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组图: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无评论

题记:屈原或宋玉在秋天会从我们的灵魂深处苏醒过来,提示我们所在的环境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无神论是人民的鸦片,这鸦片中开放出来的艳丽之花就是自怜。了解人的可怜处境不需要神的特殊启示,我们知道自己的真实状态:苛求被怜悯却永远遭伤害——这世界不存在怜悯者或真正的爱。《九辩》将这种普遍的精神状态供认出来——人在世界如狼在猎人围捕的秋野,向死而生,孤独而颤栗。“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君王和邻居构成人之失恋的了个精神偶像,二者的相继塌陷将人的灵魂追逐于歌哭之绝地。

然而人的灵魂并非真正完全无辜,因“我”的悲剧乃在自己想成为上帝而终于在绝望中彻底破碎。“我”远非“天真无罪”,“我”参与了这里的猎人文化:圣人为东方的迷信活动,道德是中国的吃人游戏。文学为这秋天的泡沫和葬礼,一方面,它代表一种灵魂的饥饿状态,一种未能餍足或“外王”之后的文字发泄,另一方面,它是无神论世界关于灵魂永在的悖论式自慰。一切“秋思”没有证明别的,她只是在哭诉灵魂在无神论世界的凄凉,那是一种特别方式对神的寻找,然后因发现“没有神”而泣不成声。妄称无神却绝望,妄断无神却伤逝,用寻找来证明神在,这是东方贡献给神学唯一的精神产品。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在这一片穷途末路的文化仪式中,在这片废墟之上,中国的秋天正等候真正的怜悯,如清晨的日光,从高天而来。大雁是在绝地起程的,在这时空的尽头再也找不到灵魂的粮食,迁徙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选择之所以是恩典,乃是因为在远方预备了另外一个春天。这种新的境遇可以翻转宋玉的灵魂,将之重新凉晒在日光之下,让那里浸透的泪水逐渐风干。“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此时此刻,心灵进入无蝉的新天地,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成为一种真正的盼望,因为从云天深处,有一种安息在寻找灵魂。由于这种呼召,塞上的人不寐就成为耶利哥城墙下的人不寐,恰恰是因为世界里“塞下秋来风景异”,因此“衡阳雁去无留意”。 喜乐是什么呢?“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原因在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任不寐2008年9月27日

附录:歌曲《雁南飞》在线收听

1、http://www.inkui.com/a3/0/9/09A0FCBB329E3702E9D2.html

2、http://tw.youtube.com/watch?v=kKmfwFEfMt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