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书 第七课:真合一(加2:6-10)

      加拉太书 第七课:真合一(加2:6-10)无评论

6 至于那些有名望的,不论他是何等人,都与我无干。神不以外貌取人。那些有名望的,并没有加增我什么。7 反倒看见了主托我传福音给那未受割礼的人,正如托彼得传福音给那受割礼的人。8(那感动彼得,叫他为受割礼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动我,叫我为外邦人作使徒)9 又知道所赐给我的恩典,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矶法,约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礼,叫我们往外邦人那里去,他们往受割礼的人那里去。10 只是愿意我们记念穷人。这也是我本来热心去行的。

上节课我们谈到保罗一行上耶路撒冷去“陈说”福音,并为福音与假弟兄争战。今天我们将要看见,神藉着这两方面的见证,将合一加给了教会。这种合一乃是真正的合一,因为它是建立福音真理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出于人际关系和人间伦理。在加拉太书2:6-10节,逐一向我们显明了教会合一的五条基本真理。第6节告诉我们教会合一的前提,就是每个人都是罪人,因此将任何有名望的人以及对有名望的人的崇拜都否定掉了,叫所有的人都顺服基督(哥林多后书10:5)。第7节讲合一的第一个基础,就是一主,共同的一位主。第8节讲合一的第二个共同基础,就是同感一灵。第9节讲合一的第三个基础,就是神在恩赐上的分派,这主要关切的是“一信”和“一洗”(马太福音28:18-20)。最后,第10节乃是总结,合一的保障乃是爱(歌罗西书3:14;提摩太前书1:5;约翰一书4:7;4:19))。如果说前4节经文涉及“称义”,第5节则涉及“成圣”。关于合一的真理,保罗在以弗所书4:1-16节有更充分的启示,所以,理解今天这段信息,需要参考以弗所书的相关经文。

一、第六节

6ἀπὸ δὲ τῶν δοκούντων εἶναί τι ὁποῖοί ποτε ἦσαν οὐδέν μοι διαφέρει: πρόσωπον [ὁ] θεὸς ἀνθρώπου οὐ λαμβάνει ἐμοὶ γὰρ οἱ δοκοῦντες οὐδὲν προσανέθεντο,

关于“有名望的”(τῶν δοκούντων)一词,上节课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今天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字的时态。动词分词δοκούντων用的是“一般现在式”或“现在进行式”,而不是“过去式”,这在神学上特别重要。一方面,这些“有名望的”,在保罗写这封信的时候正是“如日中天”,由此我们能想象保罗的勇敢和坦诚。现在神的教会几乎听不见真话了,对“有名望的”的尤其如此。但保罗让我们看见,真正的基督徒是摆脱了世俗小学的“成熟老练”等魔鬼哲学的真以色列人,是一个超越了人际关系盘算的真正的自由人。世界的所谓政治正义,最多是事后平反,但只有基督的门徒在基督里避免了“迟到的正义也是一种不义”的局限。另一方面,这个“现在进行式”,直接将我们的的世代链接起来,让我们按保罗的方式诚实面对我们世代那些有名望的人,同时因我们自己的“成熟”等人间智慧,看见我们对真理的亏欠,带领我们今天进入悔改-重生的功课。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不会说:教会里的事不关切个人利益,不重要,不需要为此得罪人。不是的,只有教会里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教会里的事关切我们个人进入天国的大事。right here,right now!基督徒不能“等候时机成熟”,因为成事的是神,不是人。

τι(τις),“a certain, a certain one”。这是一个代词。连同系动词εἶναί(εἶναι,这里是动词不定式),意译大约相等于中文所谓“以为他们是谁”。这个系动词用的也是“现在进行式”。显然,“何等人”不仅是别人以为的,同时也可能是自己以为的。另外一个代词是ὁποῖος(of what sort or quality,what manner of),大约可翻为“无论怎样”之意。ποτέ,这个小品词有once、formerly、aforetime、at some time等意。这个字显出人间名望的巨大缺陷出来,就是这种名望无论曾经一直如何(ἦν,Imperfect)不过都是暂时的。这就是林肯所见证的:你可以在有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有些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每个基督徒都是如此,因为每个人不过都是蒙恩的罪人。所以我很盼望别人喜爱我,但一旦被人喜爱了,我又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不仅因为我恐惧人的善变,也因为我确实知道自己不配长期拥有任何人的喜爱。只有神是配得永远敬爱的,并且只有神永远爱我这个罪人。

人看人也愿意分等级,以便根据自己的利益加以分别对待。特别有权柄和名望的,或者,“与我关系好的”,常常成为谄媚和依附的对象。但这一切都被保罗拿去钉在十字架上了。没有一个人例外。如果教会有一个人被认为,或者自认为有属灵上的特权,就将圣经真理颠覆了。“无论他是何等人”,这是保罗的“惯用语”,这句话代表了保罗的自由,也代表我们每个人的自由。现在教会需要这种精神。遗憾的是,今天教会已经基本上丧失了这种自由。

οὐδέν μοι διαφέρει:都与我无关。οὐδείς,这个否定字很重要。如果我们把“我”理解为每一个我,就知道圣灵在这里为了“我”的缘故,将一切人在“我”身上的权势都拆除掉了,把“我”从人的捆绑中解放出来,使我得以自由。“无干”的翻译也许还不够彻底,这个字有no one,nothing,就是“毫无意义”之意。既然对人的追逐毫无意义,这就让我们看见,以人为中心的所有事业,不过是地地道道的愚蠢和浪费时间。当我们没有信主之前,事实上都生活在人的话语之中,我们为别人的批评或赞美活着,因此成为人的奴仆。对人话语的依附,对人的迷信,使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这真理却早已经清清楚楚地写在圣经之中了。那些所谓因为信赖别人结果灰心失望之类的“女性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乃是咎由自取。所以诗人说:“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人。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王子”(诗篇118:8-9)。动词διαφέρω(Tense: Present; Voice: Active; Mood: Indicative; to bear or carry through any place,to carry different ways)用的也是“现在持续式”——有名望的人,从过去到现在直到永远,都对我毫无意义。遗憾的是,人类却不能生活在这种“现在持续式”的清醒之中。一个偶像倒掉了,新的偶像又出来。世界的偶像被弃绝,教会里的偶像又上来。偶像让我们无法享有在基督里的自由。从这一点上看,人就是不长记性的罪人,实在需要每天生活在神的话语里面。所以,“信”就是“现在持续式”(约翰福音3:16)。

保罗这样的看见,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πρόσωπον [ὁ] θεὸς ἀνθρώπου οὐ λαμβάνει,“神不以外貌取人”,这个句子很奇妙。首先,注意θεὸς ἀνθρώπου这两个字的并列,就是“神”与“人”的对立。第一个字πρόσωπον是名词“脸”(the face),转意为“the outward appearance of inanimate things”。最后一个字是动词λαμβάνει(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原意是“to take”。在希伯来文学中,这两个字连接起来是一个惯用语,大约是“以貌取人”之意(撒母耳记上16:7;马太福音22:16;马可福音12:14;路加福音20:21)。我们在这里看见了神与人的本质区别——我们既没有能力看内人,也不愿意看内心,因为我们所看重的都是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我们每个人当为神这样看人献上感谢——外貌不如人的,当由此得释放;一心求外貌的,当知道这一切的努力在神面前都形同虚设。我记得唐崇荣牧师讲过一个故事:一个骄傲的年轻人在基督徒服侍的残疾儿童福利院攻击上帝。这个无神论者将这句话写在黑板上:“既然神就是爱,你们为什么成了这样?”这个残酷的问题让在场的一些孩子落泪,因为老师一直在教导他们“耶稣爱我”。唐崇荣牧师讲述说:最后一个孩子上去用粉笔在这句话下面写上了马太福音11:26:“父阿,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坦率地说,我不认为唐牧师这个回答是最好的。尽管我们可以上溯到马太福音11:25,“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以此来责备那个控告者。事实上,答案很清楚:第一,对这些孩子的价值,神的看法和人的看法不同,人是以外貌来论断孩子是否被爱;神看的确是内心——一个人里面被爱的感受,是无法“横向比较”的,因为那是他自己与神的关系,而不是他与别人的关系。第二、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国度的问题:一个若不悔改必将在地狱里的人,无权嘲笑那些正在天国里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国不在世界上(约翰福音18:36),从他们信主那一刻起,世界关于外貌的诸种法则和标准,在天国里都是无效的。“因为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马书14:17)。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与神的国无关,残疾和贫穷不能把“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夺去。神爱这些孩子,就用“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充满了他们。第三、孩子们当看重神对他们的看法,还是看重人对他们的看法呢?人算什么,我们只在乎那创造又救赎我们的神——在祂里面有上好的福分,是永远不能毁坏的。

最后保罗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为这样的真理作见证:“那些有名望的,并没有加增我什么”。是的,人算不得什么。以“神不……”为中心,现在是第三次的否定,于是保罗再次使用了οὐδὲν。保罗对有名望的人的否定不是意气用事,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在强调一个事实,就是在属灵的事情上,有名望的人对他并没有帮助,帮助他的只是主。动词προσανατίθημι(προσανέθεντο,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Middle、Mood: Indicative),意思是“to lay upon in addition to、to communicate, impart”,中译“加增”。这个动词的时态是过去式,保罗是用自己生命的经历为他的观点作见证。这一点也提醒传道人,我们传给人的,不是我们能加增人什么新的知识,我们不过是在重复神的真理;而如果对方有什么得着,完全是圣灵的工作。

我们说第6节讲合一的否定性前提,因为这句经文排除了以人、或以“有名望的”为基础合一的可能。我们自己的经验也显示,建立在“有名望的”或“有名望的作见证”之崇拜基础之上的教会团结和增长都是靠不住的,不仅这个个人自己不配被依靠,也因为更多人为了追求名望和权力将导致教会内部的斗争,使教会不断被摇动。因此,教会的合一,首先要排除领袖因素成为第一根基,恢复基督为唯一磐石的真理。需要强调的是,保罗这样的否定不仅是针对别人的,当自己也成为有名望的人之后,他仍然保持这种警醒,因为圣灵知道,人之偶像是教会最大的败坏之一。所以保罗和彼得向教会重申“我们也是人”(使徒行传10:26;14:15)。当保罗自己成为有名望的人的时候仍然如此,没有对人对己采取两个标准。可悲的是,后来天主教以“使徒统续”的名义、最后以“教皇制”的名义背叛了圣灵的教训,而宗教改革之后,又不同程度地藉着路德、加尔文等等一些“有名望的人”复辟了对人的迷信。所以,我要与诸位分享的是,一个基督徒在教会里有一个属灵的功课无法避免:经历对教会领袖或有名望的人的失望。我们在基督里经历这样的“幻灭”,乃是理所应当的。对这种幻灭大惊小怪则是另外一种自义而已,不过是在炫耀自己比有名望的人更义。

二、第七节

7ἀλλὰ τοὐναντίον ἰδόντες ὅτι πεπίστευμαι τὸ εὐαγγέλιον τῆς ἀκροβυστίας καθὼς Πέτρος τῆς περιτομῆς,

反倒看见了主托我传福音给那未受割礼的人,正如托彼得传福音给那受割礼的人。

铲除了对人的偶像迷信或者人的奴役,圣灵带领我们进入基督徒的自由,就是“在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新自由(耶利米书34:15)。正因为如此,这段信息成了宗教改革的旗帜,成为《论教皇权与首位》一文的真理根据。没有任何人和机构可以凌驾于基督徒之上,因为我们上面的只有一位神。因为“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彼得前书2:9)。特别是未经宗教改革洗礼的东方社会,由于长期以来做惯了人的奴仆那种传统或文化习性,更当警惕教皇制卷土重来。我们要靠主胜过独断专横和依附于人两位一体的权威人格或奴仆人格。我们要靠主的灵识破一切人的谎言,因为撒旦乃是说谎人的父(约翰福音8:44)。“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哪里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后书3:17)。我们当记得,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加拉太书5:1)。我们要靠主做大丈夫,作光明的子女。我们当记得,那感动别人叫他们做基督的门徒的,也感动我们,叫我们做基督的门徒。我们当记得,听从神不听从人,是应当的(使徒行传4:19)。我们感谢主,中国人在海外不再仅仅开餐馆了,开始“创办”教会,而且华人教会更加兴旺。但是,如果基督徒没有在主里面的自由精神,丧失了为真理作见证的责任和能力,你“创办的教会”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中餐馆而已。若有人用顺服的名义叫我们重新做奴仆,我们就一刻的功夫也不要容让顺服他们,因为全面的真理乃是在基督里的彼此顺服(以弗所书5:21;彼得前书5:5),真顺服乃是在真理基础之上的合一。如没有真理,顺服就是作魔鬼的奴仆。所以我们的主告诉我们,“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1-32)。

通过连词ἀλλὰ,进一步通过副词τοὐναντίον(on the contrary,contrariwise,正相反),保罗转入正面论述,来强调他的自由和教会合一真正的基石乃是基督和祂的福音。这里中文翻译的很好,尽管原文没有“主”这个字。这句经文乃是呼应第一章中关于福音的来源和保罗的使命之信息。动词分词ἰδόντες(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Active、Mood: Participle)译为“当他们看见了”。这个分词引导的是一个从句,主动词在后面。人靠自己无法认识真理,于是神就用事实启示给人,带领人接受他们不愿意接受的真相。动词εἶδον有to perceive with the eyes、to know之意,眼见为实,而且接受现实。从这里我们能看见这些有名望的人同样是“属灵的”。他们看见了事实,就接受了。这一点也与今天教会里的一些黑暗状况形成对比。尽管我们看见了事实,却仍然拒绝。嫉妒使我们拒绝接受任何后来者。某些有名望的人已经是瞎眼的人,他们只会千方百计地挑毛病。这就是圣经里浪子回家的故事。我们知道,那个大儿子实际上比那个小儿子迷失的更为严重。小儿子还知道自己迷失,大儿子连自己迷失都不知道,于是就千方百计拒绝接受小儿子回家的事实。丧失了εἶδον的能力,是当前教会有名望的阶层整体的病症。近年我了解了一些见证,他们纷纷赞同相声演员郭德纲的一种说法:你讲的不好,听众不高兴;你讲的好,有名望的就不高兴。也就是说,事实不仅让有名望的拒绝看见,而且让他们起来进一步视你为威胁。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他们看见了神的福音也托付给了保罗。今天教会有一种非常阴暗又骄傲的想法,就是仿佛福音只能托付给他们这些自以为名门正派的人,一旦发现福音也托付给了别人,特别是政治出身与他们或他们的“祖国”不同的人,就开始作控告者;大意是只有他们那样的人才有资格“真的明白加拉太书”。我们看见,耶路撒冷有名望的人并不是这样。连词ὅτι引出“他们看见”的内容。πιστεύω(πεπίστευμαι,Tense: Perfect、Voice: Passive、Mood: Indicative;to entrust a thing to one),中译“托”,原意是“was committed unto me”。首先,保罗传福音是被(主)所托付的,不是出于保罗自己的立志或要进教会抢占地盘,或为其他诸如寻找新的功名之路的庸俗目的。保罗传福音是被动的、是不得已的(哥林多前书9:16)。其次,他们也看见了保罗传福音所取得的果实,因此确知这一切是神藉着保罗作的——若非出于神,保罗的转变和成就都是不可解释的。最后,他们看见的不是保罗这个人,而是保罗所传的福音。我想这一点对今天的一些纷争特别有意义。现在的一些讨论,完全不看你传的是什么,你说的是否是真理;他们先看你是谁,是哪个阵营和宗派的,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场,并用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场来论断别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场。如果你和他们不是一拨的,或者被认为不是他们那伙的,你无论怎样传福音,永远是他们的对立面。

但神开了使徒们的眼,使他们能瞩目看福音,而不是专门挑剔保罗的“历史罪责”和“政治出身”。τὸ εὐαγγέλιον,福音。使徒们看见了保罗使命背后的基督,也看见了保罗所传的正是基督的福音。我们已经说过,“福音”或“福音的真理”是加拉太书的核心概念之一,这里又是一个证明。不仅如此,整本圣经的中心就是基督和祂的福音,这一点正如马可福音8:35和8:38所启示的。不过保罗所传的福音所服务的对象与耶路撒冷的使徒们有所不同:τῆς ἀκροβυστίας(having the foreskin, uncircumcised、a Gentile),这福音是传给未受割礼的人、或外邦人的。耶路撒冷众使徒难得可贵的品质是,他们不仅认同保罗的福音,也接受了与他们不同的侍奉方向。教会里那种唯我独尊、唯我独信,唯我独正统的属鬼傲慢,实在应该从这里顺服下来。这里特别谈到,保罗受托所传的福音,与彼得受托所传的福音,同样出于神,出于一位神(καθὼς Πέτρος τῆς περιτομῆς)。既然都是出于神,都是传讲基督和基督的福音而不是传讲人自己,人就没有权柄在“保罗神学”和“彼得神学”之间作出高下之分。所以我们反过来看,保罗也没有因为自己禾场的特殊性,反过来蔑视彼得们的侍奉。所以合一乃是双向的,都是在基督里面作的。

总之,基督和祂的福音乃是教会合一的第一基础。这一点使基督的教会比世界有更客观的标准寻求合一。教会里不能合一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真理的共同基础,乃是因为论争的双方或一方完全抛弃了基督和祂的道,把纷争建立在众多属世的理由之上,包括所谓的利益之争、权力之争和荣誉之争等等。这些争论都与真理无关,与为主争战无关。这些争战的性质就是给魔鬼留地步(以弗所书4:27);结局就是相咬相吞,彼此消灭了(加拉太书5:15)。

三、第八节

8ὁ γὰρ ἐνεργήσας Πέτρῳ εἰς ἀποστολὴν τῆς περιτομῆς ἐνήργησεν καὶ ἐμοὶ εἰς τὰ ἔθνη,

(那感动彼得,叫他为受割礼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动我,叫我为外邦人作使徒)

保罗继续告诉我们“他们看见”的内容,就是ὁ ἐνεργήσας Πέτρῳ,“那感动彼得的”。动词分词ἐνεργήσας(ἐνεργέω,Tense: Aorist、Voice: Active、Mood: Participle),原意比较丰富:to be operative, be at work, put forth power;to work for one, aid one;to effect;to display one’s activity, show one’s self operative。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2章中使用了这个字(哥林多前书12:6),强调使徒职分等等,“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哥林多前书12:11)。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说,以这个动词分词为核心词组成的名词结构,代表圣灵的工作。因此,保罗在这里是讲教会的合一乃是在圣灵里的合一;或者说,教会的侍奉和合一乃是圣灵的工作。当然有不同的观点。Ernest De Witt Burton说:To understandὀἐνεργήσαςof Christ rather than God, would not be consistent with Paul’s usual method of expres-sion concerning the apostleship ( Rom. 15 1515 1 Cor. 1510 Eph. 32, 7, Gal. 115; cf. also on his use of the verb ἐνεργέω 1 Cor. 126 Phil. 213)。Ernest De Witt Burton倾向于认为,“那感动彼得的”,乃是指基督。不过这并不矛盾。基督在升天前应许门徒说“我必与你们同在”;基督的同在乃是藉圣灵与我们同在。

Πέτρῳ和ἐμοὶ是dative case,受动的,被给予的。一般来说,The dative case is a grammatical case generally used to indicate the noun to whom something is given。彼得成为使徒也不是出于自己,他去传福音也是被加于的职分和使命。所以彼得归主的道路和保罗归主的道路也许代表了不同的模式,但在“被动”这一特征上,是一致的。从这点上看,彼得和保罗也在“圣灵催逼”方面拥有了合一的可能性。这种催逼的结果是通过介词εἰς(into)表现的。εἰς表示彼得和保罗完全进入了状态,而不是首鼠两端。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所谓“全职传道人”或“兼职传道人”,是一个很奇怪的说法。从根本上说,传道都是全职的——你要把自己全然献上,只献上一部分的侍奉根本就不是侍奉。传道人这一使命与工薪无关,甚至与学历无关,与你自己的决志或计划也无关。最后我们需要注意7-8节清清楚楚的交叉结构。

在这两句经文中互相对照的词包括:“保罗”与“保罗”、“彼得与彼得”、“福音”与“使徒”、“犹太人”与“受割礼的人”、“外邦人”与“未受割礼的人”、“正如”与“也”等等。外邦人+犹太人=全世界,所以耶稣是全人类的救主。需要强调的是,使徒不是什么权位或官衔。通过这个结构我们可以看见,使徒的使命与福音有关。如果教会的领袖忘记了福音的使命,把教牧工作视为一种属世的权柄或职业,就不再与基督有关了。使徒不是要去领导,乃是要去服侍;使徒不是传自己的,乃是传福音。

四、第九节

9καὶ γνόντες τὴν χάριν τὴν δοθεῖσάν μοι, Ἰάκωβος καὶ Κηφᾶς καὶ Ἰωάννης, οἱ δοκοῦντες στῦλοι εἶναι, δεξιὰς ἔδωκαν ἐμοὶ καὶ Βαρναβᾷ κοινωνίας, ἵνα ἡμεῖς εἰς τὰ ἔθνη, αὐτοὶ δὲ εἰς τὴν περιτομήν:

又知道所赐给我的恩典,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矶法,约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礼,叫我们往外邦人那里去,他们往受割礼的人那里去。

动词分词γνόντες与第7节中的动词分词ἰδόντες(看见)是并列的,相当于另外一个“状语从句”——“当他们知道”。从逻辑上看,γνόντες乃是ἰδόντες的结果:“看见”之后,心里就“知道”了。γνόντες(to learn to know, come to know, get a knowledge of perceive)在旧约中,最早相当于“知道善恶”或“分别善恶树”中的动词。那是人自己以为知道,现在则是圣灵让人知道。这就是区别或者逆转了。他们知道的对象是τὴν χάριν,即“恩典”,这恩典是“神所赐给我的”。τὴν δοθεῖσάν μοι,动词δίδωμι在这里使用的是被动语态,与第7节的被动语态相呼应。恩典是从神来的,而不是从自己来的。保罗的谦卑是在“硕果累累”之后。这一点很重要。保罗没有说“看我的成绩”,而是说“看神所赐给我的恩典”。“结果子”常常会造成一种属灵上的骄傲、甚至以此向人夸耀。所以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31和哥林多后书10:17反复告诉教会:“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

现在我们看看这一长句中的主动词δίδωμι(Tense: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就是“举(起右手)”。奇妙的是,这个动词就是“所赐给我的”一句中的动词“赐给”。神“给”了,然后使徒们也跟着“给”了。所以不是我们爱,而是神先爱了我们。通过这个字也可以看见使徒们对真理的绝对顺服。这个主动词显示教会在基督里的合一已经完成了。这个合一不仅被保罗的勇敢和真诚所见证,也为使徒们的顺服所见证。这两个方面都是令我们感动的,都是圣灵要加给我们的功课和祝福。一方面,我们不能过高评价使徒们的顺服,因为若没有神的给予在先,他们不可能顺服。另一方面,我们当学习使徒们的顺服,不能把合一的生命仅仅归于保罗一面。教会的合一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为真理极力的争辩;另一方面,向真理全然的顺服。只有争辩导致分裂,只有顺服造成乡愿。各执一端的教会都不是基督的教会。不仅如此,表面顺服的教会最后会导致更严重的争执和分裂。

考虑“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矶法,约翰”,或者考虑这三位“使徒”(雅各是否是使徒有争议,我不关心这类问题)的身份,我们就更能看见圣灵作了何等的奇妙之事。从保罗这方面来说,他没有畏惧和谄媚有名望的人。这三个人都是谁呢?耶稣曾经对彼得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权柄原文作门)”(马太福音16:18)。根据这样的“使徒统续”,挑战彼得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雅各是耶稣的兄弟,按中国家天下的传统,这样的“皇储”更不能得罪。约翰自称为主所爱的门徒,而且耶稣在十字架上将自己的母亲托付给他,这从任何意义上都只能加以尊崇。所以我们当为保罗的自由感谢赞美主,圣灵藉着他的勇敢使基督的教会免于世俗裙带关系的毁灭。愿今天一切为裙带关系捆绑的教会再次悔改,特别是那些比世界更庸俗不堪的教会,实在应该面红耳赤、披麻蒙灰了。从这三位使徒的方面来说,我们同样应该为他们的自由感谢赞美主——他们丝毫没有利用自己的渊源来抵挡保罗,反倒顺从了真理。这种顺服甚至也表现在他们对待巴拿巴的态度上。按人间的分门结党的恶习,他们可能会因为巴拿巴离开他们追随保罗而恼羞成怒,因为巴拿巴原是在耶路撒冷侍奉的,属于“我们的人”,是“我们的关系”。按我们都了解的那种门派观念,他们恨巴拿巴应该超过恨保罗。但是使徒们没有这样狭隘,因为他们知道,巴拿巴不是追随保罗,而是追随主。他们也知道,教会不是他们的教会,乃是基督的教会。

所以保罗这里沿用“教会柱石”的称号,并没有讽刺的意味,雅各,矶法,约翰确实是教会的柱石。他们之所以成为教会的柱石,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骄傲,有多么的贪恋权力,多么的想控制一切,而是因为他们的顺服。柱石一词(στῦλος),显示了基督的教会乃是一个家,一座圣殿,就是以基督的身体为殿。这就是保罗在以弗所书2:21所见证的:“各(或作全)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当雅各,矶法,约翰举起右手的时候(δεξιός,the right hands),我们当看见,神的圣殿正在搭建中。所以上帝将保罗拿去放在耶路撒冷,如同运送合用的建筑材料,让保罗和那里已经预备好的“柱石”,一起完成一个工程。犹太教的圣殿已经被拆毁,现在在基督里重新建造。事实上不是门徒们自己举起右手,乃是主抬起他们的手,将他们建造在一起。用右手相交,在希伯来和希腊文化里面,都代表友谊与和好之意。从外邦来的手和在犹太地的手连接在一起,这本身就有象征意义。巴别塔事件后,人因犯罪被分开,而且越分越远(注意创世记10:25节法勒一字的含义)。但今天,这一切开始结束了。不仅如此,右手也代表权柄,这权柄是从神来的。出埃及记15:6说,“耶和华阿,你的右手施展能力,显出荣耀,耶和华阿,你的右手摔碎仇敌”。当使徒们用右手搭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也当看见,那日夜利用私欲要拆毁神的家的魔鬼,就狼狈逃走了。中译“相交之礼”,原文乃是κοινωνία,意思是fellowship, association, community, communion, joint participation等,可以理解为“团契”、“教会”、“合一”等意。这个名词在这里表示右手礼的含义或目的,就是教会的合一。

但是,连词ἵνα(that, in order that, so that)引出教会合一更深刻的内容:两方面的信徒反过来要奔赴最适合自己侍奉的禾场。所以教会的合一不是彼此保持一致,粘连在一起;而是在基督里领受不同的恩赐,从事不同的侍奉,包括各自拥有不同的禾场。相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恩赐,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如果教会里的恩赐完全一样,神的家就不可能建立起来。但如果仅仅有恩赐的不同,却没有共同的信仰,就难免分崩离析。怎样珍惜不同的恩赐,使用每个人的长处,而不是控制别人或排挤有恩赐的弟兄姐妹,是今天教会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复兴的教会,一定是弟兄姐妹的恩赐得以充分发挥的教会。一个有见证能力的教会,绝对不是教会领袖垄断一切、事必躬亲的教会。这样不尊重别人恩赐的教会,反而会走向分裂和衰败。

五、第十节

10μόνον τῶν πτωχῶν ἵνα μνημονεύωμεν, ὃ καὶ ἐσπούδασα αὐτὸ τοῦτο ποιῆσαι.

只是愿意我们记念穷人。这也是我本来热心去行的。

副词μόνον(only, alone, but)有这样的含义,尽管分工不同,但是,唯一真正连接信徒的乃是从基督里来的爱。这也是转折——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侍奉主,那世界怎样知道我们所信仰的是一位主呢?就是通过我们的爱心。所以耶稣在约翰福音13:35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这里所说的爱心,具体表现为“愿我们纪念穷人”一句。连词ἵνα与9节的ἵνα并列,引出合一的另外一个内容——虽然分工不同,禾场不同,但在“爱”这方面是一致的。我们看见,雅各,矶法,约翰对穷人的爱,与保罗对穷人的爱,是一致的。

μνημονεύωμεν(μνημονεύω,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Subjunctive。to be mindful of, to remember, to call to mind,to make mention of)。“纪念”。这个动词的时态是“现在持续式”。基督徒持续地相信,持续地成圣。对穷人的纪念不是一时的感动或作秀,而是我们从神那里领受的长久的旨意。我们知道一个人偶尔关心一下穷人是可能的,但没有人靠自己的品质可以长期去关心穷人。不仅如此,“纪念”一字排除了外面作秀的性质。今天在中国,“亲民秀”已经从审美的疲劳转入审丑的疲劳,因为那种对穷人的关爱不是从里面来的,是政治表演,是自我感动。“纪念”是指你要从心里真的关切穷苦人的命运。我们知道,这世界所有的纪念馆都是为“纪念”富人或有名望的人建造的。你在这世界上找不到一座纪念穷人的碑。即使偶尔有,也要用“富人”的题字覆盖住。神看明了这一点,在没有人纪念穷人的时候,神一直纪念着穷人。那么基督徒怎样才可能从心里纪念穷人呢?就是因为基督在我们里面。不过圣经对关切穷人有一个界限,没有滥情到“穷人正义”的地步,穷人也是罪人,因此,不能偏袒穷人(出埃及记23:3)。穷人是爱的对象,不是爱的主体。所以在“都是罪人”、“都因信称义”两方面,穷人和富人在神面前是平等的。利未记19:15,“你们施行审判,不可行不义,不可偏护穷人,也不可重看有势力的人,只要按着公义审判你的邻舍”。这是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等等社会哲学最大的不同。基督教的“理性”和深刻远非世界文化所能比拟。马克思主义“别有用心”地把人群分成不同的道德对立面,在两个极端中,“代表者”摇身一变分别成为救世主和魔鬼。

那么谁是穷人(πτωχός,adjective)呢?根据使徒行传的相关信息,穷人首先是教会里的穷人,特别是耶路撒冷教会的穷人(使徒行传11:30;罗马书15:26)。其次,穷人也包括耶稣所说的“灵里贫穷的人”。最后,穷人乃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穷人。圣经对穷人的纪念是一贯的。

出埃及记22:25,“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的向他取利”。利未记19:10,“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未记23:22,“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申命记15:7,“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无论哪一座城里,你弟兄中若有一个穷人,你不可忍着心,揝着手不帮补你穷乏的弟兄”。申命记24:12,“他若是穷人,你不可留他的当头过夜”。诗篇102:17,“他垂听穷人的祷告,并不藐视他们的祈求”。箴言17:5,“戏笑穷人的,是辱没造他的主。幸灾乐祸的,必不免受罚”。以赛亚书3:15,“主万军之耶和华说,你们为何压制我的百姓,搓磨贫穷人的脸呢?”。耶利米书5:28,“他们肥胖光润,作恶过甚,不为人伸冤。就是不为孤儿伸冤,不使他亨通,也不为穷人辨屈”。耶利米书20:13,“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歌。赞美耶和华。因他救了穷人的性命脱离恶人的手”。……所以我们也能理解耶稣对“穷寡妇的奉献”的立场。新约的相关信息还有,马太福音11:5,“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马可福音10:21,“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事实上,教会里的穷人得不到关怀,所谓合一也难免虚伪。圣经在这里没有说你们要纪念富人。实在是因为神知道我们心里所存的——谄媚富人是人心的普遍习性。前几周我还知道一间教会公开在主日崇拜中号召会众要留心富有的人,要把教会变成关心富人的教会,目的是教会的扩建等等。这样的教会所侍奉的,不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也不是彼得、雅各、约翰和保罗的主。

最后我们注意保罗所说的“热心去行”一字。: σπουδάζω……ποιῆσαι。σπουδάζω,to hasten, make haste,to exert one’s self, endeavour, give diligence。第一个字是“极力愿意”之意,中译“热心”。这从里面出来的热情,与“作秀”无关。保罗的热心不是演给耶路撒冷有名望的人看的,乃是从神来的。这个“热心”去行虽然和加拉太书1:14的“热心”不是一个字,但我们仍然可以将二者视为一种呼应。这两者的对比显示了保罗生命的变化。起初他的宗教热心与爱无关,甚至成为凶手;现在的热心则是出于神的爱。这提醒我们,一些所谓的属灵热情,如果没有爱,就与基督无份了。ποιῆσαι是一个动词不定式,to do。这个“行”字也代表基督徒重生后的成圣方面,就是讲“行为”。这两个动词都是过去式,表示保罗已经这样行了(使徒行传11:30),或者说,神已经直接启示他这样行了。所以保罗和其他使徒领受的是一个共同的启示。同时注意动词主语的变化,“纪念”的主语是复数“我们”,“热心去行”的主语是单数“我”。保罗过去更多是自己去行,现在有了正式的同伴,这也可以算为他此次耶路撒冷之行的成就之一。

我们最后将这段信息总结一下。这五节经文从逻辑上可以构成结构严谨、前后连接的五个部分。首先是神的灵运行了在水面上,神的话临到偶像的世界并否定了任何人对任何人的奴役;宣告了教会里的自由。其次,在这大洪水的废墟之上,神重新在基督里建造真理的信仰,就是将人的教会夺回来归给基督——“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哥林多后书10:5)。第三,在基督里的新自由和上帝之下平等的基础之上,圣灵完成了教会的合一。第四、教会在合一里的分工。第五,教会在分工里的合一。

任不寐,2009年11月28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