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8:14-17节一直是一个释经难题。特别由于“灵恩运动”,“撒玛利亚的五旬节”更成为聚讼焦点。“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玛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两个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要叫他们受圣灵。因为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于是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主要问题是:撒玛利亚人既然“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为什么没有同时领受圣灵;相关的问题是:腓利的权柄被质疑,而灵恩运动的极端方面更把这段信息列为“重洗”(或the second blessing)的证据。
1、我先介绍一下唐崇荣牧师的解释。首先,此腓利(执事,徒6:5)非彼腓力(使徒,可3:18)。不过两个名字在希腊文中是一样的,都是filippon。圣经上还有第三个filippon,是小希律的弟兄。其次,执事腓利——在使徒行传所覆盖的时期内——没有权柄建立教会,只有使徒才有这个权柄,所以圣灵在那个特定的时期首先要借着使徒工作。唐牧师引用的圣经根据是以弗所书2:20(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和马太福音16:18(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最后,唐崇荣牧师认为,“灵恩派”(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灵恩运都持这种观点)关于“第二次洗”的主张是没有真理根据的,包括保罗在使徒行传19:5节的“第二次”给人洗礼,实质上是第一次,因为那里人先前领受的洗礼并不是奉主耶稣的名。
2、唐崇荣牧师对“第二次洗”的观点的批评,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所使用的证据必须面对一个“腓利”难题:第一,彼得和约翰并没有否定腓利在撒玛利亚传福音和施洗的权柄,所以正如唐牧师所正确解读的,彼得和约翰不是给撒玛利亚人再洗礼,而仅仅是“追加”一个按手的仪式。第二、这是更重要的,在使徒行传8:26-40中,腓利受主差遣南下迦萨,又在旷野给埃提阿伯太监施洗。若腓利没有建教会和施洗的权柄,以及埃提阿伯太监在受洗的时候没有圣灵降临,势必意味着埃提阿伯太监的得救是不完全的,同样也需要使徒再来给埃提阿伯太监按手。然而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清楚地看见,埃提阿伯太监已经受洗重生,福音借着他已经传遍“地极”,正如以赛亚书18章1节和使徒行传1章8节所预言的。同样,保罗在使徒行传19章5节中的洗礼,并不一定要解读为旨在“使徒根基”,而更可以解释为“奉主耶稣的名”。事实上,以弗所书2:20和马太福音16:18,与“只有使徒才能建立教会和施洗”,这两者之间在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方面,并不完全是周延的。把二者完全等同是需要释经的勇气的。当然,那些极端宗派所谓“第二次洗”,已经不是勇气的问题,而是反对圣经了。
3、所以理解所谓的“撒玛利亚的五旬节”,我们必须重返圣经。我们首先要回到圣经的大语境里面去,然后再回到使徒行传第8章的小语境中去。所谓大语境,首先是耶稣关于洗礼的两个教导:第一、“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第二、“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徒1:8)。圣经上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耶稣所说的“你们”,是指“使徒”说的(太28:16,徒1:4)。特别重要的是徒1:8,这是我们阅读整本使徒行传的钥匙。换言之,使徒行传并不是使徒的行传,而是圣灵从耶路撒冷到罗马事工的“行传”。再换句话说,整本使徒行传就是要应验徒1:8,圣灵要带领使徒为基督的话作见证,徒8:1(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把见证带到了耶稣专门提到的撒玛利亚。所以从大语境中,我的结论是:使徒彼得约翰必须出现在撒玛利亚——腓利并不是当日那11个人之一——为要叫主的话完全应验。彼得约翰在撒玛利亚并不是要证明只有他们拥有权病,而是要证明神的话语是信实的,没有一句落空。这一奇妙的应验,对初期教会是至关重要的——既然这句应验了,神的话都会应验,包括福音必将传遍地极以及主的复临,必然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彼得经过一系列的施洗(徒8-14),就回到“耶路撒冷大会”上去见证:“知道人心的神,也为他们作了见证。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徒15:8)。
4、为进一步理解这奇妙的“预定”,我们再回到小语境中。详细阅读徒8:1-24,就能很清楚地看见,这段信息和徒2:38并不是矛盾的。在那里,“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信而受洗”的“信”,彼得这里强调了悔改。更重要的是,耶稣这样吩咐,在施洗的同时,“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这里很清楚,对接受洗礼的人,“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最后“我就常与你们同在”,就是指基督通过“真理的圣灵”常与我们同在(约14:17,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但圣灵同在的特点是“悔改”和“教训”的同在(约16:13)。因此结论只能是:腓利的布道是有缺陷的,而撒玛利亚人的信心并不是真正的信心,至少是不完全的,他们也没有真正悔改。事实上,徒8:1-24非常清楚、并且不厌其烦地把这一重要事实显明出来了,而且有充分的文法方面的证据。
5、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撒玛利亚人文化的基本特点,这就是他们信仰的“杂交性”。也正因为如此,犹太人非常鄙视他们。徒8:1-24把撒玛利亚人这一信仰的传统特征凸显出来:他们在相信腓利的同时也相信西门,他们倾心基督但更迷恋神迹。“听从”这个词,prosecw,愿意不是信或听从,而是“倾心”、“被强烈吸引”之意。这个词即用在第6节“听从”腓利上,也同时用在第10节“听从”西门上。撒玛利亚人没有真正的悔改。西门是撒玛利亚人中的一个代表,他也“信”了、也受“洗”了,并与腓利同行,但显然,西门还不是基督徒。西门的悔改在什么时候呢,乃是在第24节,“西门说,愿你们为我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身上”。另外,16b说,“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这个语句中有两个词,在使徒行传19:5b(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中并没有出现。第一个词就是monon,就是“仅仅”。换言之,撒玛利亚人“仅仅”受了“洗”(却没有信)。第二词是uparcw,愿意是“开始(受洗)”,这个动词在这里是主要动词,16a“因为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中,“降”这个动词(epipeptwkoV)是分词形式(Participle),用来修饰这个主动词uparcw。希腊文语法极为精致,这样的语法结构很清楚的表明:因为圣灵还没有降下来,所以撒玛利亚人接受的洗礼处于“刚刚开始的未完成状态”。但这丝毫不意味着需要第二次洗,事实上也没有第二此洗。这只是表明,撒玛利亚人的洗礼是非常特殊的,专被神拣选出来用作先前预言的见证。也就是说,“第二次按手”不是要应用到普通信徒身上。“撒玛利亚的五旬节”仅仅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见证,有特殊的目的,并不具有普遍性。所以从“撒玛利亚的五旬节”之后,这种“第二次按手”再也没有出现过(徒19根本不是这种情况),因为耶稣关于“撒玛利亚”的预言已经完全应验了。而同时,由于撒玛利亚自己的罪,“撒玛利亚的五旬节”又没有和徒2:38的真理发生任何冲突。
我并不完全否认唐崇荣牧师的解释,这里有权柄的问题,但这个权柄是无法排除执事腓利的。唐崇荣牧师的解释虽然有助于教会秩序,也可以避免“乱洗”和“再洗”等混乱;但整个信息的中心不在权柄,乃在应验。这奇妙的恩典充分体现在使徒行传第八章中。这一章的逻辑结构是非常严谨的,正如整本使徒行传一样。“撒玛利亚的五旬节”(我只是借用这个概念,并不赞同这个说法)巧妙地实现了三场大的更新:西门和撒玛利亚真正悔改归主;使徒彼得约翰代表犹太信徒排外传统在这里看见了神的预言在外邦人那里的应验;腓利从此成为合格的传道者,借着他,福音从撒玛利亚又转向“地极”——古实以远。此前,面对那些混乱状况,腓利显然没有纠正西门,也没有纠正撒玛利亚人——腓利常和他们“在一处”。但经过这场“洗礼”,腓利被建造,继续出发。“起来,向南走”。这就是神的大能,神的爱。
任不寐2008年12月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