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难题: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路10:29-37)

在耶稣的众多比喻中,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是常被误解、甚至作相反解释的信息之一。这次在国内,我再一次感受到这样弯曲真理的力量。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代表了圣经真理的那种深刻性,让一切的人间智慧彻底地叹为观止——我们只能说,这真是神的智慧了。但是,由于人本主义的根深蒂固,将这个“比喻”诠释为道德主义的典范,就成为教会的巨大试探。有两方面的势力强化了这种趋势:东方的道德伦理和北美的“好撒玛利亚人法”。结局只能是:把圣经真理扁平为“象所有宗教一样教人行善”那种人云亦云。圣经有善,但神的善高于人的善;更重要的是,圣经的启示中心是基督里的救赎,而不是人的道德完善。

25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26 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27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28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29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30 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31 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32 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33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35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36 你想这三个人,那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37 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路加福音10:29-37)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永生是因信耶稣基督,正如圣经所启示的;还是因行律法,就象好撒玛利亚人所行的,尽管这一点与福音书、特别是保罗书信的相关启示存在“矛盾”(Here was a classic example of the Jewish mindset at this time: salvation by works)。一些注释者将雅各书关于信心和行为之统一的理论应用于此,甚至主张信耶稣就是遵行神的诫命;这无疑在圣经上似乎也不是没有根据的(马太福音19:16-17、罗马书2:7、马太福音5:17-20)。然而,这些努力,总的来说无法与下列基本信息,即“信的人有永生”完全协调:约翰福音3:16、3:36、5:24、6:40、6:47、17:3;约翰一书5:11、5:20;使徒行传13:48;罗马书6:23、10:9-10。要解决这二者之间的张力,必须特别重视这个故事所包含的以下基本信息。

第一、这个故事同样是围绕“基督并牠钉十字架”这个主题展开的。一方面,这个故事发生在路加福音著名的“十字架道路”上,即耶稣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过程中;这一历史进程演绎着耶稣上十字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两个方面:其一,“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罗马书3:20);其二,“神使那无罪的(无罪原文作不知罪),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哥林多后书  5:21)。接下来我们要看,这个故事是怎样为这个主题服务的。

第二、这个故事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没有一个人能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所以在这个故事中,律法师回避了这个“最大的诫命”,这个诫命是从十诫的前三条总结出来的,具体表述在申命记6:4-5。申命记6:4-5以“SHEMA”的概念为犹太传统所熟悉,而律法师、祭司、利未人对此绝对烂熟于心。没有一个人能在这些诫命面前站立得住。所以我们注意到,律法师在这个问题上只能知耻地绕道而行。

第三、律法师绕开上述问题,“退而求其次”,转向“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这句诫命总结了十诫4-10条,具体记载于利未记19:18节。律法师提出“谁是我的邻舍呢”这一问题,圣灵告诉我们,他的目的是“要显明自己有理”。一方面,他或许已经预备好了答案和实例,显示自己已经爱了自己的邻居;另一方面,他暗示爱所有人的不可能性,“邻居”只能是身边具体的个人,特别是犹太人,而他已经相对地做到了,因此配得永生。律法师的潜台词可能是:如果我不配,这世界就没有人配。在这里我们重温了世界经典的、普遍的、相对主义的道德自满。也许值得说一句:中国文化完全靠这一点安身立命。

第四、我们接下来看耶稣怎样将律法师的试探完全翻转过来,这实在是奇妙无比的。首先,耶稣借着精通诫命的两个人物,即祭司和利未人—一个代表精英,一个代表效法精英的普通信众——告诉我们,知道律法的人靠自己根本不可能作到爱人如己,律法只是显明了他们是罪人。其次,这个故事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骄傲和对真理的误解彻底破碎了:人总以为自己可以去爱邻居,而圣经上所说的邻居一定是指别人说的;圣经上的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都与“我”有关,但由于骄傲,我们不想把自己当成耶稣教导的最终客体,反而把自己想象为神的代表,把别人想象为自己的客体。所以耶稣在这里告诉我们,不是我们要爱别人,而是我们需要别人的爱——我们是撒玛利亚人的邻居,而非撒玛利亚人是我的邻居。人间的“助人为乐”哲学和“救星政治”在这里都钉在十字架上了。耶稣显明每个人不过是落入罪中、无力自救、等待拯救之人。这个翻转首先否定了律法师的问题:“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你不过是被打的半死的罪人,你什么也做不了——你唯一能做的是被爱。这是特别重要的,她涉及人犯罪后存在的基本真相:不是我们能爱,我们首先是被爱。

第五、最后,我们被谁所爱呢?被外在的力量,被我们视为仇敌的力量,这就是好撒玛利亚人所代表的。理解这个比喻首先要知道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历史积怨(1)。但仅有这一点历史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要真正明白好撒玛利亚人的寓意,最好求助于圣经本身。注意约翰福音8: 48的 ,“犹太人回答说,我们说,你是撒玛利亚人,并且是鬼附着的,这话岂不正对吗?”因此,2世纪以来教会传统关于“好撒玛利亚人就是耶稣”的解释不是没有道理的(Irenaeus in France and Clement of Alexandria、Clement’s pupil Origen,Chrysostom in Constantinople, Ambrose in Milan, and Augustine in North Africa, etc.)。排除其中特别具象的寓意解释以外,这里面指向基督的基本信息是没有问题的。在这点上,我们完全可以无视某些加尔文主义、特别是高等批判关于“灵意”、“寓意”的指控。这些指控除了显示“唯我正确”以外,实在于神圣真理毫无益处。好撒玛利亚人出场至少告诉我们两条真理:1、“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19),而神之爱的高峰在十字架;2、背起十字架跟随主,因此在神爱我们之后,耶稣才说:“你去照样行吧。”这乃是吩咐我们效法基督,是信心之后的行为。

然而,律法师能否真的效法基督,或者说,他真的能效法他的宗教仇敌好撒玛利亚人吗?这个故事把这个问题悬挂在那里。这段信息的逻辑结构非常严谨。开始,律法师用问题试探耶稣:“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结局,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问题在于,律法师能否照样去行?按当时的传统,律法师不可能靠他的律法知识去爱撒玛利亚人,更不用说爱之如己了。律法师自己也必知道他做不到,正如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一样,即使援以“洁净”的借口。所以,当世界的人根本不可能爱自己的仇敌——如果你有足够的诚实,请不要反驳我的话——“你去照样行吧”就表达了几个真理:1、这话让我们知罪;2、随后,耶稣要为我们的罪上十字架,成全律法的是基督,不是我们;3、随后,我们靠圣灵跟随主走十字架的道路,唯独靠着主我们才可能“照样行”。

任不寐2009年6月26日星期五

(1) 撒玛利亚人

The Samaritan race began shortly after the Assyrian invasion of northern Israel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apital city of Samaria in 721 BC. The Assyrians took some 27,290 Jews into captivity and replaced many of them with their own people, who shortly intermarried with the remaining Jewish community. Not only were the children of these unions of mixed blood, but also the new generation found their religious values were a mixture of Judaism and paganism. The first real discord between the Jews and the Samaritans occurred when they came to the priest Ezra in 450 BC as he was calling the returned Babylonian captives back to the Law of Moses and the rebuilding of the temple in Jerusalem. They wanted to help rebuild the temple, but Ezra refused their help (Ezra 4). They had mortgaged their inheritance, so to speak, by getting mixed up in pagan practices. The temple in Jerusalem was set aside to worship God in all purity. So the Jews kept Jerusalem as their center of worship, while the Samaritans worshipped in their temple on Mount Gerizim just outside their ancient capital of Samaria. The hatred between these two races continued to grow until the days of our Lord and remains even today.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