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阿门。今天的证道经文是彼得后书3:13-18,
13但我们照他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14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盼望这些事,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15并且要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16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
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17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然预先知道这事,就当防备,恐怕被恶人的错谬诱惑,就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坠落。18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愿荣耀归给他,从今直到永远。阿们。
感谢神的话语,我们今天开始罗马书的系列课程。罗马书至少存在四大特征。
第一、文本传统。首先,罗马书是新约圣经以及古代世界最长的一卷书信;其次,保罗书信以及罗马书的解释很难。书信代表新约圣经从叙事向文论的转变,而文论本身的阐释需要传道人更丰富的真理装备。
第二、作者视域。罗马书的作者是使徒保罗,与彼得约翰等“第一代使徒”相比,与福音书相比,保罗书信相对来说有两大重点:1、他不是逆望十字架,而是回望十字架——在耶稣死而复活之后阐述基督事件的真理。2、保罗处于教会建立的世代,因此他的书信主要是教会书信,是专以建立和归正教会为目的的。但是保罗书信的教会关切常常被忽视。
第三、教会产业。教会历史上关于罗马书的释经著述几乎是最多的,而这些注释无一例外地将罗马书视为基督教基要真理或系统神学的某种总结。在某种意义上,教会历史或神学历史就是罗马书的释经史。但是对罗马书在所有圣经中的地位的神学赞誉涉嫌夸张。
第四、神学纷争。正是由于注释纷纭,围绕罗马书的神学争论也极为浩繁。其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议题关涉罗马书的写作目的和神学主题。奥古斯丁、俄利根、耶柔米、伊拉斯谟等等,因为罗马书难以注释而放弃。这一切见证让我们传道和听道的都谦卑在主的面前,求主带领和帮助。
与罗马书这四大特征相关,我们的罗马书导论包括相应的四个论题:第一、以经解经地诉诸彼得后书3:13-18,掌握罗马书学习的基本方法。圣经是自我解释和自我教导的,离开圣经进入罗马书的也是贼。第二、罗马书的基本印象,就是关于罗马书那些人云亦云的基本常识,涉及作者的神学关切。第三、拣选教会历史上各方面有代表性的罗马书注释加以简评,以便让诸位加深对罗马书的印象,以及我们学习罗马书的神学重点。第四、罗马书的基本结构,以便让我们在整体上把握罗马书的神学主题和写作目的。
求神保守我们的学习,施恩祝福我们的团契,“11你们要过去得为业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12是耶和华你神所眷顾的。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申命记11:11-12)。阿门。
一、以经解经
神学纷争常常是因为经外解经。彼得后书3:13-18是保罗书信的导言。这位在安提阿教会被保罗当面顶撞的彼得如此见证令人赞美神。仅仅根据彼得后书3:13-18,我们至少可以领受两方面的重要信息。第一、彼得后书3:13-16a让我们抓住保罗书信的神学重点;第二、彼得后书3:16b-18让我们警惕学习保罗书信的危险。
1、神学关切(彼得后书3:13-16a)
13但我们照他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
14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盼望这些事,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15并且要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
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16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
我们可以将彼得后书3:13-16a分成以上三个部分,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保罗书信以及罗马书的神学主题。第一就是神的义(13)。更具体地说,这是以神的义为中心的末世论关切。而彼得后书3:13至少有三个核心概念。
首先是“应许”。ἐπάγγελμα,a promise。这个名词在新约中只出现2次(彼得后书1:4);新约圣经翻作“应许”的希腊字至少还有名词ἐπαγγελία,以及动词ἐπαγγέλλομαι,προεπαγγέλλω。仅在罗马书中,“应许”这个概念至少出现在罗马书1:2,4:13,4:14,4:16,4:20,4:21,9:4,9:8,9:9,15:8。如果我们将罗马书按1-8和9-16二分,就可以看见“应许”这个神学主题分别统领着罗马书的神义论(1-8)和教会论(9-16)两大部分。“应许”首先指神的话语,起初神在话语中创造天地,如今在话语中创造新天新地。其次“应许”表明神的话语实际上是一份合约:在基督这个条件下上帝答应我们成就某些大事(哥林多后书1:20)。最后,在保罗书信中,“应许”常常是与律法对立或对应的一个概念:我们的得救不是凭律法,而是凭应许(加拉太书3:18)。这正是罗马书的论题之一。
应许的内容是什么呢?“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旧天旧地有人的义住在其中(创世纪3),新天新地有神的义住在其中。末世论信仰取消了人的义,带领我们转向神的义;带领我们离开世界的王,转向天国的君。末世论让我们不仅告别人的义,也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作客旅。而且也只有这样的末世论信仰,才能让我们不至于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完全绝望而至于自杀和杀人。新天新地从教会开始。罗马书是面向末世对全人类传讲福音,给人类引进真正的盼望,信心和爱。不过关于人的全然败坏或绝对的不义,在我讲论约翰福音的时候讨论过一个相关问题值得重申:十字架下面是完全的不义或无义,因此必须有罗马书送给这样的人类。请看如下经文:
马太福音27:34兵丁拿苦胆(χολή,bile, gall)调和的酒(ὄξος,vinegar),给耶稣喝。他尝了,就不肯喝。
马太福音27:48 内中有一个人,赶紧跑去,拿海绒(σπόγγος,sponge)蘸满了醋(ὄξος),绑在苇子上,送给他喝。
马可福音15:23拿没药调和的酒(οἶνος,wine,metaph. fiery wine of God’s wrath)给耶稣,他却不受。
马可福音15:36有一个人跑去,把海绒(σπόγγος)蘸满了醋(ὄξος),绑在苇子上,送给他喝,说,且等着,看以利亚来不来把他取下。
路加福音23:36兵丁也戏弄他,上前拿醋(ὄξος)送给他喝,
约翰福音19:29有一个器皿盛满了醋,放在那里。他们就拿海绒(σπόγγος)蘸满了醋(ὄξος),绑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口。30耶稣尝(原文作受)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神了。
综上所述,十字架现场只有一种饮料,喂酒喂醋只有一种目的:羞辱折磨基督,背后显明上帝愤怒的杯(唐牧只讲一种善意,卡森前善后恶)。这不是小事,一方面涉及旧约弥赛亚的预言之完全应验,见证耶稣是基督(诗篇69:19-21),也涉及上帝愤怒的杯;另一方面涉及罪人是否全然败坏,救赎之外教育是否有效等等重要神学议题。
第二、教会论(14-15a)。正因为持守这样的盼望,或“你们既盼望这些事”,基督徒和教会就拥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基本的使命。更具体地说,教会的意义和使命主要拥有如下特征。首先,教会是由蒙爱的一群人组成的,他们是有爱的人。ἀγαπητοί,中译“亲爱的弟兄”;原文就是蒙恩之群:ἀγαπητός,beloved, esteemed, dear, favourite, worthy of love。教会与世界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蒙爱,而世人蒙恨。活着就是爱,你是基督徒,活着总是愤,你就是魔鬼之子。其次,教会是由一群守望之人组成的,他们盼望新天新地和神的义。这是一群拥有未来、为了未来而生活的新人。他们因为有望所以将希望播洒人间,教会给人类带来希望。προσδοκάω,to expect;to look for, wait for。再次,他们侍奉主。“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这个句子的主动词是“殷勤”,其他字都是修饰这个词的。σπουδάζω,这个动词在新约圣经出现11次,基本上指为讨主的喜悦而努力,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侍奉主。一方面自我更新,另一方面彼此相爱(彼得后书1:1-7)。最后,侍奉的中心是“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一方面,教会侍奉唯独基督,基督是中心;另一方面,教会的使命不是审判世界,也不是在世界的成功,而是传讲基督拯救的福音。不仅如此,这福音的基本特征是:忍耐是得救的唯一道路。这也表明得救是一个过程,且是“长久忍耐”的过程。
第三、保罗书信所传的,归根结底就是这两方面的信息(15b-16a)。保罗在这里也被称为蒙爱的(ἀγαπητός),并且是一位弟兄。14节中的ἀγαπητός既可以指弟兄也可以指姐妹,指向全教会;但这里强调保罗是使徒,是弟兄,是牧者。而且彼得明确说保罗书信(ταῖς ἐπιστολαῖς,复数)是从神而来的,保罗书信就是圣经一部分,因为他的智慧是神所赐的。这让女权主义者可以哑口无言。而且彼得总结说:所有保罗书信强调的都是这两大重点。
2、神学危险(彼得后书3:16b-18)
16b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
17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然预先知道这事,就当防备,恐怕被恶人的错谬诱惑,就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坠落。
18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愿荣耀归给他,从今直到永远。阿们。
但是,如果偏离这两个主题,就会非常危险。易言之,离开这两个中心的罗马书释经,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属于贼和强盗的学问。因此圣灵特特地使用彼得来提醒和帮助教会,带领我们怎样学习保罗书信,好避免误入歧途,不至于沉沦。根据这段经文,解释和学习保罗书信有三大危险。
第一、强人或强解。彼得说保罗书信包含着诸多的难题:“信中有些难明白的”。这意味着人不可轻看圣经,特别是保罗书信。彼得的话同时告诉我们,保罗书信和其他圣经书卷一样,具有圣经的地位。那些把福音书的地位放在保罗书信之上的教会习惯是不对的;而外邦人对圣经一知半解就无知无畏是不对的;基督徒对保罗书信的不求甚解,转向改革宗和灵恩派的信口开河都是不对的。δυσνόητος,hard to be understood;根据人的智慧是很难明白和理解的,是人很容易误解和偏转的。保罗书信之所以更具有超验品质和神启特征,乃是因为他的书信不是从人那里领受的,而是直接从基督启示而来的(加拉太书1:11-17;哥林多后书12:1-4;使徒行传9:1-16,18:9-10;哥林多前书11:23)。所谓强解:στρεβλόω,这个字的基本含义是弯曲,偏转,自己痛苦而且虐待圣经经文,一定要把圣经清清楚楚的意思放到他们的宗派教义的轨道中……我们将会看到,这一点在改革宗的罗马书教导中比比皆是。“自取沉沦”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他们因自己的罪而被毁灭。这一点也提醒我们,面对圣经经文和保罗书信,宁可“迷信”,不可强解。有两种人是不适合解经的,特别是不适合教导罗马书等保罗书信。首先是“无学问的”。彼得后书是对无知神学和灵恩派坚决的打击。ἀμαθής,unlearned, ignorant;无知而且无畏。没有学问,又藐视真理。这个词是一个复合词:ἄλφα (as a negative particle) 加μανθάνω。μανθάνω的基本含义是学习、听道。这些无知的人不仅无知,而且厌弃听道,拒绝接受教导。其次是“不坚固的”:ἀστήρικτος,unstable, unsteadfast。就是作什么事、甚至连释经也三分钟热血、没有长性、一口两舌的人;也包括那些一遇到难题就怀疑、摇动和放弃的人。这些人根本没有办法领受真理之光。而他们之所以不坚固,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因为隔着属世的淫欲(彼得后书2:14)。
第二、恶人或错谬。在强解罗马书的“神学家”中有一些恶人,或者很多恶人是为了属世的目的强解罗马书,于是有“恶人的错谬诱惑”出来败坏教会。在某种意义上,加尔文主义是从罗马书释经开始的,而灵恩运动是从哥林多书信开始的。他们的释经让很多缺乏防备和装备的人,“就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坠落”。恶人的错谬诱惑:τῇ τῶν ἀθέσμων πλάνῃ,the error of the wicked;πλάνη,错谬、骗局、摇摆、迷惑、妄为(马太福音27:64;罗马书1:27;以弗所书4:14;帖撒罗尼迦前书2:3;帖撒罗尼迦后书2:11)。那么你怎样辨认谁是“恶人”,什么是“错谬”呢?彼得已经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标准:无学问和不坚固之人,就可以远离。这里我想起加尔文主义者对加尔文的恭维:加尔文比路德聪明,虽然从未上过神学院,但大有释经的恩赐。我从来怀疑这一点。
第三、人本。“18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愿荣耀归给他,从今直到永远。阿们。”首先,惟独基督。不讲基督的真理不是真理。如果以人为中心,以宗派领袖为中心,无论是路德宗改革宗还是灵恩派,这些教会就不是基督的教会。我们传的不是人的恩赐和知识,而是基督的恩典和知识。我们不仅反对反智主义,也反对“文化使命”和各种人本主义、理性主义。不仅如此,我们也反对律法主义,因为律法主义总是在深化那些吃人自义的妄人。因此这里强调的是传救主的恩典,而不是基督的律法。福音是关于拯救和恩典的知识(约翰福音1:16-17)。其次,救恩的知识也可能使人自高自大,像罗马书这样“伟大的著作”很容易引起假师傅赞美“伟大的保罗”,并藉着强吻罗马书和保罗返回人本主义,甚至吃人自义——拉着罗马书和保罗攻击弟兄。保罗算什么,要永远把荣耀归给神,而不是归给保罗、宗派领袖或我们自己。
二、人云亦云
如果圣灵一直在教会历史中工作,我们就没有办法与教会传统断绝关系。感谢主,在教会历史中,罗马书的研究总体上成了宝贵的产业和我们可以吸取滋养的重要资源。但是,传统不是圣经,而且圣灵仍然在工作。一方面圣经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另一方面,圣灵也在我们身上工作,也带领我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真理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后人的罗马书讲义也必然会超越我们,好不断成为基督教会的祝福。
1、使徒保罗
罗马书的作者和写作时间以及受众都是罕有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写作目的以及结构分析上。不过罗马书与其作者保罗的关系仍然值得深入思想。保罗是罪魁,保罗是圣经学者,保罗是教会使徒,这三个方面的特点成就了罗马书的见证。
首先保罗是罪魁。保罗是大数人;犹太人、法利赛人和便雅悯人;罗马公民……这一切大儿子的出身使保罗成了“天生的罪魁”。不仅如此,他的确通过吃人自义犯下了滔天大罪——这个一直在逼迫别人悔改的骄傲之子一直没有想到神藉着他的血案一直在呼召他悔改。直到大马色路上的归正神迹。只有罪魁归正,才能见证神的义,才能建造主的会,才能传扬“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保罗的重生是律法主义的断裂和梦碎(腓立比书3:4-11)。没有经过罪魁得救这莫大恩典的人根本不配传基督,没有从律法主义吃人自义迷梦中醒来的人不配传福音不配作传道人和牧者;那些传道人总是吃人自义的律法主义者。这也是加尔文和路德的区别——如果加尔文们从未经历过向罪(义)死、向基督复活,那么他们的神学一定要偏向上帝的绝对主权和蛮不讲理的双重预定和拣选;因为他们的的确确找不到得救的理由和确据。
其次,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保罗神学深深根植于他自己的重生经验,更根植于他丰富的圣经背景,以及对旧约的“灵意解释”。诚实的生活反省和整全的圣经知识,是神学的两大支柱。一方面,保罗在圣经知识上的追求几乎无以伦比。没有刻苦的系统的圣经学习的人根本不配作传道人,实际上他们只是在传异教(从加尔文到卡森),只是在传自己(从施莱尔马赫到卡尔巴特以及灵恩运动),只是在重返大马色之前吃人的保罗(从灵恩派到保罗华许以及中国儒禅合教的痞子运动)。另一方面,务要传道意味着彻底放弃政治神学(看人)和生命神学(看己),将有限的生命全部投身到教会建造和福音使命之上。保罗书信和四福音书的关系可以简述如下:福音书仰望十字架,保罗书信回望十字架。保罗解释基督十字架,并防止滥用;保罗神学聚焦基督之死的意义,并且不断阐述了“徒然死了”的大恐惧。因此保罗书信重点强调的是因信称义,而非因信成圣——成圣不是回望十字架的报恩事件,因为那种恩情是无可回报的,成圣仅仅是信心的自然流露(加拉太书2:20-21,6:14-18)。
第三、保罗是殉教者。保罗余生不顾性命地传道,而且无论遭遇怎样的逼迫,绝对没有放弃教会的使命。这一点是很多假使徒做不到的。路德、加尔文、卫斯理、巴特都做不到。当教会显出明显的罪和偏离的时候,改教家和灵恩运动就起来分裂教会,或者离家出走。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神学家都是雇工。实际上他们里面的狼来了,他们就撇下羊群。路德似乎有情可原,因为是教皇这头饿狼驱逐了路德。但是,路德的出走开辟了反教会的歧路。我们必须明白,无论教会怎样邪恶和软弱,即使在某一时段陷落邪教状态,你可以极为严厉地责备和攻击,但你无权彻底弃绝;更没有根据创造发明两个国度或看不见的教会来安顿自己的焦虑。罗马教会同样是问题教会,与哥林多加拉太相比同样是一群蒙恩的罪人。罗马可以视为世界的首都,是希腊-罗马文明的中心,是普世价值的代表。而普世价值归根到底是人的义,并用人的义取代神的义,用人的联合国度取代教会合一国度。学者们都强调罗马教会不是保罗自己建立的(更多人支持五旬节诞生说),因此罗马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书信的礼貌特点。不过保罗未必不完全了解罗马教会,至少百基拉和亚居拉等可以为他提供诸多信息。事实上只要了解人就了解罗马人,日光下面没有新事。关于罗马以及保罗和罗马的关系,可以参考如下信息:使徒行传2:10,16:12,16:21,16:37-38,18:2,19:21,22:25-29,23:11,23:27,25:16,28:14-17;罗马书1:7,1:15;提摩太后书1:17。
藉着这些信息我们也可以看见,保罗向罗马传福音,不过是神救恩计划的一部分。基督收复罗马,为普世救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马也是那大城,但在它彻底沦为巴比伦之前,救恩先临到了。罗马是基督两次降世中间的一段禾场。罗马书是保罗在55-60年的某个时候,特别是他前往耶路撒冷送达捐资之前(第三次传道结束之际),在哥林多或坚革里写给罗马教会的。考虑耶路撒冷之行充满凶险,在这个意义上,罗马书可以称为保罗的神学遗嘱。
2、参考书目
这份参考书目是我经过考察之后整理的,难免挂一漏万。我所开具的书单有三个特点:第一、综合汉译和英译名著,其中也包括几卷中文著作,仅供参考。值得提醒的是,像沈保罗那一代中国牧师,所传的基本上是人本主义和生命神学的见证,“让人感动”的追求迷醉了中国人数千年了,这不是“神学”。而加尔文以来西方神学走了相同的路线,除了“媚俗才能复兴”没有任何别的理由;即使所谓福音派,所强调的仍然是“人学”而非神学。第二、这份书目尽量照顾最新研究成果,直到2016年;因此19世纪以前的作品若非不可或缺不再录入。其中已经中译的相关著述不再重复记录。第三、平衡路德教会相关著述。因为包括路德和墨兰顿的罗马书讲义被一些“神学家们”视而不见了,而这些著述在罗马书神学历史中拥有里程碑的地位。另外Anders Nygren(虞格仁)实际上是路德教会在瑞典的神学家。而Michael P. Middendorf的“巨著”刚刚由CPH出版不久,是那套原文释经系列丛书的一部分。这本书虽然有点儿多端寡要,但是基本上照顾了罗马书研究的方方面面。
(1)中文与中译
虞格仁(Anders Nygren),《罗马书注释》,香港道声出版社1975再版。他的另外一部著作也有中译,《基督教爱观研究》(Agape and Eros),1950;2012
加尔文:《罗马书注释》,台北改革宗翻译社,1978;华夏出版社,2011
布鲁斯(Bruce, F. F.),《罗马书》,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台北校园出版社,1987。
罗伯逊(Robertson):《罗马书》,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美国活泉,1990。
鲍会园:《罗马书》,香港天道出版社,1991,1996。
Cranfield, C. E. B.,《罗马书注释》,台北华神出版社,1997。
冯荫坤:《罗马书注释》,台北校园出版社,1997,1999。
卡尔巴特:《罗马书释义》,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
David N.Steele and Curtis C. Thomas:《罗马书释要》,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1999。
沈保罗:《确凿不移的真理:罗马人书讲解》。香港天道出版社,2000。
马有藻:《罗马人的福音——罗马书原文诠释》,华人基督徒培训供应中心,2001
約翰·斯托得(John R. W. Stott),《罗马书》。台北校园1994,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2004。
马丁路德:《罗马书讲义》,台北中华信义神学院出版社,2006
威尔斯比(Warren W. Wiersbe):《回归义路:罗马书》。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6。
穆尔(Douglas J. Moo):《罗马书》,美国麦种传道会,2012。
坎伯·摩根:罗马书: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14
(2)英文与英译
Achtemeier, Paul J. Romans.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Atlanta: John Knox, 1985.
Alford, Henry. The Greek Testament. 4 vols. 1845-60. Reprint. Chicago: Moody, 1958.
Barrett, C. K.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HNTC.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57.
Best, Ernest. The Letter of Paul to the Romans.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67.
Black, Matthew. Romans. NCB. London: Oliphants, 1973.
Brendan Byrne Sj S.J. D.Phil. (Author), Daniel J Harrington S.J. PH.D. (Editor):Romans,Michael Glazier,2007
Bruce, F. F. The Letter of Paul to the Romans. TNTC.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5.
Brunner, Emil. The Letter to the Romans: A Commentary.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59.
Cranfield, C. E. B.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ICC, n.s. 2 vols. Edinburgh: T & T Clark, 1975,1979.
Denney, James.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Romans.” In The Expositor’s Greek New Testament, vol. 2. 1904. Repri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0.
Dodd, C. H.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Romans. MNTC. New York: Harper and Bros., 1932.
Donfried, Karl P., ed. The Romans Debate. Rev.ed Peabody Mass.: Hendrickson, 1991
Dunn, James D. G. Romans 1-8, Romans 9-16.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Waco, TX: Word, 1988.
Ehrensperger, Kathy;R. Ward Holder, edited:Reformation Readings of Romans,A&C Black, Jun 15, 2008
Elliott,Neil:The Arrogance of Nations:Readings of Romans in the Shadow of WEmpire,Fortress Press,2008
Franzmann, Martin H.:Romans;Concordia, 1968
Fitzmyer, Joseph. Roman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AB. New York: Doubleday, 1993.
Hultgren,Arland J.:Paul’s Letter to the Romans,A Commentary,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11
Harrisville, Roy A. Romans. Augsburg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Minneapolis: Augsburg, 1980.
Hendriksen, William. Exposition of Paul’s Epistle to the Romans. 2 vols.Grand Rapids: Baker, 1980.
Hodge, Charles.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1886. Reprint.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0.
Kruse, Colin G.: Paul’s Letter to the Roman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12
Leenhardt, Franz J.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1957. ET, London: Lutterworth, 1961.
Lenski, R. C. H.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Romans. Minneapolis: Augsburg, 1961.
Lloyd-Jones, D. M. Romans. 7 vols.,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0-88.
Longenecker ,Richard N. Longenecker: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NIGTC)) ,Eerdmans,2016
Matera,Frank J.:Romans (Paideia: Commentaries on the New Testament),Baker Academic,2010
Michael P. Middendorf:Romans 1-8, 9-16;Volume 1-2,Concordia Commentary;CPH,2013,2016.
Morris, Le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8.
Murray, Joh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NICNT. 2 vol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9, 1965.
Nanos, Mark D.: The Mystery of Romans: The Jewish Context of Paul’s Letter.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6
Panning, Armin J.: Romans. Concordia,2000
Philipp Melanchthon:Commentary on Romans,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1992,2010。
Robinson, John A. T. Wrestling with Roman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1979.
Sanday, William, and Arthur C. Headlam.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ICC. Edinburgh: T & T Clark, 1902.
Schreiner,Thomas R.:Romans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Baker Academic,1998
Talbert, Charles H.: Romans, Smyth & Helwys,2002
Witherington, Ben: Paul’s Letter To The Romans: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 Paperback,2004
Ziesler,John: Paul’s Letter to the Ro Hardcover, Trinity Pr Intl,1989.
三、神学述评
在上述书目中,我们特别选出路德-墨兰顿、加尔文和卡尔巴特的罗马书讲义和释经著作加以点评。这个点评有两个目的。第一、加深我们对罗马书的理解。第二、我们的学习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但神学仍然在前进。罗马书与福音书不同,纯粹理论蕴含着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强烈的实践性,罗马书及其阐释者可以在现实历史中寻找各种出口瞬间爆炸,更新教会,照亮寰宇。罗马书不仅仅是投放在欧洲腹地的原子弹,更是投放在人间的不明飞行物,直到圣灵再度定格。
1、路德-墨兰顿半壁江山
稍微诚实一点儿的神学家不可能不承认路德的罗马书讲义(1515-1516)对宗教改革和基督教神学奠基性的意义。但是真的很遗憾,这本书的中译本在中国出现不到10年;加尔文的罗马书已经中译半个世纪了,而加尔文的罗马书序言罗列当代名家却绝口不提路德讲过罗马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路德的罗马书讲义就没有那场宗教改革。相对来说,路德的罗马书面向天主教的弯曲,而墨兰顿的罗马书(1519-1532)转向路德宗的教义;路德更强调恩典和自由,而墨兰顿更强调因信称义。
路德首先看见罗马书中这个二元对立:人类的自义与上帝的义:“the sum total of this epistle is to destroy, root out, and bring to naught all carnal wisdom and righteousness”。路德于是将这个观点与耶利米书1:10连接起来,“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国之上,为要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又要建立,栽植”。这是基督降世两个方面的重要真理:第一、耶稣基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第二、上帝的愤怒首先临到人的义而非人的“罪”,或者说神首要审判的是人自以为义的大罪。这也是天主教的问题。路德撰写罗马书的时候他针对罗马和教皇写作,路德神学的反题就是经院神学。其次,路德神学是他个人的心灵历程,这一点具有永恒的继承价值。梅列日可夫斯基终于说对了一次:路德所讲的就是他的自白,他是用心灵说话的。从这个心灵而出来的见证,诚如歌德所说,必然是现存秩序的敌人。而在这一点上,加尔文的神学几乎与他本人无关,属于康德定义的纯粹理性。
路德罗马书讲义的前言常被人重视,我相信这个传奇是真的:卫斯理因为有人朗诵这段文字就归信了基督。路德首先强调:This Epistle is in truth the chief part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urest Gospel。这个强调还是合乎中道的,没有像加尔文主义者的那样夸张。的确,凡被夸大者,均无意义。其次,路德罗列了罗马书中保罗使用的一些关键字,并逐一加以阐释:law, sin, grace, faith, righteousness, flesh, Spirit。在讨论律法的时候,路德一个特别重要的看见是:“律法是属乎灵的”(罗马书7:14),因此唯有因信称义。而谈到罪,路德指着约翰福音16:8-9将罪归结为不信的罪。论及恩典,路德区分了Grace与gift,并强调保罗和基督徒仍然是蒙恩的罪人,但已经脱离咒诅(罗马书7-8)。此外路德宣称信心不是人自己的工作,而是a divine work in us, which transforms us, gives us a new birth out of God;同时,路德在这里对“惟独善工”作了强烈的反应。路德也强调“义”首先是神的义,是神藉着基督归给的义,基督就是神的义。最后路德讨论了肉体和圣灵的问题。
路德对罗马书的提纲挈领对我们仍然是有帮助的。Ch.1—The Gross Sins of Men(责备人的罪,让人认识自己);Ch.2 — Hypocrisy and Self-righteousness(指明人里面的罪,特别是自义和假冒之罪);Ch.3—All Men Are Sinners(所有人都是神面前的罪人);Ch. 4—Good Works the Outward Signs of Faith(善工是信心的外在见证);Ch. 5 — The Fruits of Faith(信心的果子);Ch. 6 — The Daily Struggle with Sin(每日的属灵争战);Ch. 7 — Dead to the Law(向律法死);Ch. 8 — Afflictions an Aid Against the Flesh(靠主得胜);Ch. 9-11 — Predestination or Election(预定和拣选);Ch. 12 — God-pleasing Worship(神喜悦的敬拜);Ch. 13 — Our Duty Towards Government and All Men(基督徒对政府和世人的义务);Ch. 14 — Our Duty Towards Weaker Brethren(基督徒对软弱弟兄的义务);Ch. 15 — Christian Love(基督徒的爱);Ch. 16 — Salutations and a Warning(问安与警告)。
墨兰顿的罗马书基本上是在路德的框架内展开的,他特别强调了律法与福音这个二元论在释经上的意义。在绪论中,墨兰顿论及圣徒仍然是蒙恩罪人,他引证的经文都掷地有声,发人深省:诗篇143:2,约翰一书1:8,罗马书7:23,诗篇32:5,约伯记9:20-21,出埃及记34:7,但以理书9:7-18,罗马书11:32,哥林多前书1:31,创世纪4:7,彼得前书2:5,诗篇51:15,哥林多后书5:3,路加福音23:34,23:43,提摩太前书1:15-19,哥林多后书1:12,约翰一书3:21,彼得前书3:15-16,加拉太书5:19,罗马书8:13,彼得前书5:8,哥林多前书9:27,马太福音12:45,13:22,哥林多前书6:9,10:8,加拉太书5:22,提摩太前书5:8,希伯来书13:4,彼得后书2:20,马太福音10:33,24:13,25:41,哥林多前书13:2,罗马书8:14,约翰一书3:10,约翰一书5:8。在这些论题上,加尔文是谬赞了,因为他并非真的晓得墨兰顿的神学关切:因信称义,而且不存在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问题。加尔文主义者从加尔文开始的不断“赞扬”墨兰顿这本书,在某种意义这可能是一种“高级黑”:他们热衷吹捧墨兰顿怎样论证上帝的存在等等(罗马书1:19-20),但这些论题实际上从来无关宏旨。墨兰顿区分了雅各书和罗马书中的信心与行为,并将罗马书的神学上溯到初代教父的传统中,这些仍有现实意义。墨兰顿面对的主要论敌仍是律法主义以及善工称义。
现在,我来说说路德和墨兰顿的罗马书讲义的局限。需要强调的是,从天主教和东正教到加尔文主义者都不断发出射向路德的冷箭。这些冷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路德是教会分裂的罪魁。然而不是路德将教会击为碎片,乌鸦本来就是纷纷扬扬的碎片;在路德之前,东西教会已经破碎500年了;在路德之后,加尔文主义者本身恰恰是新教的分离主义者——拆毁教会的人攻击别人拆毁教会,这是邪教徒的历史渊源。我们对路德墨兰顿的反省与他们无关。在攻击路德的人中,略有参考价值的可能是路德宗弟子祁克果:路德的上帝很多时候是人民,而不是上帝。这个批评在这个意义上是无意义的:神爱世人。这个批评在这个意义上是有意义的:路德神学存在一个陷阱:因信称义这个教义不断将这个教义的主体(人)置于神学和教会的中心;尽管路德从来没有忘记强调神的义,以及人的信也是神赐的。而用行为主义(善工)来攻击路德的因信称义则是魔鬼的谎言。不过对路德神学的检讨一点儿也不意味着我们认为路德之后的基督教干得更漂亮。正相反,路德之后的基督教已经走火入魔,他们只是把教皇制变成了千千万万个小教皇制而已,这从加尔文和祁克果身上都有见证,而尼采只是这两个人共同的丧家之犬。对这种基督教而言,路德神学的缺陷几乎都成了优点。
首先,路德和墨兰顿两位改教大家共同获得了罗马书的半壁江山:他们的释经聚焦在罗马书1-8章,于是神学关切主要在神的义以及因信称义。路德罗马书讲义最大的弱点就是他偏重罗马书1-8章,他强调的7个概念基本上都集中在罗马书1-8章。尽管路德在他的罗马书讲义的前言后半部分对每一章的内容都加以简述,但他显然对罗马书9-16章的神学价值缺乏敏感;而后面8章的总结也不完全准确。罗马书1-8章的神学关切仍然是整个基督教的真理根基,无论加尔文以降的神学历史怎样试图偏转这个核心教义,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新发现和新核心更加唯独圣经。路德和墨兰顿的根基仍然是我们的根基。但是,与此同时,罗马书9-16章中的教会论主题,或者被忽视,或者失去了与1-8章之间的有机联系。而当神的义与神的会或神的家断裂了,人的义就会在神的会上作王,对教会问题表现出一种人的绝望,然后进一步制造这样的假神学:有形教会与无形教会,看得见的教会与看不见的教会,以及假先知在教会复辟律法主义的审判。这种虚构的教会论从加尔文开始统治了神学历史,到卡尔巴特进入一个新的巅峰。这是对基督新娘的连续践踏。教会真理是:只有一个教会,只有一个新娘,一个渐渐更新走在路上的利百加和拉结——她完全圣洁在新天新地的黎明。
路德罗马书讲义对教会神学的忽视和误解,可能是他面对罗马那些激进主义反应的根源之一。罗马书9-16中的教会神学,涉及三个方面的真理:教会的历史关系,即怎样面对末世论处理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关系;这个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天主教与新教的关系。第二、教会的内部关系,即教会怎样建立弟兄关系(罗马书12)。第三、教会外部关系,即教会怎样面对外部世界以及掌权者的关系。而在上述三组关系中,最重要的仍然是教会内部的弟兄关系(罗马书14-16)。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路德的结论中看出端倪:You find, then, in this epistle, the greatest abundance of things that a Christian ought to know: what the Law is, the Gospel, sin, punishment, grace, faith, righteousness, Christ, God, good works, love, hope, cross-bearing, also how we are to conduct ourselves in every relation toward the godly and toward sinners, toward those of strong and those of weak faith, toward friends, toward enemies, and toward ourselves。“教会”这个概念至少在路德的罗马书讲义中几乎是没有地位的,罗马书成了个人的信仰之书或日用的饮食。然而神的义不仅仅在于个人得救,而在于建立一个国度(罗马书9-16)。
罗马书应该包含着四大主题:人的罪、神的义、人的信、神的国。这正是主祷文首先教导我们的: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路德的罗马书释义是第一句祷告的阐释: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然而,这是未尽的事业。神的国是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共存的“联合国”,神的国是以善胜恶、与世界之国对立的天国;神的国是弟兄彼此相爱的天家。罗马书1-8章为这个家建立了真理的根基,预备了重生的个体;但全部建设工程从罗马书9章才开始,一直到新郎复临。路德一直渴望普世教会但不断绝望:“只有看不见的教会才是唯一的和普遍的”。这种教会论包含着巨大的风险,会成为所有本地教会的否定以及弃绝。从道德角度看,罗马教会和当代教会没有什么区别,都不断显现出疯狂的邪教品质;但那正是十字架下面站着的或逃窜着的教会。路德的这个教会论未必是神学的,而是感情的:“对任何人,包括我那些最凶恶的敌人,我也不愿意让他们感受到我现在体验到的痛苦”。然而教会从始至终就是一场产难。教会不是上帝的白鸽,教会在基督复临之前注定只能是一只小乌鸦,只是基督的未婚妻。亚伯拉罕从吾珥哈兰到埃及麦比拉洞,他都是一个问题人物,因此他才是“信心之父”。
另外,路德宗在名称上是对路德的一场背叛。这是路德说的:“我的全部义理都不是我的。我没有为了任何人被钉十字架。圣保罗也不愿意忠实于自己的人自称‘保罗之徒’,而是称‘基督徒’。对于我这样一粒尘埃来说,竟把我的名字(路德宗)给予上帝的孩子,岂不是罪过?”正因为如此,从“蒙特利尔华人基督教会”开始,我们这些认信共同教义的教会,应该一律命名为“吐谷浑基督教会”。
2、加尔文同学请你站起来
若非台湾那里(中华信义神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了路德的《罗马书讲义》(我不喜欢那个中译本的序言),相当多的中国教会可能只知道加尔文的《罗马人书注释》(1536-1540)——这本在任何意义上都无法和路德的著作相提并论的“巨著”,因为不断译介和再版,一直主导了中国教会关于罗马书的基本理解。这是罗马书在中华文化圈遭遇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悲剧:捆绑罗马书兜售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同时打造了中国福音派教会一脸阶级斗争的邪教表情。造神运动就是造妖运动,在加尔文的罗马书释义的序言中,我们可以看见这些魔鬼式的谎言比比皆是:“改教时期的最大学者”;“他超奇的文学天才,就是能够著述神学书籍并与欧洲大陆上的重要人物,就有关教义与实践方面的问题交换意见,使他成为改教时期的明星”;“神所给祂仆人加尔文的特殊恩赐……他的杰著《基督教要义》,阐明了圣经的真理系统乃是使徒信经的神学解释。他所写的圣经注释,是从圣经当中,为人的信仰与生活拟定神话语的详细真理。作为一个教师的加尔文,从神的灵领受了特殊的恩赐,是一般人所没有的”……
这些对一个罪人肉麻的吹捧也频繁见诸于“归正运动领袖唐崇荣牧师”的各种布道台上,以至于让人怀疑,“基督教改革宗”到底是基督的门徒,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异教组织。我真为他们感到害怕(帖撒罗尼迦后书2:2-4)。加尔文及其教徒还有一个基本的夸张:“凡明瞭罗马书的,他就明瞭全部圣经”。这种捧杀是一种传统:凡了解基督教要义的,就了解全部圣经。这完全是胡说。罗马书没有圣餐论,只读罗马书完全不能明白圣餐的真理;不仅如此,如果不返回摩西五经(如出埃及记),加尔文们在罗马书9章中就只能似是而非地读出双重预定论。我见识过很多这种夸张的表情,好像只有他们了解罗马书、而他们藉着罗马书有资格成为我们的教师。按加尔文主义者关于罗马书和加尔文的吹捧,在保罗写出罗马书之前,没有任何人了解圣经了,在罗马书之前就殉道的雅各和司提反岂不可怜可悲;我们也应该为使徒和教父们叹息,他们没有机会学习基督教要义,从未对整卷圣经有系统的领受……
加尔文在他的罗马书释义中不会忘记他勾搭墨兰顿,更不会忘记影射路德,而且完全遮盖了真正具有划时代贡献的路德的罗马书讲义:“由于他(墨兰顿)卓越的学识与勤奋,善于运用各种知识,比他的前辈更有所贡献”。加尔文所影射的“前辈”当然就是路德,这也有加尔文本人私下给墨兰顿的通信作证。这事儿后来被那个不安分的俄国人梅列日可夫斯基披露出来,邪教徒就转去要烧那个俄国作家了。加尔文饱含深情地罗列了那个时代著名的罗马书学者,包括墨兰顿、布灵格(Bullinger)和布瑟(Bucer)等,但单单不提路德。路德从1515年11月3日起至1516年9月7日止在威丁堡大学讲罗马书,加尔文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尽管路德的罗马书讲义正式成书出版是后来的事。这不仅仅是异教徒典型的心胸狭窄,也暴露出这一拨人从起初到今天就缺乏基本的学术品质。不仅如此,加尔文对布瑟的谬赞显然是在践踏他心目中真正的仇敌:“借出版他的著作(罗马书)好像是说了最后的话,因为除了他的知识学问以外,诸如理路的清晰,涉猎之多,以及其他许多优点,今日无人能出其右,在现代能够本著以上那种努力来解释圣经的人可以说一个都没有”。通过吹捧一个人而遮盖和拆毁“同行冤家”,这是基督教作家一贯的文痞作风。路德及其罗马书从加尔文开始就彻底在神学史中消失了,加尔文如此误导后人令人叹为观止。
加尔文罗马书释义的缺陷首先是,字里行间将自己从“没有一个义人”的人类中摘出来,这个上帝祂弟的身份预设贯穿始终,而这一点也是所有改革宗教徒的共同特点。约翰福音16:8与加尔文以及所有加尔文主义者都是无关的。罪和他们无关,但义和他们有关,甚至只有他们的义是因信称义。但加尔文及其追随者谈论“人类完全堕落了”的时候,实际上这个人类是不包括他们自己的。请密切注意加尔文是怎样使用人称代词“他们”和“我们”的;而这并非保罗的原意。但即使保罗谈论人类和他们,那也只能是出于圣灵,而包括保罗在内的所有人,都是他们和人类的一员。中国教会在儒教和佛学的支援下,这个启蒙功课从未完成——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就连保罗也成了“伟人”了。但事实是,保罗算什么,加尔文算什么。如果我不是罪人或他们罪人中的一员,基督教就是世界上最疯狂的邪教。正因为如此,罗马书首先成为加尔文主义者的圣战之剑,罗马书让中国改革宗教会更加一脸横肉。一些改革宗学者承认,加尔文从未学过神学,当然,他们是为了表扬才这样见证的。“忘我神学”的的确确来自加尔文在神学上的先天不足。路德对雷击的恐惧是加尔文从来没有的,因为法学和文化革命从起初就是要雷击别人的。
不仅如此,从路德到墨兰顿到加尔文,罗马书释义存在一个从自由、称义到拣选的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或堕变。一方面,上帝与人和好的福音不断被瓦解;另一方面,某些人被上帝拣选来神圣照管和审判弃民,成为他们教会的基本使命。福音不再是遍地宣告自由,而是被“教会主流”遍地宣告审判。这正是邪灵和圣灵的区别:圣灵审判人的罪、人的义和人的审判,并让人自己责备自己,“主的灵在哪里哪里就有自由”。但是邪灵只是审判别人的罪,不再审判人的义和人的审判,并且不是让人自己责备自己,而是他们负责责备你——污秽的灵在哪里,哪里就充满吃人的妖魔和人牲的献祭。正因为如此,从塞尔维特的火刑到今天大部分教会风波,充当灯笼、火把和兵器,海绒、醋和牛膝草,手掌,鞭子、枪和十字架的,若非是嫉妒徒,基本上都是加尔文主义者。如果这些人是女性,她们的聚会之所一定是长舌妇中心;如果这些人是男性,他们一定展现文革余孽和祭司长教痞以及法利赛伪君子的一切特质。宝玉(保罗)继续着花絮(华许),疯儒加倍着肥臀。当加尔文负责神圣照管之后,他就不再有时间照管自己了。他只负责照管别人:特别是私敌是否悔改,是否真正悔改,是否已经开始悔改,甚至是否当众悔改,以及是否被我认同你的悔改。如果说罗马书已经释放了奥古斯丁和马丁路德,加尔文们要把他们重新抓捕在罗马书面前,让他们再来一次当众认罪,继续作奴仆。
其次,在加尔文的罗马书释义中,具体表现为他更强调照管和拣选(the doctrines of providence and election)。然而在任何意义上,“神圣照管”不是罗马书的神学重心。加尔文对罗马书第9章的私意解经,建立了他们实际上完全没有圣经根据的双重预定论。也许是加尔文首先指着罗马书9:15将上帝定义为一个有权蛮不讲理者:“然而神只要有自己的权威已经足够了,祂并不须要别人的辩护”。从此以后,“不许犟嘴”就成了加尔文主义哪吒的混天绫和火尖枪。然而那种表情和逻辑,不过是东方专制主义千百年来制造的大国寡民的精神胜利而已:必须骄横。
这是加尔文就罗马书9:18发表的那段著名的昏话:“一切外在的,叫被弃绝的人变为盲目的环境,都是祂忿怒的工具。甚至于在人内心催逼人行恶的撒旦,也是神的差役,受神的命令而行事。经院学者讨论神的预知时,故意避免正题,是没有根基的。保罗并没有说罪人之灭亡为神所预见,却说是神的圣旨与旨意所命定的。所罗门也让我们看见,罪人之毁灭不但为神所预知,而且他们被造的目的,也是为了要让他们失丧(箴十六4)”。这个涉嫌自相矛盾的解释,可能就是约翰卫斯理那个宣告的理由:“加尔文的上帝是魔鬼”。我们几乎可以听见,加尔文在咬牙切齿之间判断的“罪人之毁灭”的罪人,显然是不包括他自己的。罗马书第9章我们会详加解释,诸君稍坐。但是,加尔文在这里引用的箴言16:4显然是断章取义:“4耶和华所造的,各适其用。就是恶人,也为祸患的日子所造”。因为上文有:“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清洁。惟有耶和华衡量人心”(箴言16:2);下文有“5凡心里骄傲的,为耶和华所憎恶。虽然连手,他必不免受罚。6因怜悯诚实,罪孽得赎。敬畏耶和华的,远离恶事”(箴言16:5-6)。上帝在这里绝非无缘无故地祸患恶人,一方面,耶和华首先要衡量人心;另一方面,所谓恶人,就是指“凡心里骄傲的”而且“连手”作恶的人。总而言之,罪人的灭亡仍然不是出于神的创造,而是出于他们自己心灵和手脚从内而外坚持犯罪,拒绝基督。
再次,已经不断有人注意到,加尔文在罗马书注释中常常作保罗的参谋,并肆无忌惮地私意解经,甚至灵意解经:Calvin’s exegetical method in his commentary on Romans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Luther and Melanchthon in significant ways……Most importantly, a key governing principle of Calvin’s exegesis is his concern for authorial intention……Often Calvin will write “Paul intends” or refer to what Paul “means to do.” Indeed, Calvin will even supply his own words and explanation in addition to those of Paul, if he deems that Paul’s text does not sufficiently or clearly express what Calvin knows to be his intention. For example, on Rom 5:17 Calvin adds to the words of Paul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at Paul does not mean universal salvation(普世救恩论). Similarly, on Rom 13:9 Calvin writes that one must “supply what [Paul] has passed over in silence”—namely, that obedience to civil authorities is part of love of neighbor(“神权政治论”;G.Sujin Pak)。我们只能说,加尔文是非常大胆的,而且我们藉此看见加尔文的相关教义是怎样通过弯曲圣经建立起来的。加尔文灵意解释提摩太前书2:12,就是公然宣称圣灵可以超越和否定这段圣经,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
另外,相对来说,加尔文的释经更远离教父传统,墨兰顿列举的那些“属灵前辈”对加尔文来说只是“数零前辈”。加尔文的神学在很多方面的确是独创性的。路德千方百计强调和回归使徒和教父传统;但是从加尔文开始,基督教不断从传统走向东方,从教会走向社会。十六世纪的三本罗马书名著,标志着基督教在基本方向上已经分道扬镳。
3、巴特先生对拉结伤心绝望
显然,仅仅将主题聚焦在因信称义和与神和好是不够的;罗马书有统一的,前后一致、首尾一贯的主题。亚当和基督的二元对立(The Two Aeons,罗马书5),是在十字架以及十字架事件之后的教会中逐渐瓦解的,正是罗马书中的教会论(9-16)反对将称义偏执到一种心理学现象和服务于世界的主观经验,也反对任何因教会缺陷而出家另建根基的异教思想。而在这方面,巴特神学不是新正统,而是新背叛。刘小枫那个团队译介的卡尔巴特的《罗马书释义》在文化上可有一席之地,但在神学上可以说价值不大。西学罗马书阐释汗牛充栋韦编三绝,但巴特神学基本上自抒胸臆旁若无神。罗马书的重点之一是审判法利赛人的人性之义,因为人类的自以为义乃是上帝之敌。巴特注释强调这种否定性的福音,但否定之外一无所长。
年轻的巴特无论怎样才华横溢,而我们可以从他的罗马书上看见三个致命的缺陷,第一就是加尔文主义的人云亦云——巴特比他的前辈更极端地将上帝塑造成一位铁腕人物,藉着蛮不讲理的上帝主权论,使巴特同时分享了加尔文和尼采的巨人意志。第二则是他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将罗马书放到整卷圣经语境中去认识。对巴特而言,罗马书不是整卷圣经的一部分,而是借以对时代精神的反应,是个人对个人当下处境的任性发挥。在所有罗马书名著中,巴特引用圣经几乎是最少的。正因为对圣经的浮光掠影和左右言他,巴特的著述特别适合那对圣经一知半解浮光掠影又野心勃勃、自以为是的半吊子知道分子阅读。第三、至少在罗马书释义中,巴特的教会论完全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教会缺陷成为弃绝历史教会的充足理由。这是一个常识:如果你不在基督面前消灭自己,你就没有神学和道德的理由消灭教会,或者与教会隔绝,创造一个新教会。那个新教会就是印度中国文人编造的“净土”。
巴特从罗马书到教会教义学滥觞的教会论不是神学,而是文学。这个学说本身就是一种“法利赛人的人性之义”——他缺乏一种“辩证能力”:保罗总是在批判教会中建立教会。在教会神学方面,巴特是继加尔文(他和墨兰顿都否定罗马书13章中的“掌权者”包括教会权柄)之后因为深刻的媚俗而摧毁教会的又一道深坑。加尔文在日内瓦的教会(神权政体)及其后继者长老制、以及更后继者各种弟兄会、灵恩派的民粹主义,加上卡尔巴特对集体主义的神经过敏与政治正确,都是敌基督的神学,他们在肆无忌惮地羞辱耶稣的新娘。实际上他们把马利亚和约翰夺走了,指着他们人性的软弱将教会一起埋葬在约瑟的坟墓中。耶稣复活了,早上起来看见的不是马利亚和门徒,只有加尔文和巴特的世界组织与世俗个人主义和东方的恶俗。一个基本的神学常识是:滴拉音的女儿歌篾再恶心也是先知的新娘,而包括加尔文和巴特在内,他们里面的歌篾自动放弃了成为耶利哥喇合的机会,因为他们要作撒拉,为亚伯拉罕迎娶他们的妹子夏甲。加尔文主义和巴特新正统神学,繁殖出以实玛利这个宗教商业帝国,于今为烈:“有些米甸的商人从那里经过,哥哥们就把约瑟从坑里拉上来,讲定二十舍客勒银子,把约瑟卖给以实玛利人。他们就把约瑟带到埃及去了”(创世记37:28)。加尔文主义与巴特新正统神学以及灵恩运动的关系,大致就是米甸人和以实玛利人的关系。
不过在教会论方面,巴特比加尔文更为露骨,他在公开离间耶稣的“夫妻关系”——一个所谓完美的教会,就等于取消“神婚”,取消教会。甚至包括路德在内,所谓“无形的教会”这种神学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欺骗。根本不存在什么以扫的教会和雅各的教会——雅各不过就是一个卑鄙小人,而只有以扫和雅各共存未必共提的教会,但教会一直是坚持在施恩之具中更新着的妇人。拉结不是林黛玉,美玉无瑕只是伊甸园里那个貌似天仙心如蛇蝎的推罗王。什么是教会呢?拉结的屁股不干净,下面坐着乃父的偶像和人民币。但是拉结继续跟着爱她爱到不顾一切的雅各去了,除了加尔文和巴特以及祁克果们,谁有真正的理由拆毁他们,让拉结成为罗得之妻呢?那个半途而废的盐柱上钉着十字架上的耶稣(“十字架神学”),让祂永远不能复活,不能回过头来去找提比哩亚海上那些惨不忍睹的孩子们,不能顺利完婚。与此相关,特别个人主义的信仰不仅将耶稣的新命令一两拨千金地废弃了,而且让巴特在罗马书结尾的地方草草收场,那个“个人和团体”自相矛盾的几句漂亮话,不仅仅是一个年轻人不能将学术兴奋坚持到底的证明,也显示巴特完全缺乏对罗马书16章那些名单的神学敏感。
四、主题结构
围绕罗马书的主题和写作目的仍然聚讼不已。大体上说有四种结论,当然中间也有交叉。第一、神的义和因信称义。这主要是路德教会的观点。第二、教会和睦,包括处理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的纷争。这主要是一些天主教会和浸信会以及新派教会的观点。其中包括这样一种极端的看法:“Perhaps the most popular recent viewpoint is that Romans is about the role of Jews in salvation history”。大卫鲍森等学者将罗马书的主题定义为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关系,并无端宣称9-11章是最重要的,这比流传甚广的“据点说”更是无稽之谈。第三、神的主权和预定,这主要是加尔文主义教会的观点。第四、实用目的。这个观点强调,罗马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罗马教会本身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保罗向西传道铺路(建立中转基地以及募集捐资)。
至于新一代的学者大而化之将罗马书的主题定义为“福音”,这种观点等于什么也没说。新一代圣经学者追求学术品质和业界规范,大而不全,结果却不知所云,一无所长。比如穆尔试图调和单一主题论,但是他否定路德的传统之后,实际上又建立了自己统领一切的主题,那是一个大而无当的综合主题:But while it is not the theme of Romans,justification by faith is nevertheles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in the letter. For, as we will argue below,the theme of the letter is the gospel。真问题是:保罗在罗马书中所传的福音的重点是什么。仅仅聚焦关键词而不考虑语境,是无法找到主题的。比如很多学者注意“福音”这个概念至少出现了15次。但福音这个概念在哥林多前书中出现的频率甚至更高。其次是神这个概念,出现了153次,这让我们想起那153条鱼——上帝打鱼的计划已经展开。然后是律法72次,基督65次,罪48次,主43次,信心,40次……等等。但这些概念需要在罗马书语境中理解;另外要在旧约语境中解读,罗马书引用旧约至少57次。
我在这里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检讨罗马书的写作目的和书信主题,一定要区别保罗的目的和圣灵的目的。这意味着,即使保罗有实用主义的目的,圣灵仍然有超越时空的目的。第二、最安全也最准确的办法还是以经解经——遵循彼得的教导来讨论罗马书的写作目的。根据彼得后书3:13-18,罗马书同样是围绕两大互相交叉的主题展开的:神的义与神的会(主的会,神的家)。而我也根据这两大主题将罗马书结构一分为二。1-8阐释神的义;9-16聚焦神的家。我们对罗马书主题和结构的分析是没有先例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认为传统一无是处。我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一些有代表性的结构方式,而最后那个范式是我贡献给大家的。
1
1:1-17,引言
1:18-4:25,福音中心:因信称义
5:1-8:39,福音照管:救恩盼望
9:1-11:36,应许或以色列的问题
12:1-15:13,福音更新:信徒行为
15:14-16:27,结语
2
1:1-17,福音启示神的义
1:18-3:20,神的义在神对罪人的愤怒
3:21-4:25,神的义在神对罪人的救恩
5:1-8:39,因信称义带来盼望
9:1-11:36,神对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义
12:1-15:13,神的义在日常生活中
15:14-16:24,神的义与保罗传道
16:25-27,总结神之义的福音
3
1:1-17,基督的福音与神的义:因信得生
1:18-4:25,神的义
5:1-8:39,基督里的生命
9:1-11:36,神的义与以色列
12:1-16:27,神怜悯之下的生活
4
教义真理:1-8
时代治理:9-11
信徒责任:12-16
5
信:1-4
望:5-11
爱:12-16
6
1:1-15(1:1-17),序言
1:16-11,教义
1:18-3:20,定罪
3:21-5:21,称义
6-8,成圣
9-11,拣选
12-15:13,应用
15:14-16,结语
7
1:1-15,引言
1:16-8:39,教义
9:1-11:36,历史
12:1-15:13,实践
15:14-16:27,结语
8
神的忿怒:1-3
神的公义:3-5
神的义:6-8
神的智慧:9-11
神的旨意:12-16
9
一、神的义:纵向关系:神与人:1-8
1、书信引言:1:1-7
2、神的义与因信称义:1:8-4:25。世人皆因信称义,无论外邦人还是犹太人
3、神的义与因信得生:5-8。脱离神的愤怒(5),脱离罪(6),脱离律法(7),脱离死(8)
二、神的家:横向关系:人与人:9-16
4、神的家与不信定罪:9-11。9-11章既不是插入语,也不是论述上帝的主权、预定论,更不是复辟犹太主义;而是以犹太人被弃为例重申神的义和因信称义的真理(罗马书9:30-11:24)。犹太人的悲剧在于不信,不信耶稣是基督,因为他们不要神的义,要立自己的义。但神“预定”了人要在基督里得救,因信称义。犹太人的悲剧要成为世人的镜鉴。犹太人的余民最终得救,仍然是因信得救;这里面也包含神救恩计划的奥秘,同时也劝勉外邦基督徒和犹太基督徒要主内合一。指着这三章不断向取代神学粪勇前进是误入歧途,骆驼蠓虫。Anders Nygren在解释这一部分经文的时候也和其他宗派的学者一样陷入五里雾中。
5、神的家与因信得胜:12:1-16:24。在教会里胜过自我(彼此相爱)、胜过世界(世界的王和政府),胜过罪,特别是论断人的罪,要彼此接纳。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和新娘。最后记录使徒职分及教会同工名录,这是家人的名单。
6、结语:16:25-27。问安和“真道”首尾呼应(罗马书1:1-7)。
亲爱的弟兄姐妹,最后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说明。我们学习罗马书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教会历史中一个很恶俗的传统:任何一本正在讲论的书,都被讲员抬高到不合适的高位上,这种夸张也是出于那恶者——罪人总是试图夸张自己的讲论对象而褫夺其中的荣耀。如果罗马书阐述了最完美的救恩教义,那我们就不需要其他圣经书卷了。如果约翰福音是最最最高峰和完美的启示,那其他圣经书卷毫无意义。这种神学风俗也等于控告圣灵默示的书卷是畸重畸轻的。绝非如此,就是常常被人轻视的腓利门书和俄巴底亚书也是圣经真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看见让我们继续在以经解经和基督中心论的原则下学习罗马书。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如果我们离开出埃及记十灾的详细过程,我们就会像加尔文及其分子一样,将罗马书第9章解释成双重预定论的真理根基。而罗马书也不包括圣餐论的真理。所以,离开整卷圣经,罗马书就是不完全的“基要真理”。感谢主,保罗没有到处复制罗马书给众教会,因为罗马书不能覆盖所有的神学话题和教会真理。不仅如此,罗马书是一封书信。上帝没有差遣属世意义的军队去征服罗马,只是默示祂的仆人写一封信到世界帝国的大城。福音是和平的福音,是恩典的知识,真理不需要“圣战”。耶路撒冷教会也没有试图在安提阿和罗马建立主教区的“分舵”,只是藉着共同的真理共建神的国度。这是基督的福音,这是神的义,这是神的家。阿门。
任不寐,2016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