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在基督里/朱萱东‏、黄仿等(摄影欣赏)

朱萱东‏牧师读经分享三则

1、民3:1-32

今天,我读了这段经文就连想到自己是上帝的仆人_牧者,按立受恩膏的祭司,是非常崇高圣洁的职分。牧者务必不能糊里糊涂的做主的工作,因那不是人暂时的工作,是上帝特别拣选的工人。这几天,我天天都在数算日子,几乎周过去了,自己为主作了哪些讨祂所喜悦的工作呢?我不敢说自己尽力了,带着一颗颤惊的心求主怜悯,求主帮助,鉴察我的工,坚固我手中的工,也盼望弟兄姐妹能为我代祷。我觉得自己一周来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也没有抓住一些时机传福音给亲朋好友,心里总不是滋味,亏欠主。教会里,弟兄姐妹常听说“人人皆祭司”,但不一定完全明白新约恩典时代的祭司与旧约时代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我们能够被称为祭司是圣经上记载说“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上帝所悦纳的灵祭。”(彼得前书2:5)但是,圣经不像许多人听见的说法,受过洗的基督徒就是“祭司”了。摩西五经有明确的规定,祭司是上帝所拣选的,分别为圣的,全身心灵一生甘心情愿服侍主的人。上帝借着彼得前书的作者提醒我们,只有爱慕主话的人,尝过主恩滋味的,信仰是扎根在主那块“宝贵的房角石”上的人,才得着祭司这样荣耀尊贵的称号。否则的话,我们只是自己在说“人人皆祭司”,并没有得到主耶稣的认可,是自欺,无用说法。你愿意在主耶稣基督里“作圣洁的祭司”吗?

2、马可福音9:30

今天,我读了这段经文有几点希望与弟兄姐妹分享。第一,基督徒不要以为糊里糊涂接受十字架的救恩就够了。耶稣要我们单纯象孩子,并不是说不要追求在信仰上的成熟,渴慕追求圣经的话语,明白真理的奥秘。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道理,是需要我们一辈子追求,明白上帝在基督里永恒的奥秘。每天,我们要靠圣灵的开启,圣灵所赐的智慧,不断地在基督里追求对福音的真理有全备的认识。不然的话,我们以自己的理解就会出偏差,容易走向歧途。主耶稣喜欢我们问祂,关于十字架上的救赎,十字架上的爱,十字架上的圣洁,十字架上的得胜,十字架上的怜悯,十字架上生命的奥秘。我们若不问祂,只是听人的话语,人的解释,就会彼此纷争,都想在教会里做老大。就像早期哥林多教会彼此说自己是属彼得、保罗、亚波罗,甚至自称属基督的。我们也很容易说,属马丁路德的,属加尔文的,总觉得自己的宗派,堂会是最纯真的教会。现在华人教会也有类似的情况,似乎权威人士的话就一定正确,神学家的理论就一定对的,著名的牧者就一定符合圣经的。上帝一直借着马可福音启示我们,基督徒是上帝的仆人,也是人的仆人,并有孩子的心态来到主的面前,听主耶稣的教训。第二,我们总以为教会里没有人会抵挡耶稣的教训,只有社会上才是“敌基督者”。昨天,我在电视音乐频道上看到,中央交响乐团演奏一位中国作曲家为汶川大地震所创作的“大地安魂曲”。我听了之后,甚感启发,这部交响乐作品与贝多芬的安魂曲似乎异曲同工,我并不知道这位作曲家是否是基督徒,但是合唱的歌词我都能够从信仰上去理解,带出的 信息是“光、爱、生命和灵魂”。上帝是奇妙的主,祂是独行奇事的神。我能够体会到主耶稣所强调的,“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相反,教会里有许多的事情好像都是为主在做,我深感不一定,关键在于基督徒要有分辨的能力,看透那些事情是帮助上帝工作,还是敌挡上帝工作。我们要看透,辨别出那些事情出于圣灵,还是出于魔鬼撒但。第三,许多基督徒可能会觉得主耶稣的话听起来似乎不尽人意,要挖眼睛,砍手臂,怎么能体现出祂的爱呢?其实,我感受到主耶稣在强调,上帝的圣洁,上帝的公义,上帝的怜悯和上帝的拯救。祂提醒我们基督徒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再过污秽的生活,不要再次被世界重新拉回去,成了魔鬼的俘虏。我们不听耶稣的话,就像“盐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主耶稣要求我们从彼此和睦作起,你愿意吗?

3、可10:1-12

当前,普遍的社会问题是婚姻与家庭,许多人的观念似乎越过了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底线。中国大陆和北美的离婚率不断上升,这样下去“白头到老”要成为一句空话了。80后青年人对于婚姻觉得没有安全感,现在时兴试婚,先同居后结婚,成了许多年轻人乐意接受的新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了教会,许多基督徒也觉得离婚能够接受,不算犯罪。有的牧师不仅不敢站在讲台上坚持圣经的真理,甚至自己就是离了婚的人,也没有悔改过,说话怎么会有力度呢?近几十年来,神学院和教会探讨关于基督徒离婚的社会现象。这个神学问题,有的基督徒引用马可福音这段经文来论证,解释离婚不是罪,并觉得也没有违反圣经原则。我们若仔细读这段经文,不先入为主读这段经文,就不难发现耶稣并没有赞成离婚。法利赛人在试探耶稣,问祂如何理解“摩西许人写了休书便可以休妻”。主耶稣立场鲜明,毫不含糊地指出,离婚是人的罪性,这些人“的心硬,所以写这条例给你们所以写这条例给你们。” “二人成为一体”“人不可分开”是创世之前,为人类定下的婚姻伦理道德观。上帝在造人时,立下了这超自然的法则是不能更改的原则。我听到过有人钻空子说,自己是结婚后信耶稣的人,婚姻不是上帝配合的,没有得到过上帝的祝福,离婚是情有可原的。许多人常常喜欢断章取义的引用经文,按自己主观想法来解释圣经。基督徒不要以为社会上的人觉得“离婚”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反抗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行为必然现象。但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来解释圣经的真理。主耶稣强调离婚背后是奸淫的罪,奸淫罪的背后就是亵渎上帝,与拜偶像类同。 你同意吗? 请你自己好好查考圣经,求圣灵的帮助,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不是“的道理。

黄仿:基督信仰跟传统人际关系的冲突

在读《不寐之夜》以来,感觉在这里人们一直陷入一个冲突中不能自拔,就是基督信仰所要求的个人救赎跟本族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之间永不可调合的矛盾所产生的张力。不管我们乐意还是不乐意,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倾向极端强烈的集体主义国家。所谓的集体主义,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而对于一个基督信仰者来说,他的生活必需是个人主义的。原因也是很简单,神的救恩是临到个体的,而不是集体的。而且每个人都需要独立去面对神的审判,到时候没有别人可以帮忙。信仰生活是关乎个人自己的事情,跟他人无关,只跟基督的救恩有关。而公认的个人主义定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 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成长的个体对终极追求的理解是认祖归宗。生存中最大的焦虑是不能被自己的集体所接受,把自己变成集体所要求的样子,是一个人的当务之急。因此在此文化中皈依的基督徒,也有此倾向,就是一定要弄清楚基督教这个集体对人的要求是什么,然后要活出来,要做出来,以免被拒绝在基督徒的圈子之外。为了防止被拒绝的内心焦虑,导致很多人扭曲自己,迎合圈内权威人士的意见,以获得接纳和被认同为最高人生追求。然而,在基督信仰里面,个体对终极追求以我的理解是个人独立面对神的审判时,被神悦纳。因此,信仰生活是以个体为单位的,以神的话语为导向的生活。神命令我们爱人如己,其中没有附带条件说人只可以爱具备某种特征的模范基督徒,这里的人是泛指的。而且,人对每个人的创造都不同,对每个人的计划也不同,对每个人的带领也不同。他也有主权决定他如何去爱哪个人。因此,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要求别人要怎样活出来,那不是人的工作,是神的工作。如果去批评别人没有活出来,要去教别人怎样活的话,我觉得是渎神的。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被主流认可非常重要。被主流认可的首要条件是认同主流的价值观。在我们的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之所以高并不是因为书里有什么了不起的东东,而是因为读书中状元后,可以升官发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观点影响我们至深,我经常在教会里听到这样的说法,就是鼓励孩子们专心读书,拿好成绩来荣耀神。至于神是否因为孩子的好成绩而觉得荣耀,我当然不得而知。我只是知道在圣经里记载的很多被神悦纳的人,从事三教九流的都有,有税吏,妓女,也有医生和官员,他们的学业成绩从来不是强调的重点。我这样说话可能有人会误会我忽略孩子学业发展,其实是完全错误的。我也重视孩子们的学业发展,原因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为神放了一颗好学的心给孩子,所以我们要教,而且这也是全部的原因,没有过多的功利目的。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对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的理解是个体需要逐步掌握社会对个体所期望的全部文化传统。因此在此文化中,负责文化传承的教师就会被拔到高于常人的高度。因为文化灌输得是否成功,跟个体将来是否能被本集体所接纳有关,跟个体的生存有关,当然事关重大了。而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对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的理解是逐步掌握独立面对生活,独立面对神的注视所需要的全部品德,技能,智慧和才干。因此在此文化中,教师的角色是训练师和引导师。个体最后是否可以摆脱别人的影响,独立面对神,跟一个人的永生有关,当然很严重了。由于培养的终极目标不同,因此教师和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和培养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都不同。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教育意味着:•给孩子灌输社会传统观念。•修正任何不符合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无条件服从社会中的最高权威。•不看中独立性,着重培养离开集体就不能生存的依赖性。•树立典范,树立模范,让孩子们去学习。

因此,当我们看见有人说话行事不符合“模范基督徒”的样子,就会紧张和焦虑,就会赶紧去劝,去提醒。看见有人不把基督徒圈子里的最高权威放眼里,就失掉了反应的能力,完全失控。看到任何人居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生活,不需要集体的力量,也不能正常应对。人们也热衷于弄清楚“模范基督徒”的模样,跟着去学,很安全。既然有需求,当然也是有很多人也乐意做“模范基督徒”,以供后人顶礼膜拜。可是,在以基督信仰为基准的个人主义文化中,教育意味着:•灌输信仰的内容,只有这部分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训练个人独立追求信仰的终极真理的能力。•任何来自人的部分,都是批判性接受。•以信仰为基准,训练个人独立面对生活种种挑战的能力。•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

“个人主义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上。因此个人主义直接的反抗将个人地位置于社会或共同体之下的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经常被人与利己主义相混淆,但事实上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是不相同的。”我们都是集体主义教育的产品,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的态度,都带有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极少数“不听话”和“叛逆”的个体,可以逃脱被同化的命运,可是在集体的圈子外游离,冷暖自知。以我的理解,真正的传道,就是在集体主义的土壤里,硬种下去一棵个人主义的花,这朵花引起很大争议,是很正常的。这朵花被排挤,也是很正常的。那么多的人间“模范”们,正在等着人们去学习,而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马太福音 22-37。这句话,多让有些人失落啊!

弄清楚我们的现状,希望可以找一条适合的出路,从冲突中走出来,把注意力放在神的话语上,会比较有意义。知道自己的知识背景,认清自己独立选择的能力,独立应对挑战的能力,决定自己下面要走的路。在这条路上,个人只向神负责,不需要向任何人交待。一路上有很多的弟兄姐妹爱你,支持你,你并不孤单。要知道,神在审判时单独见你,至于你要选择相信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呢,还是愿意跟随任不寐去学习,还是听远牧师的教导呢,还是都听呢,这是你个人的决定。你需要在神面前对这个选择负责。到时候,你不可以把自己的过犯怪到任何人的头上,是你自己的决定,没有人逼你的。 我知道这不容易,靠我们自己,没有安全感。只能靠神的话,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未知的路,没有人间模范可模仿,只能靠你的心灵和诚实。万幸的是,我们有神的怜悯和慈爱,有弟兄姐妹的帮助和扶持,在跑自己的天路途中,祝你一路平安。

庇哩亚:五月雨飞雪,遥祭朱厚泽

2010年5月9日是星期日,是基督徒去教堂崇拜礼拜的日子。我在那里领受了上帝关于生死的真理,并在从未有过的平安中去仰望那位胜过死亡的救主耶稣基督。就是带着这样的心境,我返回寓所,与朱厚泽逝世的消息迎面相撞。这消息很突然,我一时语塞。五月乍暖还寒,今夜更是雨雪交加。我看见遍野的黄花挣扎在凄冷的雨雾之中,想象一种分别,尤为感动。 蒲公英开得很早,却不下落,反扬起白色的翅膀或银色的白发,向上飘逸。这些“宁死不屈”的形象,让我夜晚无法入睡。我的灵魂坐在长街上,在厚泽家不远的地方徘徊良久。

我与厚泽断续交往多年,这自然是他从中宣部部长的位置上下来之后的事情。我回想起我们每次见面的畅谈,音容宛然。在胡耀邦留下的“幕僚”人物中,朱厚泽是一位特别独特的人,他的儒雅和见识,使很多晚辈学人将之视为中国当代思想家式的人物,可比顾准。他身上看不见官僚气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愚蠢或狡黠;他很诚实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生命和思想燃烧在一起,在中国20年的精神荒漠中静静地徘徊着,寻找着一个又一个落脚点。……我也相信,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厚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过厚泽有自己的界限。一方面,他不能越过体制的最后藩篱或底线;另一方面,他最亲近的人际关系都覆盖在传统的规则之下。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常常能听见他的叹息声, 透着无奈和苍凉。特别是随着年事已高,他的无奈转为淡然,他用一种令人难忘的谦和表达了中国士大夫在遭遇这样困境之后常有的那种超脱。

无力回天是中国所有敏感的心灵和才华都要进入的炼狱或青春期,但从那里,走出三条道路来。一条通往汨罗江,一条通往老庄,一条返回中南海。厚泽没有选择 其中任何一条道路,他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唯恐染上那些路上溅起的泥土。厚泽把他自己寄存在“纯粹思想”中,甚至偶尔向上仰望。但总而言之,他在等候。等候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目的和方式。等候就是拒绝犯罪或同流合污,等候比“逆向淘汰”的道路更有尊严。厚泽在等候一种干净的离开。

这也是一个从未因政治失意而丧失生活兴致的人。或者说,从政治中分离让他把自己更多地转向平常人的生活去热爱生活。这些年他接触了更多的社会,这是在官僚体系中无法看见的真相。一个文件中国逐渐破碎了,朱厚泽进入了另外一个中国。这个中国丰富了他的思想,也对他的很多观念形成了挑战。厚泽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而且有时候谈锋智慧,尽管点到为止。有一次我们一起驱车驶过东长安街,那里正在建造一项工程。厚泽说:中国的建设分两部分,一部分叫建设性的破坏,另一类是破坏性的建设。这两句话也许是当代经济史最简洁的总结了。不过只是在非常过分的情况之下,厚泽也会表现出一种情绪。……

不过厚泽离去的消息也加深了我长期以来的一种遗憾,就是没有就基督教的信仰与他展开更加深入的交谈。厚泽同意我的观点:基督教是西方文明之根。但我未能将话题从文化领域引入信仰和个体生命领域。反复查考圣经,诚实地说,我不知道此时此刻厚泽魂在何乡,但我愿意完全仰望交托于神的公义和怜悯。在这些年里,我有幸遇到这样意一位朋友,和他有过一同的分担,并搀扶过一段日子,谈笑风生地穿过“大东亚共荣圈”。我们从不同的人生背景出发,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精神三光事业的分疏。厚泽走完了自己的道路,晚节彪炳越过晚景凄凉。我还有很长的路走,为把怜悯分享给杀害身体却从未胜过灵魂的那些黑暗之子。(此文转载时有多处删改,特此致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