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利门书 第四课:主同在(门8-12)

      腓利门书 第四课:主同在(门8-12)无评论

8 我虽然靠着基督能放胆吩咐你合宜的事。9 然而像我这有年纪的保罗,现在又是为基督耶稣被囚的,宁可凭着爱心求你。10 就是为我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阿尼西母(此名就是有益处的意思)求你。11 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12 我现在打发他亲自回你那里去。他是我心上的人。

8 Therefore, though having much boldness in Christ to command you to do what is right, 9 out of love instead I appeal, being such a one as Paul, an old man and now indeed also a prisoner of Christ Jesus—10 I appeal to you on behalf  of my child, whom I begot in prison, Onesimus. 11 who once was useless to you, but now indeed is quite useful both to you and to me.12 whom I am sending back to you—whom is, my very heart.

8Διὸ πολλὴν ἐν Χριστῷ παρρησίαν ἔχων ἐπιτάσσειν σοι τὸἀνῆκον, 9διὰ τὴν ἀγάπην μᾶλλον παρακαλῶ, τοιοῦτοςὢν ὡς Παῦλος πρεσβύτης νυνὶ δὲ καὶ δέσμιος ΧριστοῦἸησοῦ• 10παρακαλῶ σε περὶ τοῦἐμοῦ τέκνου, ὃν ἐγέννησα ἐν τοῖς δεσμοῖς, Ὀνήσιμον, 11τόν ποτέ σοι ἄχρηστον νυνὶ δὲ [καὶ] σοὶ καὶἐμοὶ εὔχρηστον, 12  ὃν ἀνέπεμψά σοι, αὐτόν, τοῦτ᾽ἔστιν τὰἐμὰ σπλάγχνα•

我们今天会进一步认识到腓利门书逻辑结构的严谨和完美。前两课我们谈到基督并祂定十字架,也谈到腓利门重生之路就是走十字架的道路。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腓利门怎样走十字架的道路?我们今天的经文(8-12)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腓利门自己能走十字架的道路,而是神与他同在——神的同在在这段信息中具体表现为神的话语藉圣灵的同住。经过层层演进,8-12节进入中心问题,就是在1-7节的铺垫完成之后,阿尼西母出场。这段信息从两个方向上在主里预备了一场十字架的胜利:一方面预备了腓利门在主里的爱心,另一方面预备了阿尼西母在主里的回归,他们“重逢”在基督里。

一、主的声音:“我求求你”(8-10)

8-12节经文与前面的4-7节经文的紧密联系是通过一个合成的介词Διὸ完成的。中译本没有体现这种连接,英文则多译为“therefore”,即“所以”、“因此”等。这个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借此我们才能明白保罗这里所说的“爱心”到底是什么意思:τὴν ἀγάπην就是4-7节中腓利门的τὴν ἀγάπην。所以保罗首先是按腓利门的爱心,或者说腓利门在基督里分享的爱来求他,而主要不是说保罗出于自己的爱心来求腓利门。只有这样,我们也才能明白下文保罗为什么提到“年纪”和“被囚”等状况。保罗的意思是:既然你有了爱心,而且是从基督来的(因信心),又向着众圣徒;所以,你一定能同样爱我这个老人,并是为基督被囚的人,并因为爱我而接受我的请求。

解决了这个难题以后,我们重点要讨论的问题是“基督在代求”。这段信息是由一个重复使用两次的主要动词παρακαλῶ(παρακαλέω,The Present Active Indicative verb,在祈求,使得安慰等)支配的。由于重复使用这个词,我们甚至可以在中文的语境中将之想象为“我求求你”那种诚诚恳恳的情景。这个核心动词最早出现在马太福音2:18节(拉结不肯受安慰)以及马太福音5:4节(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等。这个动词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他表达了这样的真理:不仅仅是保罗在这里为阿尼西母祈求,更是基督藉保罗在为罪人代求。这应验了以赛亚书53:12的话:“所以我要使他与位大的同分,与强盛的均分掳物。因为他将命倾倒,以致于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他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我们知道,先知的话是指着基督并祂钉十字架说的——基督的代求是以基督的代赎为基础的,因他的代赎我们得“安慰”。

“基督在代求”是世界或我们生命里的第三种声音。正是基督的道,正是神的话语这样为我们祈求,这样与我们同在,我们才可能知道什么是对的(τὸἀνῆκον),并拥有做“合宜的事”的意志和能力。由于“基督的代求”的进入,保罗、腓利门和阿尼西母之间的问题就不再仅仅是中国人特别热衷的“人际关系”问题,而成了一个神圣的事件;同时,由于有神的同在,这件事情才可能按神的意思成就,而不是按人的意思解决。事实上这也是我们每周去教会的理由——我们生活中遭遇的一切人际关系难题,在神面前并接受指导——所以教会若没有基督的声音,教会就成了人际关系的延伸,成了属世智慧和人情炼达的演练,而教会就不是神的家了。我们可以分三个方面讨论“基督在代求”是什么意义。

1、在我们和魔鬼之间

基督的代求首先改变了我们在世界里存在的平面结构。这个平面二元结构一方面由自我和魔鬼组成;另一方面,这个平面二元结构由我和他人组成。神的儿子进入世界将这两个二元结构破碎或者撑开,形成一个三元世界;一个封闭死亡的世界被打开,靠基督与天国相联。我们先谈第一个结构在基督里的终结。

(1)腓利门听见了

面对阿尼西母,腓利门站在十字路口:拒绝阿尼西母,还是接纳他,这是一个问题。腓利门没有能力靠自己作出符合神旨意的选择,他要上十字架,却力不从心。这时基督的声音藉保罗临到了,使他里面因信基督而有的爱心能结出果子来。离开基督,我们便不能做什么。这正是箴言8:1-2的场面:“智慧岂不呼叫,聪明岂不发声。他在道旁高处的顶上,在十字路口站立”。腓利门的处境是我们生命中经常遇到的。魔鬼与我们的肉体合作,将我们拉向另外一个方向,然而在我们正要跟随撒但的声音的时候,神在基督里呼唤我们,为我们祈求。当你选择离婚、当你打算说谎,当你开始愤恨,当你灰心绝望的时候,主正忧伤地看着你,为你祈求。我们若是信主的,就能听见那代求的声音。我们的信心越大,这声音就越大,直到把我们带到合宜的道路上来。基督徒的道路就是由无数这样的十字路口组成的,但感谢主,他在每个十字路口指引我们。腓利门常常思想阿尼西母这件事,犹豫不决。现在主的声音临到了,他说阿门。

(2)保罗的试探

保罗也面对抉择。保罗面前至少有两个十字路口。第一个十字路口是,他可以不管这件事情,就像中国“不表态”型的“做人智慧”,或者做一个“滚刀肉”似的“基督徒”,宣称没有是非和原则问题,以“属灵”、“谦卑”的名义,对腓利门和阿尼西母之间的事情视而不见,难得糊涂。其实保罗有更多的理由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让人说他“走到哪儿纠纷就到哪儿”。按“做人的智慧”,保罗何必没事找事给腓利门出这样一道难题。然而保罗听见了基督的声音,所谓牧者的心肠,首先是做神的管道,为福音真理心如火烧。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你最多是个世俗意义上的“好人”,但并不是主的儿女。当禅的明哲保身和价值相对主义统治教会的时候,真理就被以成熟的名义给出卖了,爱就堕落成没有是非无为而治,使道成肉身变得多此一举。保罗的第二个十字路口是在“骄傲地吩咐”(παρρησίαν ἐπιτάσσειν)和“靠爱心祈求”(μᾶλλον παρακαλῶ)之间作出抉择。从肉体来说,我们习惯选择前者。但由于基督的同在,保罗选择了后者。不仅如此,因主的同在,保罗的世界天翻地覆。无论是老资格、属灵年龄或基督使者(πρεσβύτης,一位老人,或使者)形成的属灵骄傲,还是为基督受捆绑造成的苦难自义,都“应该”形成“吩咐”别人、教训别人的理由,但这里却成了祈求的理由。在教会里,跟随主的时间越长,在主里越是劳苦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的人,越可能落入试探,越难听见基督的声音。总之,一方面,保罗是有原则的忠仆,另一方面,他将这原则贯穿在柔和谦卑之中——这不是保罗作的,乃是基督在他里面作的。

2、在腓利门和阿尼西母之间

在没有基督之前,或者说,对于一个无神论世界来说,腓利门和阿尼西母就构成了世界的两极,善恶、阴阳、你我,等等;这两造互相否定和纠缠,形成我们的文化。腓利门和阿尼西母的二元世界根本没有出路,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之下,敏感的一方就“走向自然”,大自然的管家不知羞愧地在被管理的对象那里撒娇,倾吐苦水。受仁或人与人文化影响的中国教会,也常常把目光锁定在人与人之间,只见腓利门和阿尼西母二人,只在他们之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无视基督的代求。然而没有主的声音,腓利门和阿尼西母就会各自扮演上帝,或者仲裁人成为上帝。然而在这段信息中,基督是唯一的中间人。这里两个祈求,一个针对腓利门,一个引出阿尼西母。这个三角结构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从夫妻到社会,从国家到教会。从肉体来说,腓利门不可能饶恕阿尼西母,而阿尼西母也不可能再回到腓利门家。由于有了基督,在人所不能的,神凡事都能。

3、在神与罪人之间

基督的代求最后真正要解决的是神和人之间的怨仇。由于基督的代赎,由于中保和保惠师的临在,腓利门和阿尼西母都因信称义,并靠主可以走天路,从黑暗进入光明,从死地进入永世,终于与神和好。我们靠基督的代求不仅从那个二元平面的监狱里被释放,而且可以向上奔跑,因为在基督里天开了,腓利门和阿尼西母是天国里的居民,返回乐园。

二、有主同行:阿尼西母的归途(10-12)

第10节经文将这封信的核心人物或基督代求的对象——阿尼西母——引出场。这里我们看见神的爱:一个重生的人,神在他的生命里已经预备了很长时间,已经为他走了很远的路;在他还是罪人的时候,更已经为他上了十字架。我们在这里也看到保罗的原则:他为阿尼西母求不是掩盖是非,而是首先承认阿尼西母的罪,承认阿尼西母就是那个罪人,那个犯罪得罪腓利门的人。今天我们常常讲神的爱,但如果我们不正视罪,爱就空谈,就是在贩卖人的爱 ,在讨好人,在炫耀自己并伪装基督。在这个前提之下,保罗进一步宣告:但是,这个阿尼西母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阿尼西母了,他是一个新生的婴孩。γεννάω,所生的(儿子)。这个动词是马太福音第一章里的主要动词(生,马太福音1:2-16);这个字也是马利亚从圣灵怀孕(马太福音1:20)一句里的那个动词。阿尼西母在洗礼中已经死了,又随基督复活。这个新的阿尼西母是主里新生的孩子,是从圣灵生的。保罗在层层逼近主题——靠着腓利门在主里的爱心,他前面求腓利门因爱自己而接纳阿尼西母;靠着腓利门在主里的爱心,在这里,保罗求腓利门接纳这个在基督里新造的人——何况阿尼西母已经不是那个伤害他的阿尼西母了。基督的代求和教会里的生活常常相反。今天,很多牧者遇到阿尼西母,他们首先不提他的重生,反而念念不忘向一切接待弟兄的发出警告。

保罗的原则不仅表现在他承认过去的阿尼西母是个罪人,这是在讲律法;也表现在,他承认现在的阿尼西母是个蒙恩的罪人,一个在基督里新造的人。这新人是重价买来的,是主的血有能力洁净的——如果拒绝承认阿尼西母是个新人,那么我们就废掉了神的恩,基督就徒然死了。这是保罗在谈福音。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今天教会往往在该讲律法的地方谈福音——仿佛根本不存在罪了;而在该谈福音的地方谈律法,仿佛主的血不足以赦免他不喜欢的某位弟兄姐妹,仿佛主的恩典是不够用的,还要得到他的批准和认可那罪人才能成为“有生命的基督徒”。事实上在救恩上,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分享神的权柄。重生都是在基督里面作的,与某些自以为属灵的人或有生命的人没有任何关系。神造夏娃的时候,亚当正睡着,亚当没有资格宣称他参与了新生命的创造。

“在基督里”是整本圣经的核心,也是这段信息的核心。我们能明显地看见2个“在基督里”的句字(8,ἐν Χριστῷ;10,ΧριστοῦἸησοῦ)。事实上,第11节经文“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用的是双关语。一方面,保罗确实在谈新生的阿尼西母成为教会的帮助;但另一方面,这个“有益处”,乃是“基督”一字的谐音字。ἄχρηστος(ἄχρηστον,无用的,没有益处)以及另外一个εὔχρηστος(εὔχρηστον,有用的,有益处),其词根是χρηστος,与基督(Χριστός)在发音上几乎完全一样(拼写上只差一个字母,η,而不是ι)。从基督一词的希伯来文的原意来看,11节经文听起来仿佛在说:“他从前没有被膏,但如今已经被膏”。从希腊文的角度听,11节经文是在说:“他从前没有在基督里,但如今已经在基督里了”!

这里我们谈谈悔改重生的阿尼西母。上节课我们设身处地把自己相像为腓利门,相像了腓利门可能面对的十字架。今天,我们同样把自己相像为阿尼西母,想一想什么是阿尼西母的十字架。

首先,毫无疑问,腓利门是阿尼西母的十字架。从肉体上说,阿尼西母不希望回去,那个伤口,那个罪,在基督的光照之下更为清晰,没有人愿意面对。保罗在基督里看见自己是个罪魁。阿尼西母和所有重生的基督徒都必然有一样的看见。所以我们看到阿尼西母的回归之旅不是他自己能够开启的,就象悔改重生首先不是因为个人“决志”而是由于圣灵的更新一样。阿尼西母的成长或回归同样是个“被动事件”,是圣灵催逼和带领的结果。第12节保罗说,“我现在打发他亲自回你那里去”。这经文实际上也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基督带领阿尼西母踏上归途,并将一直与他同在;另一方面,阿尼西母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过去,不再逃避和遮掩。保罗这里更是进一步为阿尼西母求情,而且已经达到了顶点:这个阿尼西母不仅是基督里新生的,而且他已经靠基督的恩典回到你那里去了,你更当宽恕、接纳(προσλαμβάνω)他。12节经文中第一字是连结代词(who),把12 节和上面的经文连起来,继续告诉我们现在的阿尼西母是谁,他如今已经是何等样的人。阿尼西母是背着十字架踏上归途的,对他来说,这是宝贵的功课,是为主做见证,因此阿尼西母的十字架道路,就是见证的道理——事实上,只有这样重生的道路,才可能是见证的道路。一个没有经历重生的基督徒,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然而在生活里,我们常常看见的是没有重生经历的基督徒占据高位置,控告和抵挡回家的浪子。

但是,我们不能说阿尼西母的过去的罪是他的十字架,这样我们就完全误解了重生的意义。我们必须明白,靠这主的恩典,由于十字架上的代赎,由于耶稣的宝血,他一切的罪已经被赦免了,那些罪已经与基督一起钉在十字架上。老的阿尼西母已经死了,他又同基督同活。这并非因为他做了什么将功折罪的善行,而完全是因为神的恩典,因信将赦免和拯救白白加给了他。如果说阿尼西母以前的罪是他现在的十字架,我们就等于在将主重钉十字架。

所以我们今天最后讲一讲阿尼西母另外的一个十字架,就是魔鬼的控告。魔鬼在圣经里有不同的名字,启示录12:10节说它是控告者。这位控告者在约伯记第一章里,充分扮演了控告者的角色。那时候,撒但回答耶和华说,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约伯记1:9)。如今,这位控告者常使用的诡计就是:用过去的罪控告重生后的弟兄姐妹,而且往往提交“虽然……,但他/她的生命怎么样呢”这样的诉状。“他/她的生命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可以打任何人的棍子,因为控告之下没有人能幸免。这个控告之所以特别用在阿尼西母的身上,实际上就是在暗示他以前不明白的时候所犯的罪。可悲的是,往往不是世界,而常常是“那在教会中好为首的丢特腓”(约翰三书1:9)为撒但的走卒,他们此起彼伏联合起来扮演了控告者。他们控告阿尼西母根本不是为了真理,而仅仅是因为“好为首”(原因可能是含怨、嫉妒和私利等等)。恰恰是因为在基本真理常识(基督为罪人死并拯救罪人而不是“义人”)上的无知,这些丢特腓们构成了阿尼西母重生后最沉重的十字架。

这沉重的十字架在过去可能毁灭阿尼西母。但对今天的阿尼西母来说,因有主同行就它不再沉重,因为神说他的担子是轻省的。阿尼西母解放的第一步是悔改,就是靠基督正视自己的罪。每个人里面都有一种想方设法为自己的罪开脱的欲望和能力,这是犯罪后因害怕神(创世记3:10)也必然产生的反应。本是自己犯罪得罪神并伤害人,人却能找到无数理由来回避和遮盖自己的罪,诸如我是没有办法,甚至我是被别人欺骗所以我不再相信任何人了,甚至我是出于好心,甚至也成为控告者,通过控告被伤害的人而取得心灵平衡,等等。人靠自己遮蔽罪的结果只能是给撒但的控告留下了无数机会,因为魔鬼知道你的心。所以只有靠基督的血遮蔽我们的罪,我们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阿尼西母一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过去的罪开脱,以避免重返腓利门家的尴尬处境。但是,神不允许他逃避,神不接受他的“祈祷”和解释,反而将回家的勇气赐给了他,也将真正的平安加给了他。神让他在自己跌倒的地方站起来,站在所有敌人和无缘无故的控告者中间,去见证神对罪人怜悯,怎样从十字架上如清晨的日光临到我们。

解放的第二步是正视恩典,牢牢抓住基督的救恩。因为神的儿子说你自由,你就真自由了。胜过撒但和世界的不是神的儿子吗?控告者说他们更有生命,然而神说:“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翰一书5:12)。他们传自己的“生命”,我们却传神的儿子。他们求神迹和智慧,我们只传基督并祂钉十字架。这样,魔鬼就从你的面前逃跑了。而控告者组成的防线反成了一场试炼,一个靠基督为元帅因此必然能攻克的耶利哥城。一方面,这火的试炼使阿尼西母远离覆辙,更持定新生。另一方面,这火的试炼将阿尼西母装备成更合神心意的器皿。

解放的第三步是靠顺服圣灵背起你的十字架跟随主。对阿尼西母来说,就是毅然踏上归途,像保罗反复在宣道中讲述大马士革以及以前犯罪得罪神的经历一样来为主做见证。我们的生命成为活祭,成为一台戏,要为主摆上。现在我们目送着阿尼西母坦然无惧地走在从罗马到歌罗西的大路上。虽然论断纷纷,但他只见基督不见一人。虽然水远山长,但有主同行。一路上,那控告者必然尾随而来,机变百出,甚至围追堵截。然而我们主在旷野里靠什么胜过撒但的试探呢?就是神的话语,就是神的道。首先,阿尼西母当温和地对教会说:“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罗马书8:33)。然后,阿尼西母当像主一样吩咐撒但:退我后面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马可福音8:33)。有主同行是什么意思呢?圣灵将真理或神的道充满我们,使我们“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罗马书8:37)。

各位弟兄姐妹,这重生的阿尼西母是什么形象呢?这个有主同在的阿尼西母是谁呢?他怎样走自己的十字架道路呢?他要“靠着主,倚赖他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他“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所以要拿起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又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藤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并戴上救恩的头盔,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儆醒不倦,为众圣徒祈求”(以弗所书6:10-18)。阿门!

任不寐2009年3月27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