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如云:在泰坦尼克号上(图)

      见证如云:在泰坦尼克号上(图)无评论

(一)《泰坦尼克号Titanic》的真实背景

金幼竹

电影《铁坦尼号Titanic》虽然掺杂了一些好莱坞的销售策略如俊男美女,大资本,大宣传,裸体镜头,唱片专集等,然而,整体来说应该算是一部写实片。不止是片中铁坦尼号的船貌和船上的瓷器与家具装璜都是依实复制,那些富豪名人的乘客也都是真人真事,至于造成船撞上冰山的原因,罹难之后优先疏散女士和小孩的英雄风范,都有生还者的真实记录来支持证明。在此片放映时,所有的铁坦尼生还者都已经作古了,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看到这部片子注一,大概都会感觉相当的真切,尤其是最后的一幕,船身开始剧烈的倾斜,但是那几位提琴手仍在甲板上奏着音乐的时候,因为那最后的一曲是生还者和落难者告别,也是落难者面对自己命运的时刻了。

道腾夫人W. J. Douton是当时的生还者之一,她像许多其他的女士一般,被强迫与丈夫分离,她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当救生艇的船员正疯狂的把我们划离铁坦尼号,并把四个小艇绑在一起时,我站了起来,看到船正在往下沉,而船上的提琴手们仍然奏著《更近我主Nearer My God to Thee》……。”她就是在这首诗歌中与她的丈夫告别,看着铁坦尼号没顶在巨大的冰山旁边。

如果照生还者的说法,那几位由哈特利Wallace Hartley指挥的提琴手在最后一刻仍奏着音乐的话,那么,他们一定是像电影中描述的,在乘客从头等舱被带领到甲板上时仍然继续不断的奏着。那个与虚构的男主角杰克住同一个下等舱的爱尔兰人爬到上层甲板时甚至给了这样一句评语:“现在我知道我到达头等舱了,有音乐在演奏嘛。”这句话由一个下等舱的乘客说出来具有若干讽刺性,但它却是导演在为提琴手们后来的一幕所作的重要伏笔,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只有‘头等’的音乐家才会在这种时候恪尽他门音乐的职守,继续不断的演奏。”我们古诗人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说的莫不就是这种臻尽极致的情境了。

卡麦隆把提琴手从演奏晚会音乐转变成圣诗的过程处理得非常好,当船身倾斜到提琴手们不太能保持平衡的时候──也就是虚构的男女主角往船尾攀爬的时候,哈特利对其他的提琴手鞠了一个躬,说:“今晚我有很大的荣幸与你们一同演奏,现在,让我们各去各的吧!”然而,就在他手下的提琴手转身的时候,他站在原处,似乎在想“我没处可去,只有等待与主相会了。”于是,他又拿起琴炫,从容地奏着那最能让他预备见主面之心的歌,《更近我主Near, my God, to Thee》注一。听到那天韵的升起,那几个他刚刚告别过的提琴手也转过身来,加入了他那最后的一首演奏曲,只是,他们的听众不再是人类,而是天使与创造宇宙天地的神了:

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虽然境遇困难,十架苦辛,我仍将诗唱吟,

愿与我主相亲,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

我虽举目无亲,日已西坠,四面黑暗笼罩,枕石而睡,梦中依然追寻,

愿与我主相亲,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

梦中如行天路,从梯上升,所遇一切之事,由主引领,如闻天使声音,

招我与主相亲,招我与主相亲,与主相近。

睡梦满得安慰,感激不已,将我枕首之石,竖起作记,路中所历艰辛,

使我与主相亲,使我与主相亲,与主相近。

我快乐如生翼,向上飞起,游遍日月星辰,翱翔不息,我仍将诗唱吟,

愿与我主相亲,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

《更近我主》这首歌是十九世纪一位叫莎拉•亚当斯 Sarah Flower Adams的女士与她的妹妹一起作的。

莎拉•亚当斯是当时英国一位莎士比亚剧场纺名角,但她和妹妹两个人身体都不好。莎拉五岁时失去母亲是她经验到的第一次生离死别,但是他们一家人都遗传了孱弱的体质,所以死亡似乎是他们家族的常客。她在莎士比亚剧场纺告别剧是《马克白夫人 Lady Macbeth》,当时她才三十二岁,却因为健康的缘故而必须告别她热爱的舞台,这等于又是一次生离死别,只是这回,她所要告别的是“她自己”,那个占据她绝大部分生命的“艺术零魂”。莎拉退休之后,有一次她的牧师来访,他对她们姐妹俩提到他正在准备的一篇讯息,主题和雅各在伯特力作的梦有关。知道她们姐妹俩活跃的艺术细胞,他问她们是否能肯替他的讲道作一首诗歌。今天我们并不知道那位牧师讲道的详细内容,但是我想,她们的牧师很可能是为了让莎拉在退休后仍有工作的寄托,才向她们提出那样的邀请的。这真是再好也没有的提议了,姐妹俩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并且便开始勤快的作曲作词,然而,人一旦被圣灵感动,常常是停也停不下来的,亚当斯姐妹不止完成了配合牧师讲题的《更近我主》,当莎拉在四十三岁过逝以前,她和妹妹一共创作了六十二首圣诗曲子和十三篇诗歌歌词。我们的造物主的作为是非常奇妙的,他常常在我们以为自己“没有用”的时候,才肯用我们来作他的灵工,莎拉是在她的“艺术生命”死去以后,才成为上帝手中美妙的琴炫。

唱圣诗和唱任何其他的歌曲有所不同,许多人一开始只听其旋律,旋律引人则喜欢唱,旋律平淡则跳过去。《更近我主》这首诗的旋律非常感人,但是如果能配合雅各的故事来体会,所能获得的就更加的丰富了。

《雅各的枕石》的故事记载在圣经《创世纪》27节到35节,雅各和哥哥以扫是一对双胞胎,他们在妈妈丽百加的肚子里就开始打架,丽百加加苦不堪言,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怀孕怀的如此辛苦,上帝就对她说:“因为有两个敌对的国家要从这两个孩子出来。”这两个孩子当中,弟弟雅各是以色列的先祖,而哥哥以扫所据之地是现在的约旦,不过,几千年下来已经混入阿拉伯民族的血统中了。这一对兄弟从创世纪开始打架较量,到了今天,雅各的后代以色列和以扫的后代阿拉伯民族之间仍然充满著火药味和杀戮,害得美国,英国,联合国到现在还在为着扮演和事佬忙得团团转而不得要领,不过这是题外话,此处暂且不题。

雅各的名字是“抓住脚跟”的意思,因为他是抓着哥哥以扫的脚跟出世的,有些人说以色列人很会“抓”,就是从雅各遗传下来的,不过,坦白说,“抓”根本就是人的本性,不管你是什么人种。只不过,雅各的个性和他的身世似乎包藏了许多我们自己个性中的优点和弱点,所以,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生命中的成功和失败,以及他情绪上的高张与低潮。好的圣歌歌词就在于它能将深刻的涵义以简单的几句歌词表达完全;《更近我主》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故事说到,在两个双胞胎出世以后,爸爸以撒爱好勇斗狠的哥哥以扫,而妈妈丽百加则疼喜欢粘着她的雅各。雅各的心思复杂,他为了要得到长子的名分,故意在哥哥打猎回来饥肠辘辘的时候一一锅牛肉汤骗了他长子的名分。后来,又由于妈妈丽百加的策划,抢先一步取访了父亲原要给以扫的祝福。头脑简单脾气暴躁的以扫在发现自己两度被骗了以后,发誓一旦父亲去世,就要亲手把弟弟杀了。丽百加怕此事成真,就帮雅各打好行李,叫他去投靠她远方的哥哥,也就是雅各的舅舅。

由于当时没有交通工具,路途相当辛苦,有一天,天色渐晚,雅各找了在一个地方歇息,他想到自己在家中的舒适和幸福,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耍哥哥骗爸爸,现在像一个亡命之徒流浪在狼号虎啸之地,不觉悲从衷来,尤其是,现在不得不与亲爱的母亲分离,不值得何年何月才能再见到她的面了。他找了一块石头当作枕头,在悲哀矛盾中迷迷糊糊的睡去(歌词第一第二节)。梦中他看到一个通往天上的通道,上面有天使上下往来,忽然间,上帝站在他旁边,对他说,他是他祖父亚伯拉罕的神,他会永远与他同在,并会把这一带的土地赐给他和他的后裔(歌词第三节)。

第二天雅各醒来,觉悟到上帝曾经亲自在这里向他显现而他居然没有死,就在那块枕石上浇了油,立了一个誓约:不管他未来会经过怎样的困难,他都要终身敬拜耶和华。他把那个地方取名为伯特利Bethel,就是“通向上帝之门”的意思。后来,雅各在舅舅那里娶妻生子,累积了大量的财产、牲畜和仆役,就浩浩荡荡地带了家小回老家来。他以大批的牛羊礼物向哥哥以扫认罪讲和,匆匆彼此不再短兵相交。但是好景不常,他的女儿被邻近的一个花花公子欺负了,他十二个儿子中的十个成年的就在怒火中烧之时,血洗那花花公子一家和所有附近地区的人。得知这个大屠杀的消息之后,雅各在沉痛中生怕邻接的其他强人会团结起来把他们满门抄斩,就听了上帝的指示往伯特利去。

于是,在经过了几十年之后,他又回到了他最初遇见上帝的地方,他想起了他年轻时所立下的誓言,便把那块枕石竖起来,为上帝造了一个祭坛,他并告诉他的孩子那块石头对他的意义,要他们永远记念上帝对他们的保守。他在那里重建了他的家园,上帝就对他说:‘你的名字不再叫雅各,而叫以色列。’一个凡事要“抓”的人,终于把手放松开来,而让神牵著他走路的人了,而这个重生的经验有一块“枕石”为记。(歌词第四节)。

歌词第五节可以说是作者莎拉•亚当斯描述自己与神亲近的无限甜美与喜乐的经验,她发现每次她经历过一次死亡和别离之后,她对世界的眷恋和牵袢跟着少了一点她的脚步也变得轻了一点而能在那通往天上的阶梯上轻快地往上跳一级,终有一天,她会像鸟儿生了羽翼,一跃而脱离人世的苦难,展翅向上,飞越日月星辰,翱翔高升,而回到那创造她的造物主面前。

但她所没有想到的是,在她离世之后的六十四年,那首她以孱弱的身体所作的诗歌,会在冰冷黑暗的大海中,为许多罹难的人,在汹涌的浪花中铺下一块奔向天家的枕石。

我们生命中是不是也有这么一块“枕石”呢?

注一:《更近我主Nearer, My God, to Thee》有些中文诗本翻成《与主相亲》。英文歌词如下: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 to Thee, E’en tho’ it be a cross that raiseth me, Still all my song would b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to Thee. Tho’, like the wanderer, The sun gone down, Darkness be over me, My rest a stone, Yet in my dreams I’d b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to Thee. There let the way appear, Steps up to heav’n; all that Thou sendest me, In mercy giv’n; Angels to beackon m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to Thee. Then,with my waking thoughts Bright with Thy praise, Out of my stony griefs Bethel I’ll raise; So by my owes to b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to Thee.

Or, if on joyful wing, Cleaving the sky, Sun, moon, and stars forgot, Upwards I fly, Still all mysong shall b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to Thee.

(二)大地震动之时

Melanie Hemry

编注:1994年1月南加州经历了近年来最严重、最具摧毁性的一次地震。虽然不少的基督徒蒙受了损失,但我们相信下面千橡树园基督徒团契(Thousand Oaks Christian Fellowship)所经历的能帮助你树立起信心,激励你依靠神的保守。

1994年1月13日星期四,加州,千橡树园。

布伦达•斯蒂心满意足地踏进千橡树园基督徒团契的圣所,尽管今天不需要讲道,也没有那些可爱的面孔和欢乐的声音来欢迎她,但宁静的圣所里依然是那样得温馨,充满着吸引力。

布伦达和丈夫阿尔朗•斯蒂在十三年前一起建立了这间教会。在这些年当中,他们目睹了人们的生命发生了改变许多地家庭在主里刚强起来;孩子们在神的话语中得到了喂养。布伦达坐在祭坛的台阶上祷告。她的心为着神在这里所做的一切充满了喜乐。当她正欢喜的时候,一种警觉临到了她,“主啊,出了什么事?”

她听见圣灵温柔地在她心里说话,不断地重复着近日来常对她说的一句话:要多多地运用主的宝血。

这句话对布伦达来说是意味深长的。几个月前她曾着迷地听看朋友Billye Brim向她讲述有关主耶稣宝血的启示。当Billye在鹰山国际教会(Eagle Mountain International Church,位于Kenneth Copeland Ministry所在地)分享这个信息时,布伦达要回了录音带并把信息听了三遍,之后她开始了一项艰巨的工作:将这些磁带的内容笔录下来。

1993年12月她开始在每周日的晚上教导这个系列。她现在仍在教导的过程中,但是这个星期,但不知为什么,在教导这个主题时,布伦达的心里有着一种催迫感。每一天,圣灵都不住地提醒着她:要多多地运用主的宝血。

在主的催迫下,布伦这开始祷告,她的祷告声在圣所中回荡着:“天父,我用主耶稣的宝血涂抹、遮盖这个圣所,……。”

1994年1月16日星期日

布伦达•斯蒂牧师踏上讲台开始讲道,今晚的信息是:“逾越节羔羊的血–宝血里有保护的能力”

“我教导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出埃及记》十二章,“布伦达讲道,“关于以色列人是怎样按着一家取一只羔羊,每家的家长拿着牛膝草,蘸着羔羊,将血打在门框上的。在第二天天亮以前他们一直留在家中。换而言之,他们是在宝血的遮盖之下的。”

“23节说道:耶和华……看见血在门框上,就必越过那门,不容灭命的进你们的房屋,击杀你们。我想在这里提醒大家:历代的圣徒们都是运用这样的属灵原则,求主耶稣的宝血在他们的财物四周筑起保护的防线。”

布伦达大声他说道:“撒旦这个毁灭者今天在地上的活动很猖獗,有时,它会通过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毁灭;但我们如果凭着信心,运用主的宝血,那一切的自然灾害必不会临到我们。”

“讲完道,圣灵带领我们领圣餐,”阿尔朗说道,“我们并没有象以前那样,以整个教会的形式领圣餐,而是让每家的家长带领自己的家庭领圣餐。祷告主的宝血竖立起一道屏障,保护、遮盖每一位家庭成员、每一件家庭财产。”

那天晚上在整个讲道结束之前,布伦达•斯蒂说了一句让千橡树园基督徒团契难以忘怀的话。她说:“有了主耶稣的宝血遮盖你的全家,你的家人就是安全的了,无论他们是住在加州,还是住在断层裂缝上,他们都是安全的了。因为主的宝血已经遮盖了他们。……”

1994年1月17日星期一

在这一夜最黑暗的时刻,在整个南加州还在沉睡当中时,一条以前未曾发现的断层裂缝发生了地震,从此改变了人们的生命,也永远地改变了这里的地理位置的走向。这次震极为6.8级的地震所产生的力量将两座山脉之间的山际距离推高、推近了,使中间的峡谷往下推进了4英寸。

这次地震导致六十一人丧生;大型建筑物倒塌;高速公路好象玩具积木一样从中间断开。最初步的损失估计为一百伍拾亿至三百亿美金。这可算是美国有史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那些在地震中劫后余生的人们都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无家可归;与外界隔绝;电力中断;供水中断;管道破裂,煤气泄漏;火灾等等。在接下来的几周内还经历了二千次的余震,有些震极还达到5.5级。

加州千橡树园被政府宣布为国家重灾区。但在千橡树园基督徒团契的基督徒们却发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宣告,因为在地震结束后,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得胜的经历要分享……。

“完好无损!”

斯图尔特•施洛瑟在一片震动和摇晃当中惊醒过来,他意识到这种震动只可能是地震!

“我脑海中闪出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我们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因为昨晚我们已经祷告过,求主的宝血环绕、遮盖这所房子了。但当我从床上跳下来时,就听见孩子们在祷告,求主宝血遮盖我的生意。唉!我的生意!我竟忘了自己的生意。”

当天早上九点三十分,斯图尔特离开家试着去他那间位于Northridge的地下商场。他并不知道Northridge正是这次地震的震中;他也不知道离他商场不足一英哩半的地方,Northridge的曼都公寓的整一层楼都倒塌了,压死十六人;他更不知道在他商场马路对面的,加州大学位于Northridge分校的科学楼因地震着了火,并且有一半的学校宿舍被毁。

“天空的颜色亮得很特别,”斯图尔特回想道,“部分的高速公路消失了。有许多的警车围绕在我平时工作的出日通道处。”

“在我商店附近的肯德基炸鸡店的玻璃窗全部给震碎了;购物中心的玻璃窗也都震碎了;我商场旁边的店铺的门都被震得横七竖八,没有一个是完整的。我在自己的地下商场门前停下来,发现每一扇门窗都是完好无损的。店里的面包架移了位,食物从冰箱的架子上掉了下来,有一两片房瓦掉在地上。”

“没有任何物品破损,每一面镜子、每一张碟子都是完整的。我甚至没有损失一盏灯泡。”

“一无惧怕”

那天早上四点三十分,基斯•文格勒在UPS上轮班。当地在他脚下震动时,基斯正站在传输带旁等着送过来的包裹。

人们开始惊惶失措地涌向四面八方。有些人冲向门口;有些人则躲在传送带下面。整栋楼都在震动,发出震耳欲聋地响声。楼外的卡车也发出阵阵刺耳的声音。基斯以前虽然也经历过地震,但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他经历过的最厉害的一次地震。

顾不上周围的混乱和喧哗,基斯心里想看只有一件事,就是家人。家里会发生什么事呢?

就在这瞬间,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基斯说,“我想起了主的宝血。于是我开始为家人祷告,我心里没有一点的俱怕,真的没有。然后我平安地开车回到了家。”

当他回到家后,基斯发现他的房屋和家人都安然无恙,尽管地在他们下面剧烈地震动着,摇撼着,但家中只有一幅画被震下来,砸在基斯的太大利的泰迪熊珍藏品上。

“家中的一切都完好无损,“利说,“主的宝血保护了我们。”

“一个天使稳往了我家”

“”我是在凌晨四点三十一分醒过来的。”珍尼弗•克拉克回想道,“我的水床被掀到地上,我住的汽车房有一半是跷在半空中的。我带着尖叫的声音喊道:’奉耶稣的名,主耶稣的宝血遮盖我和我的孩子以及我的房子!’”

“倾刻间房子归回了原位。”

“这时我听见我的小女儿克里斯汀大声的宣告着:‘我求主的宝血环绕遮盖这整一片汽车房区域。'”

“第二天,我发现在昨晚汽车房跷起的那一角处有一块完整的凹痕,我相信在我祷告的时候,一个天使帮我把房子稳住了,使它归回了原位。”

在其他的汽车房住宅区中,有50%至90%的汽车房遭到毁环。但在珍尼弗所往的汽车房住宅区中只有三家受到损失,珍尼弗相信这三家是首先受损的。而其他的房子都在羔羊的宝血和克里斯汀口中所见证的道中得到了保守。

神顾念

在第一次地震之后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中,余震和暴力犯罪事件继续给这一地区带来动荡不安的局面。虽然危险仍在持续,但宝血的功效仍然是非常得大。l月26日,地震后的第九天,拉瑞和苏济•福克斯夫妇亲身感受到宝血的真实。

那天晚上,福克斯家显得很安静。苏济关上灯准备上床睡觉。她并不期待着拉瑞会早回家。拉瑞是一家饭店的总经理。地震之后在连锁店中只有这家饭店仍照常营业,所以这些日子以来,他的工作变得特别得忙。

夜里十一点钟,苏济象往常一样去他们两岁大的儿子查尔沙那里,检查一下他的睡眠情况。走进到卧室时,苏济很惊呀地发现查尔沙正睁大看双眼望看她。

奇怪!查尔沙平时这个时候应该是睡着的。苏济的灵里一下干警觉起来。她觉得圣灵在提醒她。出事了,拉瑞遇到麻烦了!

“查尔沙,”她说,“我们要为爸爸祷告。”苏挤毫不犹豫地祈求主耶稣的宝血遮盖拉瑞,并求神差遣天使来护卫着他。然后她拿起《圣经》,根据诗篇九十一篇祷告:“天父,我为拉瑞住在全能者的荫下来感谢你,……。”

夜里十一点十五分,拉瑞在饭店自己的办公室里安静地工作者,他在结当天的账,饭店的大门已经锁好了。一切看上去都很稳妥。

突然,拉瑞办公室的门被撞倒在地,两名持枪歹徒冲到他的跟前,用枪顶着拉瑞的脑袋,“趴到地上去!”其中一个喊道。

另一个歹徒用枪将拉瑞的另两个同事逼进拉瑞的办公室里。“我们现在就把他们毙了吧?”他对他的同伙说。

拉瑞趴在地上,心里感到出奇得平安。他屏住呼吸默默地用方言祷告,很镇静地听着歹徒们的对话。冷不防他们说了一句让拉瑞的脊梁冒冷汗的话:“我们将他们关进冷藏室吧。”一个歹徒说道。

“神哪,千万不要是冷藏室。”因为拉瑞知道店里的冷藏室原先有的一个内设的开锁装置在这次地震中给震环了。

“当时办公室里摆着两个保险柜。其中大部分的钱是放在高处的保险柜里的。但他们当时好象并没有看见那个放在高处的保险柜。他们要我打开放在低处的保险柜。”

拉瑞爬到保险柜前将保险柜的门打开,等待着歹徒对他的下一个举动。但让人惊讶的是:他们没有“下一个举动”了。歹徒们只是抢了钱便离开了。拉瑞和他的同事们身上没有受到任何的损伤。

打劫之后的第六天,苏济生下了她和拉瑞的第二个孩子,是一个儿子。他们给他取名为Zacharv,意思是“神顾念”。

主改变了一切

尽管每一个得胜的故事都是那样得宝贵,但在千橡树园基督徒团契成员们的经历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持守。他们的经历并不是很特别的。这里所报道的见证在千橡树园基督徒团契的每个成员身上是屡见不鲜的,因为他们在地震时,以及之后没有一个人丧生,也没有一个人失去家园。

除这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和他们家人的心中依然充满平安并且心里坚定、安稳。不象加州其他数以成千计的儿童那样,在地震之后余悸未定,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许多在斯蒂教会中的孩子们在这场地震之后,心里却比以前更加依靠神和他的保守了。

阿尔朗说:“在摩西那个时代,当灾祸临到埃及地时,耶和华使以色列人经历了与埃及人不同的遭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末时临近的时候,会有地震、饥荒、战争,以及关于战争的传言。但是,在这世界与教会之间总是有一种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耶稣的宝血。即使是大地都在震动的时候,耶稣的宝血仍然稳立在那里,千橡树园基督团契的每一位成员心里都坚信着这一点。”

(三)惊喜—路益师(C.S.Lewis)的信仰自述

曾珍珍摘译

路益师于一八九八年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郡,一九六三年殁于英格兰牛津。他是一位有名的学者、文学批评家兼作家,对于中古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尤有研究。他所撰写的一些有关基督教神学的书籍,常能直接剖析廿世纪思想的症结,把人从唯物主义与神秘主义两条岔路引回,因此被誉为廿世纪最杰出的护教学家之一。他的信仰论述所以能使人信服,固然由于其识见透辟、学养渊深,更主要的是,他个人曾经是唯物主义者,也曾经是个神秘主义者;他了解这两类人的心境、思想和需要,所以,当他在人生的某一点上用心灵与神遇合后,他的见证便具有实而不讹的向导作用。

本文为路氏自传惊喜(Surprised by Joy)的书摘。夜像魔术师的黑色披风,一扭甩,整个大地就降伏在它的魔力下,褪去了日间清晰、姣好的面容。路益师从书本中抬起头来,窗外的远方已经墨浓似地黝黑了。他缓步踱到窗前,沙沙的风声,脆脆的鸟声,海涛般一波波涌至,恰似生命突破魔力后发出了窸窸窣窣的笑语。

这天晚上,路益师和往常一样,吃过晚饭,稍事休息片晌,便坐到书桌前,继续他的研读。灯光照在他刚毅的脸庞上,那灼亮又固执的的眼神,泄露出一种学者追索智能特有的渴切。路益师自养成思辩的习惯后,他的感应触角便无时不刻地伸入生活经验中,穷究于古今群籍里,他的理智、感性、心灵,一直保持在警觉的状态之下,宛若一根张满的弓弦,随时准备发箭去射中事理的正鹄。三十一岁了,他的思想在无止息的辩证中,不知蜕变过多少次,从传统的基督徒,变成神秘主义者,再变成唯物的无神论者,而后,摆荡在唯物和神秘主义之间,又渐渐变成观念论者柏克莱的信徒。

每次蜕变告一段落的初期,对于自己才归结而得的思想内容,路益师总是奉之为人生的至理;但是,经验是真理最严格的验正师,每当经验在扩充时,路益师便又发现自己所崇奉的至理,一层层地显露出它们不够完足的地方。然而,近来,局面却有些改变了,当经验的溪流愈涌愈浩荡时,路益师懔然察觉溪流的深处发出一道威严的声音:是真理呼唤他的声音,那声音愈来愈接近,路益师整个的思想、心灵都要被它摄去了。原来,每一山涧注入溪流所增加的流量,都为了向导他到这真理发声的地方。

童年的渴盼

路益师六岁左右,有一天,哥哥拿来一个锡制的饼干盒子,盒盖的凹处填入了长满绿苔的泥土,泥土上繁密地插着一些摘来的枝叶和花朵,从这个超小型的「人造花园」,路益师首次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润湿和沃腴。

七岁的那年夏天,一日他到花园里嬉戏,看见一丛盛开的罂栗花,早前哥哥那座饼干盒盖花园乍时呈现在他眼前,随着这个记忆的涌起,一股渴望强烈地冲激着他,他不知道自己渴盼的是什么,正想分辨清楚,渴盼的感觉就消失了,然而,路益师却感到异常的喜乐,好象是进入了伊甸乐园。

不久,路益师在一本童话故事中,一首诗里面,读到对秋天和北地茫茫青天的描写,同样的渴盼又回来了。路益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读它们,想要稳稳把握住那一种彷佛进入另一层境界的喜乐。他隐约地觉知这种喜乐不同于幸福感或愉快的情绪,它带给人心的抚慰不是因为拥有什么,而是因为渴盼什么。

这个童年的喜乐经验深深地镌刻在路益师的心中,以至于往后的岁月,他不时用各样的办法,想回味它、捕捉它。

*神秘主义的追寻者

一九○八年,路益师的母亲去世。不久,他离开爱尔兰的家乡,渡海到英格兰读书。英格兰平原灰黯的景色、多雾多雨的天气、集中营式的学校生活、暴戾的教师,稀松枯燥的课业,重重压抑着他的胸臆;夜晚躺在床上,透过没有帘幔的窗牖,看满月阴惨地嵌在天空,耳旁响着同宿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鼾声,此情此景诡魅、栗布,恍如置身地狱,他因此联想到灵魂沉沦的问题??如果将来被惩罚下地狱,怎么办呢?从此他对基督教信仰开始认真起来,每个星期日全校师生到附近圣公会作礼拜时,他总是悉心聆听讲台上的信息,夜晚觉得害怕时,就拚命祷告、用心读经,白天战战兢兢地遵照良知行事。

路益师从小就被灌输一个观念,人在祷告的时候,必须思量自己的祷词。当他对信仰认真起来时,他就试着这样去作。起初,作得还蛮顺畅的,不久,还没有说到「阿门!」从律法发动的伪良知就开始控告他:「你口里说的,心里想了没?你可有像昨天那样用心祷告?」「没有!」「好!那么再来一次!」对这个控告,路益师的反应是为自己的祷告订下一个标准,他必须用悟性祷告,祷告时必须感受想象力灵活的运作,并且,内心必须满溢对神的热爱。于是每晚临就寝前,路益师就拼命用自己的意志力想要挤榨出这种感觉,他很少成功过,即使成功了,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属灵的价值。这样,日过一日,晚祷变成他心理上极大的负担,他被它搞得心力交瘁,惧怕它,像失眠的人惧怕床榻一样。尝不到信仰的乐趣,他恨不得快点甩掉信仰这难以伺候的东西。

一九一○年夏天,路益师回到家乡附近的中学就读。半年后,又转往英格兰威文地区一间叫查特尔斯的中学。查特尔斯中学的舍监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妇人,她忘我地照料成群寄读的孩子,路益师在她的温慈中,享受到了逝去的母爱。这个老舍监迷信神秘主义,她的想象世界是许多幽灵构成的,路益师受她的影响,也热爱起玄秘的灵异来。只要沉思,只要感觉,现实的世界变成索然无味,玄学那种虚无飘渺的境界笼罩了他生活的全部。

十三岁的路益师扬弃了童年的基督教信仰,思想混乱得像一堆乱麻。他一方面贪恋神秘主义的灵异世界,一方面又是个无神主义者,他的无神论调是悲观的思想酿造出来的。在他看来,宇宙是冰冷无情的,它的浩瀚唯一的功能是对比出人的渺小。时序的推移、万象的变化,所有的盛衰凌替无非警示出生命的无常。拋开宇宙不谈,人的一生又岂不是一连串无止息的劳苦。

在这段思想纷杂的日子,路益师的感性生活却呈现一片斑烂,他喜欢上华格纳歌剧中的北欧神话世界。北欧,天光与水气合而为一,混沌又晶亮地盘踞在空间里,这是奥丁神(Odim)偕同众神话英雄居住的所在,这幅鸿洞空蒙的景象带给他遥若童年的喜乐经验,然而过去那喜乐只潜藏在他心灵深处,现实里却无从寻觅;现在,它们互相绞结、融汇,从他心底挑起一股强烈的渴盼,他又再次尝到失落什么的怅惘,以及渴盼本身带来的喜乐。路益师开始以北欧神话为题材,写起歌咏英雄的诗歌,他到处搜购华格纳的歌剧唱片,狼吞虎咽地读起任何可以找到有关北欧神话的书籍,心里踊跃着恋爱一般的兴奋。路益师从这份喜好里尝到了对于崇拜对象忘我追求的滋味,这是一种信仰的美德,但是,他在早先的基督教信仰中,未曾培养出这项美德。

*无神论时期

一九一三年,路益师十五岁,他获得了一项奖学金,进入威文一家名叫噶尔的高中就读。这家公立高中极端鼓励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运动选手因此成为学校中的特殊阶级,在校园内,他们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颐指气使,作威作福,中阶级为了争取机会晋升为特殊阶级,彼此明争暗斗;下阶级晋升无望,只好沦为谄媚的喽啰;结果,校园到处弥漫着世故的社会气息,路益师对这传统深恶痛绝,他选择作一个与众疏离的边缘份子,成日躲在图书馆里看书。这时路益师已有极强的浪漫倾向了,对他来说,权威和道德规条简直是一种虚伪的存在。

路益师在图书馆读到一出以北欧神话为题材的悲剧:天地始生,众神之一的洛基向创世主奥丁抗议:「你为什么要创造生命?为什么未经万物的同意,就加给它们生存的负担?这岂不是一种既专横又残忍的作为?如果生命是痛苦的,你根本就不应该创造它!」奥丁神在创世之前是洛基的好友,他能了解洛基的抗议背后藏有极大的悲悯,但是代表传统威权的梭尔,却挑拨奥丁严惩洛基,他指控洛基不尊敬众神,奥丁反驳道:

「我尊敬智能,不尊敬权势。」

路益师认为梭尔就是校内那些特殊阶级,悲剧英雄洛基代表自己,他用这种智能上的优越感抚慰着自己委屈、不快乐的心绪。然而,在这一种角色的认同里,路益师发觉自己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冲突和矛盾的地方:我认定神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对于神的不存在这件事,感到非常气愤、沮丧,我甚至怨嗟着他为什么创造了这样一个充满劳苦的世界,这证明我希望神存在,神慈爱和公义的存在。路益师同时又觉悟到人与神的关系和人与生命的关系相一致:一个再怎么悲观的人,当他面临丧生的危机时,本能地,他会寻求保存自己,人可以在思想上斩断他和神相连的脐带,但在本能上、情感上,他却无时不在渴慕着这种连结。

纵使路益师有了这层了悟,他仍肆意地坚持无神的论调,他就是这样消极的人,宁可自己根本未曾存在过,也不接受怏怏不乐的生命,与其接受一个不负责任的神,不如漠视祂的存在。

于是,路益师发明了一套说辞来为自己的无神论辩护:「无神的唯物宇宙观告诉我们物有始终,死亡结束一切,如果人生的苦难大到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自杀是一条可能的出路!基督教宇宙观最令人害怕的地方是,它相信永恒,如此一来,自杀或死亡并不能解决痛苦。此外,基督教信仰的神是一个超越的干预者,一旦接受了祂,人的心灵就好象一处完全敞开的园地,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让你用铅丝圈围起来,然后挂上一块牌子:禁止入内!崇尚自由的我怎能忍受这种干涉呢?无论如何,我要保有一方自己的天地!」路益师也知道为了秉持唯物的无神论,他必须付出一些代价,他必须承认宇宙只是一大群厚子毫无意义的跳动,而人认为美好有价值的事物,也只是海市蜃楼而已。

长时期搜览各类研究北欧神话的书籍,青少年期的路益师已经俨然北欧神话通了,同时,他也涉猎了包括希腊神话在内的其它神话系统。或许因为熟烂了就失去特有兴味吧!缤纷的神话世界已经无法在他心中激起任何渴盼的喜乐,无神论者路益师噤然得宛若一个建好了圣殿,才发觉神并未居住其中的人。他让自己浸润在音乐、诗歌中,甚至暧昧的爱情想象里,偶而感到心弦震颤,但是,这些感觉与喜乐似乎有段距离。

* 美境重寻

为了准备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1914年,十六岁的路益师接受父亲的安排,转往舍雷郡的布克罕镇接受柯克派崔克先生个别指导,习读希腊古典和各样名著与人文经籍?柯氏崇尚叔本华哲学,尤其偏好理性思辩,对于路益师言谈和行文中任何逻辑瑕疵,不时给予严苛的指正,日后路益师撰写护教文章取譬精妙、析理透辟,自称归功于恩师柯氏的教诲。

在这段私塾习读的岁月里,路益师从阅读群籍中充分享受到沉浸在个人闲逸世界中「伊匹鸠鲁式(Epicurian)生活的乐趣。这种人生态度虽然无益众生,但能陶冶自我。奉守这种生活哲学的人看似自私,却往往能带给友伴愉悦;反之,有一种人习于牺牲自我,却经常陷于自怜中,他的仁善摊陈在人的面前,反成为一种无休止的指摘,似乎人们都亏欠他一份同情、感激和敬仰。假如两者中须择其一,路益师绝对选择前者。

布克罕附近景色怡人,小径通幽,路益师养成课余漫步山野的习惯。一个雾气迷茫的早晨,路益师散步到附近的山区。山下市区的喧腾已经依稀得只剩下吱吱的微响,满山的枝叶被雾气遮成重重的纱帘,路益师愈走愈觉山气沁凉,愈走愈觉自己的躯体已经溶化成透明的山气,剎那间彷佛进入了天堂,胸臆间又满溢起强烈的喜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些日子来,自己苦苦寻求,它却踪迹沓沓,这会儿,倒又平平白白降临了,难道喜乐是不容人用任何模式去网罗的?难道喜乐的临到不是由于我们渴想喜乐?不是由于我们营造心境?而是忘我于某一客体中,这一客体无所不在,但却不是人的理性、知觉可以制造出来的。路益师于是想到童年时期的晚祷:「难道我用尽意志力想要进入领悟中,进入某种特定的心境,认为这样才能与神沟通,犯的也是同样的错误吗?我以为用精通熟稔建立起来的固定敬拜模式,可以帮助人稳稳地把握住神,这种错误的观念,使我变成不是追求神,而是追求一种心境、一种感觉,这样我岂不是把宗教降格为一种自慰的行为?一种制造激情的自动化装置?难怪我在晚祷中遇不见神!神难道和喜乐的来源一样,是某个人心以外的客体?」理智上,路益师坚决地拒绝神的存在,心灵中,却一步步虚心剖揭着喜乐的奥秘,隐约觉得它的来源与神的存在有些相通的地方,可以太阳在露珠上的映影和太阳本身这两者间的关系来比拟。

这段时期使他的无神论唯物主义略受动摇的,是来自于爱尔兰诗人叶慈和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影响。这两位创作成绩斐然的作者以旺盛的想象力驱使秘教奇诡动人的象征,透过玄妙的文字召唤物质表象之外引人遐思的灵异世界。阅读他们的作品,路益师觉得少年期曾有的一段对于神秘主义的沉迷再度蠢蠢欲动。充满着好奇,他多么希望能掌握那只有少数入门者通晓的仪式语言,藉之探入超自然的世界最奥渺的原理、最幽秘的境界,与众多神灵交感,冥搜六合,摆脱躯体与生死的限制。同时,正因秘术被正统基督教和理性主义者判定为邪门左道,更让潜伏在他心中的叛逆性跃跃欲试。然而,那使他免于掉入灵异陷阱的,除了找不到名师指引门径之外,胆怯也发挥了保护的作用。白天他或许无法抗拒好奇心的驱使,到了夜晚,到处黑影幢幢,阴森栗怖,唯物主义反而成了护身符。不过,最佳的保护则来自于他对喜乐本质的体认。沈溺在探秘的冲动中久了,他发现那股想要冲破藩篱,撕裂遮幔,直捣玄秘的欲望与喜乐的渴盼有霄壤之别;像佚荡的性欲一样,它只不过是灵魂与感官追求快乐、刺激的一种失之粗糙的方式。

一个峭寒的十月天,日已薄暮、山色湛蓝到近乎紫靛,天空浮散着发绿的雾霜,路益师读了一本书??十九世纪英国童话作家麦唐纳所着,以乡野仙境传说为题材的奇幻小说,这本书让他对喜桨的来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前,喜乐一降临,总是让他觉得现实世界荒芜有若沙漠,喜乐好象替现实世界的每一器物镶上了金边;从前,令他渴望的事物都存在于遥远的另一层境界,现在,周围的事事物物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讨取着他的喜爱,屋里的每个角落,甚至自己身心的每一部份,也开始耐人寻味起来,是的,喜乐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自己所渴盼进入的境界则正隐藏在周遭里面,世界多么的含蓄、婉约!不知不觉中,他的想象力已经受了一次隆重的洗礼!悲观??无神论的养料,已经失去了重量,悠悠消散了;灵异更完全对他失去了吸引力。

* 深渊与深渊响应

1917年,路益师顺利考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欧陆如火如荼展开,不久便被征调往法国前线参与壕沟战。翌年四月中弹受伤,辗转遣返伦敦疗养。卧病期间初读基督徒作家契斯特敦的散文,对美德产生向往,「感受到美德的魅力,彷佛一个男人对自己无意迎娶的女人醉心神往。」或许是军旅生活的纪律训练和袍泽间的死生契阔,路益师有生以来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峻烈的美德也需要人投注生命加以实践:「我从未认真想过,像我们这种渴望知道美是否有客观的判准,以及伊思吉勒斯(希腊悲剧作家之一)如何处理宙斯和普罗米修斯握手言和那一幕的人,原来,也应矢志奉守信实、廉贞、并且忠于职责。我一直以为这些美德并不值得我们费心探究。」

1919年初,路益师伤愈复学,廿一岁的他与同龄者相比,已是个满腹经纶的青年了。在牛津出类拔萃的师友多面熏陶下,更使他的哲学思考往观念论的方向深入寻绎。起初,他像大多数的大学新生一样,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与锐利,刻意在知识取向上摆呈追逐新潮的态势棗「凡事着眼未来且依明智的理性审辨与行动」,至于惨绿少年时期的悲观主义、自怜、超自然的观念或浪漫的遐想,这些合当遂于无形。若非诤友巴菲尔德的及时提醒,路益师将永远昧于一件事实:在哲学的领域里,思想的真伪与时代的先后或新旧无关。

柏格森哲学的启迪使路益师扬弃了叔本华的虚无论,重新肯定了宇宙的存有与充盈在自然与人文中随处涌动的盎然生机,另一方面,过往喜乐的经验向路益师启示了一项真理;人的内心深处有一条通往外在宇宙的幽径,这个外在宇宙就是那引人忘我的客体,人渴盼与它连结,因为这种连结的关系是喜乐的来源,这种喜乐不是人的心境,也不是人的想象或任何生物性的欲望与社会权位或财势可以投射出来的。柏克莱指出这个客体就是神,神是个灵,祂按着自己的样式造人,让人拥有心灵,能够接受祂的讯息。这个人无法企及的客体果真是已经将自己彰显在人心中的神吗?1926年在一次登山旅行中,路益师突然发觉自己面临一项抉择??到底有没有神?神是真的存在呢?还是人的需要制造出来的?人为什么需要?是神赋予的吗?为了使这个需要成为人寻求神的途径之一?依照路益师当时的感觉,抉择有神与抉择无神,都不涉及任何损失,但是,一股力量驱使他不得不选择有神,这股力量也许就是神本身发出的吧!或许也是过往的喜乐经验所作的见证。作了这种抉择之后,路益师觉得自己有如雪人,经过长久的冰冻,终于溶化了。

*信心的一跃

沙沙的风声,脆脆的鸟声从黑暗中一波波涌来,听在路益师耳里,好象神的催促和命令。一个人相信神存在并不意味与神建立了关系,三年来,路益师对这件事知道得太清楚了,三年前他相信神存在之后,认为自己应该更新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是以神的心为心,让自己的一生和谐地依循宇宙主宰的意旨运行,这样相信神的存在才有意义。他也知道世界充满诱惑、人心充满私欲,要以神的心为心是很因难,但是,他以为人一旦认知私欲的存在,就具有能力袪除私欲的偏见,其道理就好象人明白了视觉上的错觉现象,便不会任由错觉左右一样,当路益师试着袪除自己的私欲时,他才发现自己是个多么懦弱、败坏的人,浑身充满了嫉恨、野心、贪欲……。路益师从小到大,未曾这样鄙视过自己。

三年来,神那充满威严的声音从各种角落对他发出质询:「你为什么逃避我?我千方百计向你彰显,除了证明自己存在之外,别无其它意义吗?」路益师知道结束心灵流浪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却也很困难,就是完全降服,放弃自己,随神处置,让神向导,他不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这简直就像纵身跃入万丈深渊一般的冒险。

沙沙的风声,脆脆的鸟声四面八方踊至,「跳!跳!跳!」的命令,像浪舌一样拍击着他,类似的催逼已经延续三年了,既残酷又让人震慑、敬畏,路益师告诉自己:「跳吧!谁叫他是神,是宇宙的掌管者,没有人能逃避祂的权势。」路益师跪下来祷告,不但承认神的存在,并且承认神是神,祂有权力掌管自己、锻炼自己。虽然像个顽亢的浪子在父亲的责打下才勉强答应改邪归正,顺服以后,他却尝到在这背后蕴有无止尽的恩慈。若是神骄纵他任随己意,他就永远尝不到在真理里自由的滋味了。

路益师顺服神的权柄后,虽然不是个喜欢参加团体敬拜的人,也还不清楚基督教的教义,但是,为了表明自己信仰神,他按时到教会参加礼拜,终于透过四福音书,认识耶苏基督是道成肉身的神,更从渊博的宗教知识中体悟出那则普遍存在于异教信仰中有关神死而复活的神话在舍身十字架上的耶稣身上成为历史事实;许多古老宗教,在他看来,就像是真理的局部投影。散布在这些异教信仰中对真神的憧憬,在拿撒勒人耶稣复活的神迹上获得了充分的满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