于外邦的犹太人。神将福音传向外邦,已经提前在这两个人身上做了预备。提多,Τίτος:nurse。保罗的另外一位希腊人同工路加是医生,提多则是“护工”。提多是代表加拉太人和所有外邦人进入神的教会的。了解保罗和提多的关系,可参考提多书。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也充满感情地谈到提多:“但那安慰丧气之人的神,借着提多来安慰了我们”(哥林多后书7:6);“多谢神,感动提多的心,叫他待你们殷勤,像我一样”(哥林多后书8:16)。在安慰人心方面,提多和巴拿巴有相同的恩赐。所以我们从这里不仅看见神藉着保罗对巴拿巴和提多的爱——让他们得着或坚固福音的真理;也看见神藉着巴拿巴和提多对保罗的爱,让他在各样的患难和孤独中具体感受到神的同在。一个蒙神祝福的教会,一定是有兼有真理和爱的教会,缺一不可。
2ἀνέβην δὲ κατὰ ἀποκάλυψιν: καὶ ἀνεθέμην αὐτοῖς τὸ εὐαγγέλιον ὃ κηρύσσω ἐν τοῖς ἔθνεσιν, κατ’ ἰδίαν δὲ τοῖς δοκοῦσιν, μή πως εἰς κενὸν τρέχω ἢ ἔδραμον.
我是奉启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对弟兄们陈说。却是背地里对那有名望之人说的。
ἀνέβην(ἀναβαίνω,上去),与2:1的ἀνέβην完全重复。这意味着保罗上耶路撒冷的行动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他与别人同去(加拉太书2:1);另一方面,神与他同去(加拉太书2:2)。这将上文我们所谈到的“三人教会”的性质进一步启示出来。神的教会至少要有两三个人,但两三个人或更多的人组成的团体未必就是教会——教会需要一个最基本的属灵条件,就是神的同在,经常表现为神的启示,就是神的话语和道,在教会中间。所以我这里再一次强调,没有道的“教会”不是教会,不过就是俱乐部、旅行社、互助组、同乡会等等,但绝不是基督的教会。
我们是通过ἀποκάλυψις(启示)一字进一步清楚这一点的。这个字首先是回应加拉太书1:12——保罗归正是神的启示,在他以后的生命历程中,神的启示一直与他同在。这个字也说明,一方面,保罗上耶路撒冷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思,是为功成名就之后去炫耀,去挑战谁,而仅仅是顺服神的旨意。另一方面,也不是出于别人的意思,不是别人的命令或邀请。无论别人是不是喜欢,他仍然要上去。我猜想耶路撒冷的很多人未必真的欢迎他们上去,何况这次又不像以前,去送钱粮;他们也必常常与保罗划清界限、不让保罗的文字上导读或头版头条以自义。实在不能抵挡,就只能用这种方法排挤和变相控告保罗——“但我们不赞同保罗的政治观点”,仿佛保罗现在仍然以犹太教中的政治观点为生命中心,仿佛这些人自己没有政治观点,而他们的政治观点更不愚昧一样。不过无论如何,保罗只是顺服启示。今天我们应用这段经文,则是我们凡事应当唯一顺服神的话语。我想保罗也必知道耶路撒冷等着他的是什么,但他相信神的旨意必然成就,他自己算不得什么。去耶路撒冷可能有一场争战,他为了清高或明哲保身完全可以退而不去。我们知道这也是现在很多“专务灵修”的人的选择,他们刻意避免争战,并非真的为了追求在基督里的和睦,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愿为主的十字架得罪人;不仅如此,由于虚荣,他们要用谦卑的名份践踏所谓为主争战而陷入风波中的人,以显得他们是如何的属灵和高人一筹。
介词κατὰ在这里应该表示原因,引出保罗上耶路撒冷的真正动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与人意无关,就是为了福音。更具体说,乃是“把我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对弟兄们陈说。却是背地里对那有名望之人说的。惟恐我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保罗这里谈到了正反两方面的原因。正面的原因是“把我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对弟兄们陈说”;反面的原因是“惟恐我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
“弟兄们”一词是αὐτοῖς,原意是“他们”。一些释经者觉得这个代词“他们”很奇怪,因为没有前文,我们仅从这个字里面搞不清楚谁是“他们”。不过我个人理解这个代词应该是指加拉太书1:22-24“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中的“他们”,或其中在耶路撒冷的。“他们”原来的只是“听说”,现在是面谈了,保罗要当面告诉“他们”。
这里的中心字是福音τὸ εὐαγγέλιον。这个字首先回应加拉太书1:6-7;显然,保罗要加拉太教会从被别的福音中回转,回到他起初向他们所传的福音;然后这个字引向加拉太书2:5节的“福音的真理”。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讨论。请特别注意动词κηρύσσω,“我所传的”(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这个字的原意乃是作先锋,公开宣告等意(马太福音3:1)。另外要注意这个动词的“时态”,它用的是“现在持续式”,而不是一般过去式。因此英译应该为I preach,而不是I preached。这在神学上很重要:保罗所传的福音从起初到末了,包括写信的此时此刻,都没有“更改”过,都是一样的。这一点正如他在哥林多后书1:17-20中所说的。现在一些所谓属灵的牧师往往走另外的极端,或者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或者根本不知道何为是,凡事不能表态,或因无知,或因圆滑。另外的现象则是追求创新的神学。我们说圣灵更新教会,甚至说教会的改革,这与世界使用这个字的意义不同。世界要喜新厌旧、推陈出新。但教会只是要回归圣经和基督。今天一些神学总是要哗众取宠地发明创造,或者要适应时代潮流,这等神学连基督教的最基本真理都是无知的。
ἀνατίθημι(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Middle、Mood: Indicative,to set forth (in words), communicate);“陈说”。与前一个动词ἀνέβην的时态是一致的,一同修饰主语“我”。中间由καὶ(和)连接,这个καὶ在这里不仅仅表示并列,也表示解释,“奉启示上去”的目的是“向弟兄们陈说”。不过“陈说”这个字原意乃是“交通”。换言之,神启示保罗上耶路撒冷有一场“聚会”。保罗不仅要上去,而且要说话。所以我们要避免两种情形,第一是不上去,背后乱说;第二种是上去了,却一言不发,或因胆怯,或因投机取巧。我们一定要明白,保罗上去要陈说的事情,对犹太背景的教会来说,是震撼性的。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当然,也需要极大的智慧。
保罗的智慧表现在κατ’ ἰδίαν一字里。中译“暗地里”。事实上ἴδιος比“暗地里”要丰富得多。英文解释说“pertaining to one’s self, one’s own, belonging to one’s self”。圣经基本上在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个字,一个是“我自己、我亲自”;另外一个就是“私下里,暗地里”。前者如马太福音9:1;约翰福音1:11;后者如马太福音17:19等。我个人以为保罗这里使用这个字包含两方面的概念。一方面,他是自己亲自——不是通过别人传话——向耶路撒冷的教会陈说;另一方面,他在公开讨论他的话题之前,单独和一些有名望的人进行的沟通。保罗为什么要这样作呢?Lightfoot把这视为一种智慧或预防性的技巧(a wise preacaution),并认为这发生在使徒行传15:6ff以前,就是使徒行传15:4,“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我们先要认识一个字。就是所谓“有名望的”,这个“名词”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分词加冠词组成的(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Participle),英译为to be of opinion, think, suppose;to seem, to be accounted, reputed;it seems to me。所谓名望,乃是人间或属世的一种威望,大约有“意见领袖”的意思了。不过保罗在这里并没有嘲讽之意。神使用他们,他们对教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保罗并非要屈从和讨好他们,而是出于对人性的认知完全为福音的缘故,要把一切可能摇动福音的危险避免掉。
这里我们要重点说说保罗的“唯恐”或“恐惧”。这恐惧显出了保罗对魔鬼的高度警醒,这完全出于对福音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或者说,这就是全然爱主和爱人如己的见证。μήπως,lest, lest somehow, that perhaps。唯恐。一方面。保罗没有把教会领袖、属灵前辈、属灵长兄看的过于当看的。也就是说,如果不向这些人讲清真理,他们有可能缺乏对保罗所传福音的热情,甚至可能成为阻碍力量。另一方面,保罗也没有轻看他们,仿佛他们完全是对立面,完全没有交通的指望和必要。保罗相信圣徒相通,他相信自己可以在他们那里得着支援。神让保罗更清楚魔鬼和人心所存的。从人心来说,世人往往盲从有名望的人。名望是世界的追求,所以先说服有名望的人是比较重要的。从魔鬼的工作来说,传道人必须有高度的警惕和智慧时刻预防教会被拆毁,而魔鬼也会首先利用有名望的人。因此,为避免所传的福音被弯曲和颠倒,所以真正的传道人一定要有保罗这种“唯恐”的心志。这是看护羊群最基本的素质或要求。所以保罗争战的对象不仅仅是人心,乃是空中掌权者,所以“务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书5:8)。最后,保罗与有名望的人的陈说,也是为了维护教会的合一。魔鬼也通过破坏合一来阻拦福音。保罗要避免这一点。当时有很大的可能,保罗可以另立门户,结果基督教就可能分裂为外邦人的基督教和犹太人的基督教。“属灵”和“启示”没有在保罗里面造成一种特别的骄傲,让保罗向耶路撒冷有名望的人叫板;相反,圣灵要保罗在基督里去说服他们,因为他们本是在基督里的教会。今天,想独树一帜的野心家实在泛滥成灾。不仅如此,保罗要上西方传福音,他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不要让魔鬼抄了后路。神藉着保罗这次耶路撒冷之行,启动了犹太教向世界性宗教的“和平演变”。这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刻。
“奔跑”一字进一步显示了保罗“唯恐”的心态,尽管这个字主要是描述保罗在外邦人中传福音的殷勤和劳苦。τρέχω ἢἔδραμον,这两个动词是一样的,只是时态不同,前者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Subjunctive。后者,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简单说,前者是现在式,后者是过去式。中文相应译为“现在或是从前奔跑”。有解经者说这个动词来自希腊的体育用语,我不认为这种解释很完全。事实上,旧约常用这个字。不过在新约中,保罗似乎偏爱使用“奔跑”一字来描述自己的工作。如罗马书9:16;哥林多前书9:24-27;加拉太书5:7;腓立比书2:15-17;帖撒罗尼迦后书3:1(不过提摩太后书4:7用的不是这个字;那个“奔跑”是τελέω,原意是to bring to a close, to finish, to end)。这个字有两种神学上的含义,第一与救恩论有关:保罗这个罪大恶极的人从大马士革路上归主后,不顾一切地为感恩而将自己作为活祭献上,为福音不顾性命;第二则有强烈的末世论色彩——时间到了,奔跑显出为预备主再来而奋力救人紧急状态。
3ἀλλ’ οὐδὲ Τίτος ὁ σὺν ἐμοί, Ελλην ὤν, ἠναγκάσθη περιτμηθῆναι:
但与我同去的提多,虽是希腊人,也没有勉强他受割礼。
保罗在耶路撒冷面临一个两难处境。一方面要追求教会的合一,另一方面又要坚定地维护真理。这两个目标缺一不可。但教会往往只执一段。前段时间围绕一件公案的争论是一个例子。极端的甲方祭起中国传统的“滚刀肉大法”,宣称没有绝对真理,要谦卑和睦,谁争论谁就文革,尽管他们的属灵同样也是一种争论。这种稀泥派并非真的属灵,乃是要抓住任何争议踩踏着别人以自义。极端的乙方则表现出嫉恶如仇、不共戴天的壮烈表情。这都不是真理之路。保罗对教会“合一”、“和睦”的追求有一个限度,这是所有教会必须有的底线——合一、和睦是在福音真理基础之上的和睦,合一不能以牺牲真理、在真理上弯曲和妥协为代价。不关心真理,或者认为和睦比真理本身更重要,这样的思想不是圣经所启示的。和睦的教会未必是基督的教会,唯有在真理上合一的教会才是基督的教会。所以我们将看见,保罗并没有和假弟兄追求和睦。
ἀλλ’,“但是!”这个转折通过οὐδὲ(not even)来进一步加强语气。这个如此强烈的转折告诉我们,保罗追求合一并没有以牺牲原则为代价。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假弟兄可能以合一、求同存异等高调来压服保罗,这是目前“属灵谦卑派”唯我独尊的惯用伎俩。但这个伎俩对保罗无效。
保罗和假弟兄之间的冲突是围绕希腊人(Ελλην)提多展开的。Ελλην一字的字根是Ἑλλάς,原意是unstable,the miry one——这个字代表了人类犯罪之后被律法咒诅的状态:流离飘荡(创世记4:12)、汗流满面生活在被咒诅的地上,归于泥土(创世记3:17-24)、在神面前是不洁的。希腊文明被称为人类文明之母,但人类文明所有的光辉灿烂都不过是对死亡的变相屈从而已。神的儿子进入世界,“他从灰尘里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诗篇113:7),这就是希腊人要见耶稣的属灵含义(约翰福音12:20-21),也是提多随保罗上耶路撒冷的神学意义——被律法咒诅和捆绑的奴隶,获得了属天的自由,因为神的儿子已经为他一切的罪死在十字架上。
我们注意,1-2节在讲圣灵里教会的合一,4-5节讲教会里的冲突,3节代表情势突变,可以看成是两个国度之间的分界线,是神的国度和撒旦的国度的边境或火线。这场战争的焦点是提多。提多被真理找到,这个希腊人被带进耶路撒冷在福音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讲,提多是代表加拉太教会、代表在希腊文化影响之下的人、代表所有的外邦人被神拯救的,站在基督教的发源地。提多得救是外邦人得救的开端。这一点对魔鬼是致命的。圣经说撒旦乃是世界之王,从提多开始,它的王国将要大举被拆毁,它的奴隶将成为神国度里的财产。面对这种“亡国灭族”的命运,魔鬼要垂死挣扎,阻挡提多获得在基督里的自由,就成为魔鬼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是围绕提多是否应该受割礼的属灵背景。如果把遵守犹太律法视为提多成为基督徒的前提,基督在十字架上宣告的对魔鬼的胜利就变得毫无意义。换言之,基督教将因此继续成为巴勒斯坦地方宗教的一部分,被拦阻在地中海东岸狭小的地点。
对保罗来说,提多是战争的焦点,是一个突破口,是一个堡垒。攻破了,魔鬼大军就会趁虚长入教会。保罗的提多保卫战是在捍卫基督国度的“卫国战争”。这不是保护自己人的江湖义气。特别重要的是,解决提多问题对保罗下一步去希腊和欧洲的传道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历史前提。事实上,这次耶路撒冷之行乃是保罗为进入希腊和欧洲的预备——提多一个希腊人的问题解决了,整个外邦人归主的拦阻都解决了。从这里我们也看见神的工作是有阶段性的,祂在历史中工作、非常周密,循序渐进。很多时候我们非常着急,但神的计划高过我们。一件事情没有完成,神不会带领我们进入另外一站。在这封信中,这里第一次提到割礼。περιτμηθῆναι(περιτέμνω:Tense: Aorist;Voice: Passive;Mood: Infinitive。to cut around;to circumcise)。所以提多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从此,保罗打响了针对律法主义的第一枪。有些读者可能不理解割礼问题何以如此重要。事实上重要的不是割礼,而是“勉强受割礼”。
ἠναγκάσθη(ἀναγκάζω:Tense: Aorist;Voice: Passive;Mood: Indicative),意思是to necessitate, compel, drive to, constrain,就是逼迫,迫使,勉强,这个字显出律法主义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认为人的得救不仅仅要靠信耶稣基督,还要人自己行律法;从根本上说,律法主义认为基督的工作不仅没有完全神的律法,而且认为基督的救恩是不完全的,需要人自己参与拯救。然而无论在任何程度上,人的自救不仅是弃绝神的救恩,而且一直是灭亡之路——罪人或死人不可能拯救自己。割礼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的神学。因此,与其说保罗反对的是割礼,不如说他反对的是勉强割礼。所以我们注意律法主义和反律法主义(以处处追求反对律法为义)的异曲同工,在本质上二者都是靠行为称义。保罗在下文告诉我们他反对提多割礼的理由。而在使徒行传16:1-3中,保罗让提摩太行了割礼,这证明保罗也不是一个反律法主义者;在那里,提摩太行割礼不是出于律法主义的勉强,而是为了“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哥林多前书9:20)。
4διὰ δὲ τοὺς παρεισάκτους ψευδαδέλφους, οἵτινες παρεισῆλθον κατασκοπῆσαι τὴν ἐλευθερίαν ἡμῶν ἣν ἔχομεν ἐν Χριστῷ Ἰησοῦ, ἵνα ἡμᾶς καταδουλώσουσιν:
因为有偷着引进来的假弟兄,私下窥探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的自由,要叫我们作奴仆。
接下来保罗要阐述他拒绝让提多勉强受割礼的原因,也要暴露这场冲突的属灵本质,或者说保罗要告诉我们律法主义者是谁,以及他们真正的目的(4);和他自己之所以丝毫也不妥协的理由(5)。所以4节和5节从反、正两方面给出了冲突的理由和双方针锋相对的目的。
介词διὰ表示原因。保罗在提多割礼问题上的“斤斤计较”,原因至关重要。首先,保罗告诉我们这些人是谁,他们是“偷着引进来的假弟兄”。παρεισάκτους(παρείσακτος:secretly or surreptitiously brought in;one who has stolen in,adjective)。在整本新约里,这个字就出现这一次。这些假弟兄和加拉太书2:1-2里的真弟兄形成对比。教会里有一部分人,并不是悔改重生信基督的人,而是“偷着引进来的”,他们并不是真的基督徒,而是“假弟兄”。ψευδαδέλφους(ψευδάδελφος:a false brother);这是一个合成字,包括“假”和“弟兄”两个字根。弟兄令人充满温暖和力量,但一个假字天翻地覆。因为“假弟兄”在教会里有一个使命。οἵτινες(ὅστις,whoever, whatever, who),引导一个定语从句,修饰“假弟兄”。假弟兄的使命是什么呢?分两步,第一步就是παρεισῆλθον(παρεισέρχομαι: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to come in secretly or by stealth, or creep or steal in;to enter in addition, come in besides);就是“私下里进来”,我们看英文注释可以领略这个动词更深刻、更丰富的信息。假弟兄有高度的“热情”,而且主动进入教会,甚至无孔不入。假弟兄进来要干什么呢?第二步是一个动词不定式κατασκοπῆσαι(ατασκοπῆσαι:Tense: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finitive。to inspect, view closely, in order to spy out and plot against)。这个字的原意乃是“非常仔细地检查”(撒母耳记下10:3)。魔鬼是一个很仔细的特务,它挖地三尺也要找出你的把柄来;它极其敏感、被嫉妒所燃烧,将一切别人在基督里的自由视为对自己的挑战——它不能容忍别人得自由。
假弟兄的窥探常常让我毛骨悚然。教会里面有一双眼睛,闪着绿光。这要我们警醒。从我归主以来,特别是侍奉以来,这双眼睛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我的任何自由它都恼羞成怒、怒不可遏。感谢主,我现在已经习惯它在场了。事实上,起初当主耶稣还在地上的时候,这双眼睛就通过犹大日夜跟随主,有时候甚至利用彼得等门徒来阻挡主。所以今天教会里有假弟兄的红眼睛一点儿也不奇怪。只是我们要意识到这种危险。假弟兄比公开的仇敌更可怕。因为他们用弯曲的真理来控告我们,他们要从内部拆散神的教会。假弟兄更可能给我们造成致命的伤害,因为他们离得我们很近,很方便置我们于死地。
假弟兄的主要工作是夺取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让我们重新成为罪的奴仆。首先,假弟兄窥探的对象不是别的,乃是我们的自由。这不是一般的自由,乃是基督里的自由。这自由之所以是真自由,乃是因为是基督的宝血为我们买来的。“自由”一词的希腊文是ἐλευθερίαν(ἐλευθερία),这是和救恩有关的自由,而不是属世意义上的自由;它意味着你被神颁发了一个许可证,可以持着这个证件进入神的国度。假弟兄为此怒不可遏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一致把持着进入神国度的钥匙,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有资格进入圣殿;任何身负耶稣印记的人,他们都要拦阻。注意“在基督里”一词,ἣν ἔχομεν ἐν Χριστῷ,这个定语从句修饰“自由”——我们在基督里拥有的(自由)。ἔχομεν(ἔχω);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这个时态表示,我们一直和正在持续拥有这种自由,这自由是不能被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加以剥夺的。这句话也是回应加拉太书1:4,“基督照我们父神的旨意为我们的罪舍己,要救我们脱离这罪恶的世代”。基督代我死是我自由的属天根基。
那么,假弟兄窥探我们的自由,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他们不仅阻拦我们获得基督里的自由,而且有意无意要捍卫自己或魔鬼的利益,就是要我们作奴仆,一方面作他们自己的奴仆,另一方面回去作魔鬼的奴仆。他们常常用一种矛盾的方式阻拦你,他们不允许你从埃及出来,却援用你在埃及一切的过犯为由。ἵνα:表示目的的连词,that, in order that, so that。这个连词引出动词καταδουλώσουσιν(καταδουλόω:Tense: Aorist;Voice: Middle;Mood: Subjunctive)。这个字的意思是to bring into bondage, enslave;to enslave to one’s self, bring into bondage to one’s self。这是一个关身语态,有些版本使用的主动语态。我个人更原意选择这个关身语态。奴隶状态不仅是屈服于外在的权势,也屈服于他们指控给你的罪。不仅律法主义让我们重做奴仆;因为律法主义之所以能够在我们身上得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自己没有抓住基督的恩典,最后自愿接受了别人的压制,被别人控告的罪所折服。这个折服不是让你认罪悔改归向基督,而是重新成为撒旦控制下的奴隶。魔鬼利用你的罪绑票,让你永远不能在基督里得自由。
有一位悔改重生的浪子有这样的见证。曾有不止一位的“牧师”、“属灵的长兄”兴高采烈地宣布:“谁都可以参加真理讨论和公共话题,但这位弟兄不可以,因为他受洗前是个罪人”——他们珍藏着他“从前在犹太教中所行的事”。很多论敌继续花样百出地提醒这一点。显然,这些假弟兄成为“基督徒”就因为他们一直认为,他们不是一个罪人,受洗后更完美。这等人连基督来拯救罪人、为罪人死,叫罪人重生的基本真理都是不顾的,这话见证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假弟兄,因为他们不仅从来没有真正认罪悔改,而且充当了控告弟兄的急先锋,成了魔鬼的使者。他们要让浪子永远作奴仆,而且有更现实的目的——因为自己的罪,他们真的害怕浪子写的文章,那些观点把大儿子的种种伪善暴露无遗。他们只是希望浪子对他们的可笑和荒谬闭嘴。他们很高兴浪子曾经是罪人,这样他们就有“把柄”抓住他,靠这些把他关进他们的道德牢房、精神监狱,最终不仅可以一雪嫉恨,而且可以肆无忌惮地用他们的无知去害人害己,而无人再敢置喙。更深的理由则是,他们不能容忍浪子也可以在真理上“在先”;他们觉得基督是他们的基督,不是别人的;尤其不能是浪子的。
所有控告者和假弟兄根本不是恨恶罪,他们爱罪——他们爱自己的罪,因此从不认罪悔改;他们爱别人的罪,因为别人的罪可以成就他们的义,可以成为控告、压制、控制、践踏、封锁别人的良机;因为别人不自由,他们得自由。他们一直觉得,尽管被迫地不能活埋你,仿佛他们还给了你很大的宽容和恩典;他们要在你的罪上得荣耀。对这些法利赛人,这些年神给浪子一句话日夜同在:不要怕他们。因为“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翰福音8:36)。
所以真的对不起,我鼓励这位浪子看见他的真自由,“连一刻的功夫也不要容让顺服他们”。正相反,我们要靠着主的救恩应该像保罗一样更加放胆见证——由于我们更恨我们自己的罪,我们就更爱我们的主。基督徒面对假弟兄有如下的功课:第一、我们要从他们身上看见神的愤怒,引以为戒;就是说,我们自己不要同样成为控告者。第二、如果我们被控告,不要重蹈世界的覆辙,就是向人辩护(为罪人的控告向罪人为自己辩护既无必要也绝不可能)、反唇相讥、心虚自夸;反要走十字架之路,就是向神认罪、悔改、归荣耀给神,将余生献为活祭——作大丈夫,刚强壮胆,为真理奋不顾身,加倍珍惜在基督里的爱、平安和自由。
5οἷς οὐδὲ πρὸς ὥραν εἴξαμεν τῇ ὑποταγῇ, ἵνα ἡ ἀλήθεια τοῦ εὐαγγελίου διαμείνῃ πρὸς ὑμᾶς.
我们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没有容让顺服他们,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们中间。
这就是保罗所作的。在5节中,保罗一点儿也没有被控告所捆绑,相反,我们看见一个在基督里自由的保罗。这里也有一个功课:一个为福音真理争战的人,首先自己要被真理得着;一个捍卫基督里自由的人,首先自己要作一个自由人。
我个人至为喜爱这句话:“我们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没有容让顺服他们”。我从这句话里看见一把利剑,将所有黑暗权势和无物之阵一举粉碎,让一切自以为得计的捆绑化为乌有,让所有的监狱和计谋土崩瓦解,让所有的名门正派和伪君子、面具撕为碎片——我为神赐给一切儿女这句经文感谢赞美主。我从自己的生命里完全可以想象,假弟兄之所以大兵压境、得寸进尺,乃是因为他们手里有保罗从前在犹太教中诸般犯罪的证据,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保罗到耶路撒冷只能闭嘴不言,对他们言听计从——因为“你保罗有什么资格和我们争论”。他们已经胜券在握,他们不仅要提多重新作奴仆;在骨子里,他们已经把保罗视为他们自己的奴仆,没有资格和他们分享基督的自由。然而事情的结局如此具有颠覆性,保罗竟然连最小最小的“谦卑”(ὥραν,ὥρα,“一刻的功夫”)也没有表演给他们;保罗不仅显出他在基督里更是自由人,而且要为这自由去捍卫自由。我知道,这一天一定是假弟兄最悻悻不已的日子。但这一天确是提多的自由纪念日。
我们具体来看看保罗的反应。οἷς(ὅς,who),to whom。这个字告诉我们,“对这样的人”,保罗将会如何。εἴξαμεν(εἴκω)Tense: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to yield,we gave place。这个字在新约中也只出现这一次,意思是“容让”,“让出一点余地”。这个字显出圣灵对人心的洞察。假弟兄首先为自己设定一个道德优势地位,觉得保罗“这样的人”“当然”应该让着他们,这是他们的第一步计划。第二步计划就是我们今天已经有审美疲劳的“谦卑顺服”——他们要利用真理上的教导,要保罗无原则地顺服他们。他们打开圣经,找到τῇὑποταγῇ(the act of subjecting;obedience, subjection)这个名词,就是“顺服”,然后把相关经文贴满你的博客和门窗,攻击你一切为真理所作的见证。他们又预备了很多蜚短流长和党同伐异——如果保罗不顺服他们的教导,“保罗骄傲不顺服”就会成为“业内”的“共识”。和睦、顺服已经是假弟兄压制真理、控告弟兄的尚方宝剑了,这些假弟兄今天让神的教会成了“最没有天理”、或者完全不容忍真理讨论的地方。
今天保罗靠主将这假道理彻底破碎掉。所有顺服的高调必须在更高的真理面前止步。这就是使徒行传5:29所说的:“彼得和众使徒回答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假弟兄叫人顺服,不是顺服神,乃是作他们的奴仆,任由他们践踏和捆绑。有人说基督教是非常消极的宗教,他们错了。为了真理,你可以绝不屈服,无论对方是何等人,无论是掌权的,还是“属灵”的。在这一点上,基督徒是世界上真正的自由人。这就是保罗给我们看见的。
但是,我们要注意保罗的自由两个界限。
首先,保罗的自由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注意“我们”(εἴξαμεν)这个主语。这个“我们”就是保罗和巴拿巴以及提多,这个主体是那个流动的教会,而不仅仅是保罗自己。更重要的是,神与这个“我们”同在。保罗的勇敢,不是出于血气,乃是出于启示。今天很多教会领袖往往正相反,什么业绩都是他的,而且把别人的工作也想方设法记在自己的账上。这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只能是在基督里的自由。
第二,保罗争战的目的与为自己辩护无关,与任何世俗的利益无关。捍卫自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们中间”。首先注意“为福音真理”乃是这段信息的核心观念,2节告诉我们,保罗上耶路撒冷向真弟兄陈说的是福音,是为福音;而后在5节,呼应2节,就是保罗与假弟兄的争战,也是为福音真理。现在我们可以将1-5节的结构放在交叉结构中(主要是逻辑上,而不是文字上):
1 我们带提多(外邦人)上耶路撒冷
2a启示、福音
2b(真)弟兄们
3提多的割礼事件
4a假弟兄(们)
4b-5b基督里的自由,福音的真理
5 我们为了你们(外邦人)
我们看见,这个大的交叉结构是由两个小的交叉结构组成的,这两个结构的中心都是“福音真理”。提多割礼事件为这两个中心的共同见证——真弟兄支持、接受提多;假弟兄为此抵挡提多。“为真理”是1-5节一切工作的真正归指,也贯穿加拉太全书。这真理就是在基督里得自由。
ἵνα:与假弟兄的目的针锋相对,保罗要告诉我们他的目的。注意这个词组:ἡἀλήθεια τοῦ εὐαγγελίου:the truth of the gospel。“福音的真理”。这个词组在14节重复使用(参考歌罗西书1:5-6)。“我们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没有容让顺服他们”,目的不是别的,乃是“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们中间”。这给出自由的另外一个底线,真理比顺服更大,为了更大的真理,保罗在捍卫自由。反过来,如果不是为了真理,不顺服就可能是滥用自由。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真理的顺服就是假顺服,因为缺乏顺服的基础和对象;解决真理之后的顺服就是真自由——顺服真理就是自由。
最后保罗把提多事件和加拉太人以及我们所有的外邦人联系在一起。提多自由了,我们就都自由了。“存在你们中间”,这个“你们”就是加拉太人,就是我们。保罗是为我们上耶路撒冷的,是为我们和假弟兄决战。神藉着这场战争为我们赢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就是让福音的真理一直住在我们里面,从过去到今天,到永远。介词πρός(to the advantage of;at, near, by;to, towards, with, with regard to)表达了“为了我们”(ὑμᾶς,你们)之意。而διαμείνῃ(διαμένω),意思是“继续存在”。恩典常被挑战,我们常被摇动。很多时候我们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得救了。因此,持续地相信才是基督徒真正的生命(约翰福音3:16);愿神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20)。阿们!
任不寐,2009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