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18 他若亏负你,或欠你什么,都归在我的账上。19 我必偿还。这是我保罗亲笔写的。我并不用对你说,连你自己也是亏欠于我。20 兄弟阿,望你使我在主里因你得快乐(或作益处)。并望你使我的心在基督里得畅快。21 我写信给你,深信你必顺服,知道你所要行的,必过于我所说的。22 此外你还要给我预备住处,因为我盼望借着你们的祷告,必蒙恩到你们那里去。
17 If, then, you consider me your partner, receive him as me. 18 And if he has wronged you in any way or owes anything, charge this to my account. 19 I, Paul, write with my own hand: “I will repay”—though I say nothing to you that even you very self you owe to me! 20 Yea, brother, may I benefit from you in the Lord: refresh my heart in Christ. 21 Having confidence in your willing obedience, I write to you, knowing that you will do even more than the things I say. 22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prepare for me a guest room, for I expect that through your prayers I will be graciously given to you.
17 εἰ οὖν με ἔχεις κοινωνόν, προσλαβοῦ αὐτὸν ὡςἐμέ.18 εἰ δέ τι ἠδίκησέν σε ἢὀφείλει, τοῦτο ἐμοὶἐλλόγα. 19 ἐγὼ Παῦλοςἔγραψα τῇἐμῇ χειρί, ἐγὼἀποτίσω• ἵνα μὴ λέγω σοι ὅτι καὶ σεαυτόν μοι προσοφείλεις. 20 ναὶἀδελφέ, ἐγώ σου ὀναίμην ἐν κυρίῳ• ἀνάπαυσόν μου τὰ σπλάγχνα ἐν Χριστῷ.21 Πεποιθὼς τῇὑπακοῇ σου ἔγραψά σοι, εἰδὼςὅτι καὶὑπὲρ ἃ λέγω ποιήσεις.22 ἅμα δὲ καὶἑτοίμαζέ μοι ξενίαν• ἐλπίζω γὰρ ὅτι διὰ τῶν προσευχῶν ὑμῶν χαρισθήσομαι ὑμῖν.
第六课我们谈到那个“启示的高峰”——神在选民生命中的一切遭际上面,有关于福音的最高旨意,而我们生命的价值,不过是顺服神圣意旨。正是在这一看见的基础之上,由连接词οὖν(then, therefore)将17-22节经文与上文联系起来——正是因为神的意思是好的,因此,我们都应该顺服。保罗在这里并不是仅仅呼吁腓利门顺服,事实上,他在这里将自己作为“活祭”献上了。腓利门1-16节的核心话题是信心和称义,而最后这部分内容,则转向“成圣”问题,这是保罗书信的基本结构:先是信仰真理和信心的建造,最后则关注应用:因信称义的新生命,怎样在世界里活出基督来。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从加拉太书向雅各书的转向,当根基建造好了,“结果子”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这个顺序不能倒转。因此注意以下原文的呼应关系:20节中的ὀναίμην(有益处)与11节“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20节中“使我的心在基督里得畅快”(ἀνάπαυσόν μου τὰ σπλάγχνα ἐν Χριστῷ)与第7节中“兄弟阿,我为你的爱心,大有快乐,大得安慰。因众圣徒的心从你得了畅快”;以及21节与8节之间。这样的逻辑安排显然是为了对腓利门“用爱心说诚实话”,劝他活在真信心中。但是,“启示的高峰”是称义和成圣的基础。
17 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19b我并不用对你说,连你自己也是亏欠于我。
17和18节经文显示了圣经真理对人类文明说“不”的伟大力量,为将文明破碎后归向神的“是”;因为神才是“是”,才是“I am who I am”。这两个Εἰ(if)扭转乾坤:一个扭转了人的观念模式,一个颠覆了人的行为模式。这如同一把两刃的刀,在文明的荒野或骷楼之地开辟出两条活水的江河来。这两条信息对以“人本”(实际是人际关系为本)为中心的中国心灵来说更是醍醐灌顶。我们先来看第17节,并将19b也归到本话题之下。
我们关注的核心信息是:我和他一样,即保罗和阿尼西母一样。换言之,保罗和罪人一样。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只能是从神来的,因为世界或人的习性,必然与此背道而驰——人心靠“我与他不一样”而寻求存在的意义。
人类一切道德哲学的真正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和他不一样”;他人是我成义所需要的一个负面角色或垫脚石,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诬陷的,但无论如何,我靠宣称自己与他不一样,而在世界上自以为神。按这样的文明,面对腓利门和阿尼西母的争端,我们的精神习性乃是和阿尼西母划清界限,并通过在腓利门面前控告阿尼西母而将自己分别为圣。只要我们稍微对自己的生活有些敏感,我们就能看见,这一幕正是我们以及我们的邻居每天的日常生活。在“我和他不一样”的思维模式上,我们的文化里长出两大“恶果”,就是刀笔吏和长舌妇。刀笔吏负责将所有的阿尼西母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更伪善和清高之辈,则在“啊呀,看那两个人闹的”的念念不忘和落井下石中,将阿尼西母和腓利门之间的风波上升为“事件”,然后在评头论足中把自己想象为“但我不一样”。长舌妇一般是我们文化中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或者就是因为愚蠢,或者因为无聊,阿尼西母和腓利门之间的风波让他们异常兴奋;换句话说,阿尼西母和腓利门之间的风波就是他们的生活乐趣,他们靠宣传他人风波而活着。在这周而复始的长舌生涯中,即使最下贱的角色因在“想象力审判”中,而把自己视为神。今天,教会里这样的现象如此普遍,你可以在很多地方看见甚至参与那里对教会某些风波的“义愤填膺”。
正当我们生活在“我和阿尼西母不一样”的文化泥潭之中,正当我们浸淫于人际主义的香港脚式的自娱自乐之中,真理藉保罗的话,如剑一样刺入我们的肺腑心肠。保罗说:我和他一样!这道理将人间的一切刀笔吏和长舌妇钉在十字架上,将我们每个人钉在十字架上。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这话不是从保罗来的,乃是从神来的。因为正是上帝自己,或者说是耶稣基督谦卑自己,取了奴仆的样式,列在罪犯当中。十字架和要把别人列在罪犯当中的人类文明如此针锋相对:神的儿子与罪人认同。这也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原因之一——法利赛人所代表的人类文明不能容忍耶稣与各样的罪人同席,而他又同时宣称自己是神的儿子。其次,保罗在这里不过是效法基督,他至少告诉我们这样成圣的真理:第一,我不是上帝,我没有资格象神一样论断阿尼西母。第二、我不是腓利门——经济债权人或道德债权人,我没有资格总把自己想象为和好人是一伙。第三、我不是旁观者,我没有权利在所有风波中置身事外,只负责评头论足,站着说话不腰痛,而忘记自己不过也是个罪人。第四、我是、并且只能是阿尼西母。
最后这一点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就象今天很多假冒为善或羊皮主义者所经常做的那样,他们仅仅是在“理论上”承认自己也是罪人,为的是在人前炫耀的时候,在践踏别人的时候,表演逻辑更深刻,更可以站立得住而不被驳倒——如果他真的知道自己也是罪魁,那些下作的檄文也就不可能出来了,忏悔也不至于沦落为秀场。我也是阿尼西母乃是我们存在的真实状态。一方面,我们都是神的债务人,都亏欠了神的恩典和荣耀。另一方面,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也亏欠和伤害过别人,正如阿尼西母那样伤害过腓利门。这正是19b中保罗要告诉腓利门或所有习惯于把自己想象为腓利门的,你也是阿尼西母——你也亏欠过人。然而人总是采取选择性的记忆,我称之为怨妇定律:故意或不知不觉遗忘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和亏欠,但刻骨铭心、“千万不要忘记”式地记住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结果就必然刻薄成鲁迅(“一个也不饶恕”),仇恨成马克思(全靠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先锋队),复仇成武打小说(苦练杀敌本领为血海深仇),堕落为飞短流长和分门结党……怨妇定律有时候也是为犯罪服务的——为了心安理得地犯罪,怨恨及其合理化是必不可少的。权力内战和家庭败坏都在这里饮鸩止渴,那是他们拒绝悔改、继续犯罪“活水的源泉”。
这样的精神监狱是不可能靠人类自我破碎的。直到有一天,神的儿子来了,他站在山上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6:14-15)。因为“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马太福音18:23-35)。这个“恶奴才”充斥的世界,应当醒来,因为真理的光,要光照你了。
18 他若亏负你,或欠你什么,都归在我的账上。19 a我必偿还。这是我保罗亲笔写的。22 此外你还要给我预备住处,因为我盼望借着你们的祷告,必蒙恩到你们那里去。
不过到这里,保罗同样面临一个试探:人可以在理论上唱属灵的高调,诸如宽容呀、爱呀,我要为你代祷呀,等等。但一般来说,他真正的意思是:你们要宽容,你们要爱,而我不在其中。一方面,如果我所关切的事件或风波与我无关,那么,我的爱、宽容和代祷的调子就要唱得惊天动地。另一方面,如果我是当事人,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害人,无论是阿尼西母还是腓利门,我就会闻宽容而色变。这世界充满了这样的羊皮主义伪善者——他们是宽容高调的倡导者或意见领袖,但宽容不能放诸己身,他们对别人的风波是无限的高调,对自己一定是一遇见不同声音或私敌就不共戴天。然而对我们来说,更大的试探则是:我们可以在别人的风波中见猎心喜,好话说尽;但如果让我们自己与那里公认的坏人一方认同,而且还要以实际行动、做出巨大的牺牲去化解矛盾,而那场风波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更是不符合东方智慧和进化理性的。什么是我们的行为模式呢?首先遇到“敏感问题”绕开,这叫明哲保身;其次在不暴露自己或无风险的时候,骂几句阿尼西母,唱几句无所不用其极的赞歌或控告;最后,再动机分析一下保罗这样不计代价的介入必然是别有用心,以显得自己如何的高明。
保罗说:“我必偿还”。中国有一句话,叫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我们的生活里,这话绝对是天籁之声。首先我们看见,保罗与罪人认同不仅是一个道德姿态,他要真正为这个罪人将自己摆上,要真正地为他做一些事情,来弥补阿尼西母的亏欠。保罗帮助阿尼西母不是为要讨好人,为要把阿尼西母变成自己以后在教会里的同党。保罗对阿尼西母的爱是有原则的,因为他首先承认阿尼西母和自己一样,在神面前都是一个罪人。如果我们为一个人辩护却忽视基本事实,这样的辩护神是不会垂听的。其次,保罗诚实地面对了腓利门受到的伤害,那伤害对腓利门来说一定是真实的;那伤害是不能轻描淡写的。保罗在这里也没有装出一幅“友邦惊诧”的天真烂漫的面孔,好象看见什么迷天大罪一样故意露出“他们怎么会这样”的侥幸和狡诈的面孔,来利用别人的伤害进行道德诈骗。最后,保罗愿意把自己放进去,代替阿尼西母去赔偿腓利门,为伤口的愈合。圣经说:我们当知道人心所存的。保罗在这里更是效法基督。耶稣不仅把自己与罪人同席,列入罪犯当中,而且为罪犯上了十字架。神的爱不仅仅是属灵高调,祂要为自己所爱的人去死,祂更有代死和复活的大能。
现在的问题是:保罗许诺要采取的补偿行动,是不是仅仅是一种姿态,甚至是对腓利门的“威胁利诱”、逼腓利门就范?换句话说,即使保罗真的要补偿,那他是否拥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或者仅仅是靠“传福音”去补偿?
我们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保罗在这里强调了“这是我保罗亲笔写的”,这句话很重要。按当时的语境,这句话意味着保罗是认真的,他的声明在法律上是有效的,而且是必须负责的。此外,保罗要“到你们那里去”,这是一个应许,表明保罗要去腓利门家,目的之一就是补偿。而那个实际上即将发生的结果,将验证保罗的话并不虚伪。所以我相信,保罗所说的补偿,绝不是一个姿态,而是他真正要去做的,而他所说的补偿,不仅仅是福音事工方面的,也包涵经济方面的。保罗在这里不仅仅是劝阿尼西母和腓利门上十字架,也没有责备他们怎么给主或教会丢了脸,来显示自己怎样属灵;保罗自己首先要上十字架。保罗将人间的一切伪善撕破了,却没有一声的责备和自以为义。不仅如此,补偿对保罗来说,是顺服,是事奉,不是作秀,不是善举,而是为得着基督。人间所有“义薄云天”、“真话英雄”、“毫不利己”、“社会良心”的市恩和恬不知耻,到这里被终结。
既然如此,保罗是否有这个实力呢?感谢神,我们有足够的圣经根据知道,保罗为阿尼西母的补偿是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的。我们先看使徒行传21章。当时保罗到了耶路撒冷,雅各和长老们对他说:“我们这里有四个人,都有愿在身。你带他们去,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替他们拿出规费,叫他们得以剃头”(使徒行传21:23-24)。这说明,保罗是有能力为别人支付“规费”的。再看使徒行传24:26节,“腓力斯又指望保罗送他银钱,所以屡次叫他来,和他谈论”。这个信息显明了保罗的经济实力。最后在使徒行传28:30,“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当时保罗在罗马,综合当时的情形,在罗马帝国的首都租房两年,这不是一个贫穷的人可以承担的。那么,保罗的经济收入是从哪里来的呢?一方面,显然来他自己的家庭,由于富裕的家境,他可以“在迦玛列门下,按着我们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使徒行传22:3)。其次来自他自己的勤劳。使徒行传18:3说:“他们(亚居拉和百基拉)本是制造帐棚为业。保罗因与他们同业,就和他们同住作工”。最后则是来自教会的捐赠(腓立比书4:15-19),这些馈赠不仅仅是属灵上的,也包括物质方面。
在这个“唯物主义”或惟利主义的世代,在把崇拜金钱视为圣经的世代,保罗的行动是不可理解的。不过保罗自己是这样见证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立比书3:8)。否认自己在基督里的“私心”的信徒就是假冒为善的。我们有自己的“利益追求”,有自己的“理性选择”或“利益最大化”追求,就是靠圣灵的帮助求神的国和神的义。“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罗马书12:1)。今天,试验一个教会是否是神的教会,只需要看一点,看这个教会对待金钱的态度——专以金钱为念的教会根本不是神的教会。
20 兄弟阿,望你使我在主里因你得快乐(或作益处)。并望你使我的心在基督里得畅快。21 我写信给你,深信你必顺服,知道你所要行的,必过于我所说的。22 此外你还要给我预备住处,因为我盼望借着你们的祷告,必蒙恩到你们那里去。
保罗最后一个试探是:我这样的“无私奉献”,所以我应该配得荣耀。这是人间所有行善者在义薄云天之后,在玉树临风之后,打算回过头来跟神、或跟我们讨要的。自以为义者的国也像一个要和所有人算帐的王,他所干的一切“好行为”,目的是最终讨人的喜悦,比如,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是要替人民执政,为您服务的目的则是为他自己“发展是硬道理”;即使发表点儿什么公共评论,实质也想成为公众的“意见领袖”。这是一切善瘾特别发达的精英或人民的通病。
然而保罗将这一切放在基督里。首先,阿尼西母被饶恕,是在基督里被饶恕,这不是哪个人的心胸开阔或道貌岸然。其次,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保罗“深信你必顺服,知道你所要行的,必过于我所说的”;保罗一点儿也没有把腓利门的反应建筑在被自己感动的基础之上;相反,他相信是基督使腓利门感动,使腓利门顺服,不是他自己。在今天,稍微显出一点爱心的教会们,篡夺基督的荣耀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保罗把荣耀归主同样不是一个姿态,因为他确实地知道,人的义都如污秽的衣服,只有神的义才能真正使人顺服。正因为如此,最后,保罗并没有被自己即将实施的善举计划感动得忘乎所以,他知道自己是谁——并不是自己以为的善就一定能行得通,所以最后还是要靠着祈祷求神的旨意。我这一切努力,要看神的意思。若是神的意思,就必成就。即使是“善举”,也要顺服神的旨意,因为神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神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说:我这个主意一定是神的意思,不是这样的。一个基督徒一生要记住三件事:第一,你所信的是谁;第二,你不是他,第三,别人也是神所爱的,而神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你的方式去爱那个个人。
另外,腓利门书23-25节经文,我们在以前的课程里已经涉猎了,特别是在讨论整封书信的结构的时候。这里需要提到的是马可。保罗在这里特别介绍马可,这个人在这里为基督作见证,而马可的见证对腓利门来说是很宝贵的。一方面,马可象阿尼西母一样,同样是从主那里逃跑的罪人,如今已经蒙恩;而这一“丑闻”,恰恰是马可自己见证的(参考马可福音14:50-52)。基督接待了背叛主的马可,也同样接待了阿尼西母。另一方面,马可同样曾经伤害过保罗(使徒行传15:37-39),但如今,在基督里,保罗和马可已经成为亲爱的弟兄(提摩太后书4:11)。注意保罗在这里怎样信守基督里的圣徒平等,他没有在教导别人的同时显示只有自己最属灵、只有自己有资格为别人的软弱代祷。不仅如此,我们通过彼得、保罗、马可等门徒的“渐渐更新”,他们在主里的慢慢长大,就使我们对神更有信心,对人更有耐心。
本课为《腓利门书》最后一课。我在这里感谢神赐给我们这场争战,并在基督里将最后的胜利赐给我们。腓利门书的原文释经结束的同时,也基本上完成了我在神学院释经课程最后关于书信部分的学习。在注释腓利门书的过程中,我同时想向教会和世界表明三方面的建议:
1、不存在不重要的经文。真正的基督徒必须相信圣经是神的话,这一基本信仰使我们顺理成章地珍惜圣经,而神的话没有不重要的。即使是看似简短平常的经文,也包含着极其宝贵的信息。神就给我们一本圣经,其中每一个字,都与神的主权和恩典有关,都关切到我们的存在状况和得救。而在这方面,原文必须得到重视。
2、教会是基督的教会而不是基督徒的教会。一方面,教会崇拜和基督徒的生活必须将“道”——而不是人——置于中心,不要让个人见证和信徒的世俗事件占领主日崇拜。另一方面,不要让人在那里排挤基督并祂的十字架;我呼吁所有传道台、唱诗班和“名牧”占领教会中心和前台的,尽快把自己谦卑到“使者”应在的位置上去。教会不是人(向神、向自己、向人)表演的舞台,教会是神在基督里藉圣灵赐人上好福份(道与圣礼)的圣殿。
3、讲道必须讲道。道就是基督,道启示于圣经;而信道是从听道来的,不是听文学故事和神学论文来的。有两种讲道的方式,一种是主题式的:你先有个主题,然后搜索和组织圣经相关经文并使之服从于那个主题和你自己的逻辑结构;另一种是释经式的,所讲的一切顺服于所选经文及其逻辑结构,叫人丢弃万物和舍己,包括自己自以为是的感动和真知灼见。我倡导第二种方式,警惕第一种方式。
我知道人总是在逻辑中思想、说话和作文的,我也一样。我强调的仅仅是,在证道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和意识到人的逻辑在真理面前的勉为其难和必然的局限。我并非不懂主题式查经或证道,只是我不愿意。主题式查经——包括所谓系统神学——对人有极大的诱惑力,因为人可以在自己的主题或“系统”中,将神或神的真理囊括在自己的话语里面,让神和圣经为自己的观点服务。这使人有一种口含天宪、替天行道的狂妄。特别是作过教授、文人,有着六经注我之作文传统的传道者,更容易顺理成章地采取写论文、作演讲的方式来证道:先有个中心思想或立论的主题,然后不顾一切地为此编辑经文和自己的思想。这甚至鼓励了一些投机取巧的人,他们不学有术,不在圣经真理的根基上建造,一味任己意发挥,将根本没有圣经根据的个人呻吟、经历和意气来巩固自己的那个主题。在这方面,极端灵恩派装神弄鬼、甚至贩卖巫术哗众取宠已经登峰造极。
此外,则是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等诸如此类系统神学著作的影响,这个影响通过一些加尔文的信徒影响到整个教会。《基督教要义》及其所确立的体系有很多真知灼见,但把真理编辑在加尔文个人的形而上学体系之中,同时必然造成对真理的伤害。神及真理比你的体系、所谓神论、人论和圣灵论等等,要大得多,你的体系和见识可能使神发笑。换句话说,神根本不服从你那个“要义”,神自有自己的“要义”。我在这里并非否定《基督教要义》及其信徒的贡献,特别是在护教方面。但是,《基督教要义》无疑是“主题式讲道”的先河或系统神学的集大成者。在某种意义上,加尔文主义不过是天主教巴洛克式建筑艺术在基督教思想中的还魂而已:富丽堂皇,高屋建瓴——但神根本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何况各种理论上的巴别之塔,将被真理破碎。
主题式讲道或加尔文主义让人兴奋也恰恰在这个地方,他使所有信徒——哪怕是最无知最一知半解的人——因看了几本体系、逻辑或“一、二、三条等等”,就能惟我独信,真理在握、自以为神。所有不同意见只会让他纠集和排列出更多的逻辑和怨气、更多的条目和无穷的家谱、更多的作者和参考书、更多精巧的范畴和范式、更多的图表和框架——我及我的宗派的正确,比正确本身更重要。然而耶和华真的在那山洞里吗?“耶和华说,你出来站在山上,在我面前。那时耶和华从那里经过,在他面前有烈风大作,崩山碎石,耶和华却不在风中。风后地震,耶和华却不在其中。地震后有火,耶和华也不在火中”(列王记上19:11-12)。耶和华怎么说呢?“以利亚阿,你在这里作什么”!
圣经没有以体系和主题的方式启示给我们,就是因为神是不可能被主题或体系化的,耶和华不在你的理论山洞中,也不在你的智慧和感情所兴起的烈风、崩山、碎石、地震和火中。很多圣徒没有写出体系化的著作,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加尔文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必须在这样的仰望中,将主权真正的归给神,而不是将神的主权锁定在自己的逻辑中。怎样证道恰恰显出成圣之路:你是否真的顺服神和圣经,还是在主题中继续顺服自己。原荣耀归于天上的神,而基督里的自由归于地上神所喜爱的人。阿门!
任不寐,2009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