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与回应:梦断以斯帖,筵席与十字架的故事

1

湖北小牧童:末底改与以斯帖以及犹太人的所有义,都像污秽的衣服。以赛亚书中审判以色列的亚述被神审判,那么,审判波斯的犹太人岂不类似亚述吗?这是神不愿意出现在以斯帖记中的原因吧,忧伤到隐藏和“沉默”。

如鹰上腾 :在“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所谓的人间正义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既深刻却又沉重无比的话题。以斯帖记的结局,是“尸横遍野的正义”,末底改与以斯帖以及犹太人的所有义,都像污秽的衣服,国家、民族、历史的大义名分后是累累白骨。在人间正义是神,力量是上帝,计谋是法宝。但是我们信仰的救主却降生在马槽,卑微屈辱成就在十字架上。上帝喜悦的人的形象就是这样。以赛亚书11章6-9节中所描述的:“6 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他们。7 牛必与熊同食。牛犊必与小熊同卧。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8 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儿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 9 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这是在基督里重建的乐园。

蒙恩罪人:说实话,这个片子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昨晚又看了一遍,基本上的感觉就是好看养眼,如同世界里的大片。每次通读圣经到以斯帖记也是匆匆而过,没有多少深思。只是潜意识中感觉以斯帖和末底改是神的选民犹太人,所以是正面人物,战胜了哈曼这个坏蛋让人心里爽快。的确,耶稣说旧约圣经是为祂作见证的,而以斯帖记很难找到预表基督的地方。牧者这个连环画的解说对我很刺激,是啊,既然圣经是启示真理,那么圣经中的每一卷书应该都是为了启示给我们一点什么。从属灵的角度让我们看到,筵席与吃人和相互钉十字架绝对是世界里面的首要大事,尤其是老字号的“远东十字架工程公司”的生意最为红火。可以说,十字架工程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人若不吃喝耶稣,就必定吃人;这张嘴巴绝对闲不住。

谢谢牧者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末底改岂是傻小子二杆子?末底改手里拿着两张好牌,所以敢和哈曼较劲。第一张好牌是王后以斯帖,第二张好牌是曾经救过王的性命。所以,除了王以外,你要是末底改你愿意在人的面前下跪吗?要是我捏着这两张好牌,我还想让你给我下跪呢,我的眼球会看到那个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座位非我莫属。“王的谕旨传出、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送入王宫、交付希该”(以斯帖记2:8),从这节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以斯帖被抢入王宫是很搞笑的,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好事挤破脑袋还怕赶不上呢。以斯帖是被送入王宫的,最有可能送她去的就是末底改了,所以末底改对于以斯帖有机会当王后功不可没,可以说是恩重如山,况且还有从小到大抚养之恩呢。影片中末底改说犹太人只跪上帝不跪人绝对是导演的胡导,没有一点圣经根据。所以,基督徒看这类影片一定要看圣经,必须以经文为准。

以斯帖的两场筵席如同鸿门宴,请君入瓮,锁定目标,笑里藏刀,绵里藏针,极尽女人之阴招;末底改与哈曼的掰手腕更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家都是食物链上的动物,人生的意义就是看谁笑到最后,看谁最后进入坟墓。人类文化真是具有共同的普世价值,无论是天南地北,吃人的主要招数基本相同,见证了我们真是一个共同的始祖——亚当夏娃的后代。所以,谢谢牧者的《菜鸟入教须知》的忠告,尤其是霾人,即便是基督徒之间也需要彼此保持适当的距离,都是人,性情都一样。我们手里最爱拿的玩具就是:左手拿钉子,右手拿锤子,谁离我近我就钉谁。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弟兄之间钉得头破血流。所以,我们看到末底改和以斯帖联手吃掉了身边的权臣哈曼,而不是人家东北人张二狗。但是你钉死身边的人有什么用呢?我们不是耶稣,吃喝基督有意义,吃喝基督徒一点意义也没有。所以我也不让你钉我、吃我,我离你远点;当然,我也不是什么善茬,你也离我远点。

被悦:……作者通过那些落在极处的笔墨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是什么呢,什么都不是,不过是魔鬼掌权的世界罢了。但这只是开始,最后的高潮在犹太人杀死自己的仇敌,用血来检验魔鬼统治世界的真实。只有这样,以斯帖记中那些对盛世、繁华、筵宴的运笔某种意义上具有的是与以赛亚书中列国审判的描述一样的功能,内中人物与其的关系可以窥见作者想要向我们传递的信息:哈曼以为尊荣爵位、常穿的朝服、戴冠的御马是为他预备的,结果却是他的仇敌;以斯帖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监所派定给她的,别无所求,结果是虽蒙宠幸但却需冒死为自己的族人犹太人求命……以斯帖记第一章,也正是在这种落笔之极处,使我看见其对创世记3:15的预备: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但亚哈随鲁王并没有因此获得真正的正当性,经文本身也支持这一点:2章1节说“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的忿怒止息,就想念瓦实提和她所行的并怎样降旨办她”,2章5节说“王以这事为美,就如此行”。所以他确实是上帝兴起的一个王,为要实现上帝的旨意:“不如为王寻找美貌的处女”,这个女人将通过亚哈随鲁王的权势,伤撒旦的头。(后来哈曼祈求以斯帖时,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但以斯帖所预表的女人的后裔,与路得记所预表的女人的后裔,是两回事。因为末底改是属于便雅悯族的,但神既然已经应许弥撒亚必从大卫的后裔而出,就必然不会改变,必然成就,所以以斯帖记里发生的一切是意味深长的:以斯帖记里启示给我们的一切,是这样的面目,而且只能是这样的面目,以斯帖记是人的尽头,女人的尽头,男人的尽头,她在落笔极致之处把虚空撕裂给我们看,用相杀之血来检验那“道”。

Springiscoming:我反复思想,以斯帖和末底改在波斯王宫中,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在巴比伦王宫中,表面上好像都表现出犹太人在信仰上的忠贞或宁死不屈、智慧和神的保守。但实际上好像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但以理的时代,犹太人还没有回归。但以斯帖的时代,犹太人已经回归了。这样一来,那末底改和以斯帖留在苏珊城,还要千方百计挤进皇宫,到底为什么呢?他们为什么不回归?上帝在以赛亚书中就明确预言、呼召被掳的以色列人要回归。这样看,以斯帖和末底改是违背神的旨意的,上帝不会像和但以理同在那样,与他们同在。这是不是以斯帖记没有“上帝显现”的主要原因呢?

平安:谢谢大家关于以斯帖记的热烈讨论。我在这里提供一些线索,盼望能深化我们的旧约学习。以赛亚书中关于波斯玛代的预言,也将以斯帖记牵扯进来,值得我们重新阅读以斯帖记。在整卷旧约中,以斯帖记争议最多,因此难得路德和加尔文罕见一致地对该书敬而远之。一般来说,关于以斯帖记基本上有两个对立的观点:God in providence,or God in the shadows?前者的主要支持者是加尔文的预定论或所谓的“圣徒永蒙保守”教义。以斯帖记最后发生的犹太人屠杀他们仇敌的“悲剧”,可以让加尔文主义者心安理得地视为双重预定论的伟大实践。这个教义也支持了18洞主怎样四处建筑哈曼的十字架。当然,像司布真和大卫鲍森这些半阿民念主义者也热衷这个观点。而台湾以及中国的一些牧者,总愿意从这里看见社会福音:“我们需要更多基督徒进入政府高层,好为教会谋福祉”。

以斯帖记“奇怪”的地方至少有三。第一、没有出现神的名字。第二、新约圣经对以斯帖记几乎闭口不言(像雅歌、俄巴底亚书和那鸿书一样)。第三、整卷书完全没有异梦和神迹。这几乎是一卷“无神论小说”,每个人物都是在极为理性的笔墨之下活动的,理性得让人再一次感慨圣经上的人何等真实。没有道德论断,没有妖魔化和神仙化,都是像我们一样的真实的人。不仅如此,以斯帖记最核心的章节6:1值得重视:“那夜王睡不着觉”。七十士译本在这节经文上动了一点手脚:上帝使王睡不着觉。נָדְדָה שְׁנַת,flee (from) sleep;这句话的意思是,王不想睡觉。这似乎在告诉我们,连一点点异梦和神迹的机会都被割断了,以斯帖记从始至终,就是一场“人本主义”的戏剧。人因自己的罪相咬相吞和钉十字架;人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胜过仇敌。这似乎是一个没有基督也可以的平面世界,一个理想的犹太教世界。

(一)结构与人物

我是在两个意义上使用“梦断以斯帖”这个概念的。第一、以斯帖记“谢绝”了神迹;第二、以斯帖记“谢绝”了神学。读以斯帖,如同望断南飞雁。我们还是先从以斯帖的基本结构入手,来了解这卷书的主要信息。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为以斯帖记贡献了众说纷纭的结构分析,而我提交的这份作业显然是全新的。以斯帖记是吃人的筵席和钉人十字架的三重故事,可以指向最后的晚餐和基督的十字架。第一、1:1-2:13,从筵席到十字架(皇宫三场国宴;辟探和提列被挂在木头上);第二、3:1-7:10,从筵席到十字架(王同哈曼坐下饮酒,以斯帖两次筵席;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第三、8:17-10:3,从筵席到十字架(各省各城犹大人设摆筵宴,十四日为设筵欢乐的日子,十五日为设筵欢乐的日子;哈曼十个儿子的尸首挂在木架上)。以斯帖记涉及众多真实姓名的人物,我在这里提出三个男人和三个女人:末底改,哈曼,亚哈随鲁;以斯帖,瓦实提、细利斯。在这三个女人中间,瓦实提和细利斯常常被忽视,实际上瓦实提出现了10次,正如“筵席”出现了十次一样重要;而细利斯出现三次(以斯帖记5:10,5:14,6:13)。细利斯是第一个提出钉末底改十字架的人,她比彼拉多的妻子更邪恶——她总是有理。

整个故事或整场悲剧似乎是从一个女人不顺服开始的,因这个缘故,瓦实提被指向夏娃第二;尽管有很多女权主义者将瓦实提视为“第二性”的代言人。不过我个人不愿意将瓦实提的不顺服和以斯帖的顺服作更多的对比,因为瓦实提被废,主要责任不在她本人,而是在老亚当——皇宫盛筵上的男人们除了暴君和弄臣,没有一位是良善之辈。以斯帖记第一部分的生命悲剧是:一个女人被废受辱;两个男人被钉被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将取代那个可怜女人的是犹太美女以斯帖;而像暴君告密的是犹太英雄末底改。犹太人从起初就是罪人,和外邦人完全一样。我一点也不认为以斯帖入宫和被宠是被动的。以斯帖记2:17,“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以斯帖如不邀宠,在王眼前蒙宠爱是不可能的。以斯帖记4:14中末底改也视以斯帖入宫为一种荣耀。隐瞒犹太身份,更可能是为了获得皇后的位份。很多牧者花费时间强解2:8中“以斯帖也送入王宫”中的动词为被动语态,妄图把昏君选美说成是强抢民女,但这个解释根本没有文字学的根据。

以斯帖的希伯来名字叫哈大沙(הֲדַסָה,myrtle;番石榴树,以赛亚书51:19,55:13)。改波斯名字以斯帖,אֶסְתֵּר,star。这可能是一个外邦人女神的名字,可能就是亚斯他录(עַשְׁתָּרֹת)。马太福音2:2也可以记在这里:“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美化以斯帖和末底改是犹太教的传统,因为他们以为有了这样的民族英雄,耶稣基督实在多此一举。奇怪的是,基督教很多学者也同样极尽美化两人之能事。但是,以斯帖根本说不上是舍生取义的女英雄;而末底改的宗教勇气第二天就屁滚尿流了:“末底改知道所做的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在城中行走,痛哭哀号”(以斯帖记4:1)。他对以斯帖传递的那句名言,在我看来实在是一个男人以及整个犹太民族的羞辱:“13 末底改托人回覆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  14 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以斯帖记4:13-14)。一方面,一个大男人,一个伟大的民族,却使用文成公主和亲;在危急关头,将拯救的重担全部放在一个女人身上,甚至寄托于床底之欢。另一方面,末底改那句话杀气腾腾,几乎就是一种威胁——你不干,我弄死你全家,并让你不得好死。与其说上帝使用了以斯帖和末底改的伟大,不如说使用了他们的软弱。

不过末底改和哈曼之间的仇恨,确实是一种民族仇恨。以斯帖记2:5每一个字都很重要:“书珊城有一个犹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示每的孙子,睚珥的儿子”。第一、末底改是犹太人。第二、这个犹太人竟然滞留在书珊城,而没有回归耶路撒冷——这个时代的的确确是回归的时代。第三、末底改根本不是一个犹太名字,而是外邦人的名字,波斯文字的意思大约是“小人物”。第四、他和扫罗王有共同的祖宗(撒母耳记上9:1-3),是“小人士每”的后代。扫罗在亚玛力人和亚甲族的问题上失败了;士每在大卫身上丑态百出,先是控告陷入困境中的大卫,然后是谄媚大卫,最后被所罗门所杀(撒母耳记下16:5-13,19:16-23;列王记上2:8-46)。当然,我们可以看见末底改在以斯帖记中为祖宗一雪前耻。而以斯帖记3:1告诉我们哈曼是亚玛力人亚甲族的后代: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关于亚玛力人和亚甲族,请参考出埃及记17:8-16;末底改和哈曼之间的冲突,是“世世代代和亚玛力人争战”的见证(另外参考民数记13:29,14:25,14:43-45;申命记25:17;士师记3:13,5:14,6:3,6:33,7:12,10:12,12:15;撒母耳记上14:48,15:2-20;27:8,28:18,30:1,30:13,30:18-19;撒母耳记下1:1,1:8,8:12)。

便雅悯人在回归的历史中表现不凡,和他们在士师记结束中的流氓行动大相径庭(士师记21:6;以斯拉记1:5,4:1,10:9;尼希米记11:4);保罗也是便雅悯人(罗马书11:1;腓立比书3:5)。但这并不意味着末底改不是罪人,或者不要基督的十字架,犹太人也可以自我拯救。当保罗说“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的时候,这个认知应该同时适合于末底改和以斯帖。但是“极为可畏”的是,中国教会在讲论旧约人物的时候,包括以斯帖和末底改,这些人物只是信心英雄,却不再是罪魁了。其实把末底改和摩西对比就一目了然。末底改在宰相的位置上做大,这是以斯帖记的结局;但摩西魂断摩押平原,这是申命记的结局。希伯来书11:24-27这样说:“24 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25 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26 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27 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正因为如此,希伯来书11章的信心英雄中没有末底改,也没有以斯帖,甚至喇合、以及妓女的儿子耶弗他都在上面。但是伟大如摩西者,仍然因自己的罪不能进迦南。摩西都需要基督,何况末底改和以斯帖呢?

(二)历史与预表

犹太人和犹太教极为推崇以斯帖记,一个根本原因是,他们据此认为不需要基督和基督的十字架也行。因此,基督教应该从这个立场上做出符合真理的平衡解释。但是遗憾的是,特别是一些中国教会,一天没有偶像就混不下去,于是末底改和以斯帖也成了偶像。我们必须强调,没有耶稣的救赎,人的自我救赎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一种罪:以斯帖的筵席取代了瓦实提的筵席,以斯帖的十字架取代了细利斯的十字架;末底改的刀取代了哈曼的刀……仅此而已。以斯帖记的终局中,末底改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以斯帖嫁鸡随狗,夫贵妻荣。犹太人有理由感激以斯帖和末底改。按亚伯拉罕之约:别惹犹太人,咒诅的被咒诅,祝福的被祝福。但是,没有十字架和基督,犹太人根本没有办法从罪中被拯救出来。他们可以从政治压迫中暂时被解放出来,但只是从一种罪恶陷入另外一种罪恶。普珥节本身具有反讽意义:他们不靠上帝,靠抽签决定自己的命运。耶稣,还是普珥,这是一个问题。

认识末底改和以斯帖以及滞留在苏珊城的犹太人的罪,需要返回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这有三个基本事实。第一、上帝藉着众先知一再预言和呼告,以色列人要从被掳于巴比伦的流散命运中回归耶路撒冷(创世记28:15;申命记30:8;路得记1:6;列王记上8:34;历代志下6:25;以斯拉记6:14,19,21;诗篇126:4;以赛亚书10:21-22,35:10,44:28,45:1,45:13,49:17,51:11;耶利米书15:19,24:6,29:14,30:3,30:18,31:16,31:23,32:44,33:7,33:11,33:26,42:12,44:28,50:8,51:6;以西结书16:53,34:13,36:24,37:21,39:25,39:28;但以理书5:28,10:13,10:20,11:2;阿摩司书9:14;西番雅书2:7,3:20;撒迦利亚10:6,10:9;玛拉基书3:18)。第二、末底改和以斯帖的时代,或以斯帖记所记载的事件,恰恰发生在犹太人回归的历史过程中。第三、末底改和以斯帖等犹太人,千方百计要留在苏珊城,拒绝回归;而这种悖逆的结果,就是使用波斯人的正义来捍卫他们的权益,结果更深地沦陷在波斯。因此一些牧者的解释和我们的神学方向针锋相对:他们鼓励基督徒和教会好好经营波斯,而我们呼告教会尽快吃无酵饼,从波斯出来。逾越节和普珥节在时间上只差一个月,但在真理上,背道而驰,天壤之别。我们这样说同样是有圣经根据的。创世记10:2告诉我们(波斯)玛代的起源和流散;而使徒行传2:9告诉我们玛代人的归回。

亚哈随鲁之前,至少有两位波斯皇帝都支持犹太人返乡:古列(Κύρος;居鲁士、塞鲁士,前538-530)、冈比西斯二世(Καμβύσης,前529-522)、大流士(Δαρείος,大利乌一世,前522-486)。犹太人第一次回归:以斯拉记1-6;前538-515年,波斯灭巴比伦。犹太人开始回归。第二次回归:以斯拉记1-6;457(8)年;(13 Year Gap)。第三次回归:尼希米记,444(5)-425年。以斯帖记发生在第一次回归和第二次回归之间,前483-473。在这期间,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即波希战争,前499-449年。建议有兴趣的读者翻阅一下希罗多德的名著,《历史》或《希波战争史》。目前该书至少有四个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出版、重庆出版社2007年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出版、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另外,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也可以一并参阅,尽管孟德斯鸠在用波斯皇宫中的太监映射身边的人,但他对“阉奴总管”的描述显然适用于以斯帖记中的众位太监和弄臣。遗憾的是,这些人多是以斯帖和末底改的“朋友”。这是申命记23:1明确的规定:“凡外肾受伤的,或被阉割的,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以斯帖和末底改的问题根本是,他们入了“阉人的会”。

但以理的朋友主要在巴比伦统治下,犹太人尚未回归。以斯帖和路得不同。路得是外邦人,从外邦回归伯利恒;以斯帖则滞留外邦。末底改和摩西不同。他们本来是应该回归的,但仍然继续留在波斯或外邦。身在外邦,就会和外邦人一样,用吃人的筵席和钉十字架的方式解决危机。的确,在他们中间住久了,你就会越来越像他们。以斯帖记的结局几乎是反讽的:纪念普珥节,而不是回归。犹太人仍然留在世界里,一直到今天。新约不提普珥节。和逾越节等利未记中的节日不同,这个节日不是神所设立的。在某种意义上,普珥节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真正分野:他们不需要基督的拯救,抽签就可以。巴以冲突,就是不需要基督拯救的延续。蒙恩得救之后,末底改和以斯帖带领犹太人不是归回和感恩,而是过节。这很像十个大麻风病人的医治,回来感谢神的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普珥节纪念活动有“哈曼并他钉十字架”。犹太人钉死基督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根本不需要耶稣的救赎,有以斯帖和末底改就行了。有“维权律师”就行了。护理、照管或天命,取代基督。

以斯帖记8-10章,当犹太人大获全胜的时候,也是他们进入悲剧的时候。真正的悲剧还不是哈曼的种族灭绝的恶谋,而是选民得救之后却忘记上帝。主耶稣设立圣筵或最后的晚餐时说:“你们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普珥节到底在纪念什么呢?犹太人的世俗化从此正式开始。抽签节取代复活节。随机进化,取代了基督救恩。当然,可以说旧约所有节日都指向基督,但犹太人不再这样理解了,世人跟定了犹太人的方向。普珥节是救恩历史上一次致命的逆转,犹太教从此正式诞生。以斯帖记8:15-17,“15 末底改穿着蓝色白色的朝服,头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细麻布的外袍,从王面前出来。书珊城的人民都欢呼快乐。16 犹大人有光荣,欢喜快乐而得尊贵。17 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犹大人都欢喜快乐,设摆筵宴,以那日为吉日。那国的人民,有许多因惧怕犹大人,就入了犹大籍”。这一幕让我想起约翰福音5:43-44,“43 我奉我父的名来,你们并不接待我。若有别人奉自己的名来,你们倒要接待他。44 你们互相受荣耀,却不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怎能信我呢?”

在希伯来圣经中,以斯帖记属于“圣卷”。但按主耶稣自己的解释,圣卷也是指向祂的。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怎样认识以斯帖记中的基督。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第一、以斯帖记中自隐或掩面的上帝(申命记31:16-19;以赛亚书45:15)。耶稣面对外邦罪人和罪人的控告和杀害,一言不答。第二、筵席和木架,指向最后的晚餐和十字架。你们吃人,我主被吃;你们钉人,我主被钉。第三、犹大人或犹太人(יְהוּדִי)在以斯帖记中出现了52次(中文和合本是60次):犹大人的被害与被救,预表基督死而复活。如三天三夜的信息,以及以斯帖记3:8-9、7:4,这里最早提出了“神大还是法大”,或“神大还是人大”的问题;但这两节经文更告诉我们何为犹大人或耶稣的被卖与被害(参考马太福音27:4;使徒行传7:52)。第四、以斯帖记中的犹太人不要上帝,不要基督;从犹太教到现代基督教(社会福音与灵恩派)愈演愈烈。教会仍在波斯,以斯帖记10:1-3是当代基督教会和犹太教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离开基督中心论,以斯帖记可能激发犹太民族主义,对所谓反犹主义的过度反应;也可能鼓励一些无知的妇人去崇拜犹太人,而不是犹太人的上帝。“他的智慧人,和他的妻细利斯对他说,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以斯帖记6:13b)。今天细利斯大有人在。另外,新约圣经至少以下信息可以和以斯帖记中的相关叙事有链接:马太福音20:25-28、罗马书13:13、彼得前书4:3等。

我这样翻转以斯帖记的阐释模式,只是为了从犹太主义返回基督中心。我不否认这卷书对每一个基督徒的信心仍有正面的造就作用。首先就是信心,苦难中的信心。其次,以斯帖记9:7-9中哈曼的十个儿子可能有属灵的含义:“7 又杀巴珊大他(given by prayer,或“启蒙”之意),达分(dripping,或“流泪”),亚斯帕他(the enticed gathered,或“马兵”),8 破拉他(fruitfulness,或“装饰”),亚大利雅(I shall be drawn up of Jah,“我挣脱耶和华”),亚利大他(the lion of the decree,“法治之狮”),9 帕玛斯他(superior,强大的拳击手),亚利赛(lion of my banners,“像狮子一样”),亚利代(the lion is enough,“狮子足矣”),瓦耶撒他(strong as the wind,强壮如风,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这让我们记住彼得前书5:8的教导:“务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最后就是得胜,包括对权力和金钱的得胜。三次重复这个信息是有意而为:“犹大人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以斯帖记9:10;9:15,9:16)。犹太人或基督徒应当和亚甲族不同,和波斯人不同;末底改时代的便雅悯人也和扫罗时代的犹大人不同(撒母耳记上15:3,15:15)。

但是,以斯帖记中的犹太人大获全胜,更应该在属灵和复活以及末世论意义上的理解,否则,圣经的整全真理就会被破坏。很多时候,我们在这个世界不会经历末底改和以斯帖这种“高升”的福气;但神在我们身上仍然有更美的旨意。有时候,这是神的旨意:创世记50:20,“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有时候,这也是神的旨意:希伯来书11:35-40,“35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释放原文作赎)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36 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37 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38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39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 40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主耶稣啊,我们仰望信靠你!

2

博凡-2015-10-14 09:31:50 说: 牧师您好!您曾在csmp课程和其它文字中多次提到俄罗斯文学家妥斯托也夫斯基和他的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不妨抽空展开来给我们做下神学上的解读?

平安。俄国文学深刻影响着中国的近现代思想,但俄国文学中的宗教之维,汉语心灵缺乏敏感和接受的能力。也许正因为如此,像托尔斯泰、果戈里、普希金这些二流作家反而为中国人所熟悉,妥斯托也夫斯基则罕有亲近者。东方的古实人尚缺乏领受属灵事务和宗教文字的能力。我们能理解的伟大只有一种:“谁更利害”。不过讨论妥斯托也夫斯基的作品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大家都读过他的作品,不然对话就很难进行。我说《卡拉玛佐夫兄弟》触及的是罪的问题,特别是两代人,或当代和历史之间罪恶的处理难题,恐怕很多人不知所云。但这是《卡拉玛佐夫兄弟》一个特别深刻的话题:罪人没有能力在无罪的条件下,面对和解决先人和历史的罪恶。于是我们只能在罪中解决罪的问题,除非我们“厚颜无耻”地仰望十字架上的基督。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都在这种咒诅之中,恐怕只有到这一天,才会灵魂苏醒: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间。

中国文学界只能出文字士每和诗性怨妇,不可能出现妥斯托也夫斯基。红楼梦完全没有罪的意识,因此说穿了,中国最深刻的文学只是无病葬花吟。曹雪芹满足自己的不安,但教会建造在这不安之中。根本原因是,我们会将一切冲突都转移、扁平为我和邻居或某人的关系,我和人的关系;但只有真正神的儿女,才可能将一切冲突,全部简化为我和上帝的关系。让所有不怀好意的人都滚开,妥斯托也夫斯基只在上帝的果园中撒娇。正好今天收到一篇短文:《梅尼日科夫斯基论妥斯托也夫斯基》,摘要推荐给大家。这两个“斯基”都是非常生动的,值得我们日后煮酒一杯。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宗教区别……阿辽沙、白痴、当然,还有佐西马长老,马卡尔•伊万诺维奇,总的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督徒,对待财产、对待“被诅咒的社会问题”,态度轻松而简单;而托尔斯泰的基督徒对同样的问题则感受到无限的沉重和复杂:前者是天生的挥霍者,后者是天生的会攒钱;前者不会守财,后者不会花钱;前者的衣袋里是不可救药的流水,冲走一切,后者的衣袋是牢不可破的堤坝,截住每一分钱;前者不需要寻找贫困,不管他们有多少财富,他们反正是要保持贫穷的,快乐的穷人,即使人不供养他们,上帝也会供养;后者无论怎样放弃财富,无论怎样乔装成农民、工人、流浪汉,却依然还是满脑肥肠、面貌忧郁、惧怕别人、又为自己感到耻辱的财主。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秘密则是吸引、蛊惑人走上爱的道路,用一切诱惑——不仅是生命和欢乐的诱惑,而且还有死亡与恐怖的诱惑。“拒绝和同意对于我,不会比对其他人困难,因为我什么也不追求。我只希望不受苦”。中毒的兔子阿米尔临终时候说。同样中毒的聂赫留朵夫在《复活》结尾的地方评论说:“种葡萄的人想象,因为为了主人干活被派到果园工作,那果园就是他们的财产,果园里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准备的,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这个果园里享受生活。——而这显然是愚蠢的。”——这就是奴隶的感受,他不相信自己主人的善意,是工人的感受,他不信任主人的慷慨;这就是亚当的忧郁,他有罪,被赶出天堂,赶出“果园”,注定要脸上淌着汗水才能吃面包,因为他从尘世而来,暂时还不能返回。

世界不是天堂,不是上帝的果园,而是受到咒诅和驱赶的地方,是劳苦和奴役的地方。这当然是旧约;这是在基督教以前的种葡萄者对果园的态度。而基督教的态度是:佐西马长老在回忆录里的即将死去的圣徒说:“亲爱的人们,咱们直接进入果园,在那里休闲喜乐,相亲相爱,互相赞扬,亲嘴,祝福我们的生活……上帝的小鸟,欢乐的小鸟!……”这已经是自由人,而不是奴隶的感受,是返回天堂的亚当的感受,是相信父亲慷慨恩典的儿子的欢乐:世界是上帝的果园,就是说,也是我的果园,因为我是上帝的儿子,他的一切都是我的,而老爷的或者主人的果园,则是他人的。但是,我父亲的果园是我的“财产”,因为我们互相关爱,不分彼此。】

3

起司猫吧2015-10-13 20:37:58 说: 亲爱的牧师,请原谅我的愚蠢!一位教会里的阿姨非常心疼我,关心我的病情,她来家里做客和妈妈说别处一间教会有一个得某种病的因为全教会肢体不断的持续为他祷告神,结果被释放了,所以我至今3年还未释放可能是我们教会为我的病付出的祷告不够。您认为这样的观点对吗?我一直认为上帝是否医治或什么时间医治那是上帝的主权,并不是我付出多少努力来为我的病祈求的结果,况且先求神的国神的义,我所需用的神会加给我。可我听完这个事例又犯懵了……

平安。我第一个建议仍然是,鼓励每一位患病的弟兄姐妹去看医生。然后,我不建议放弃祷告。我理解圣经中的“病“主要指向“罪”,以赛亚书还会讲到这个问题。如果我因医治就信神,我信基督不如信医学。医院治愈的病例,比教会多一万倍。异教医治的病例,未必比基督教少。但是,只有圣经启示的这位上帝,可以“把祂的百姓从罪中拯救出来”。

4

该隐的妻子是谁?如果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那这算不算近亲结婚?其实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不太明白的问题,该隐、亚伯和赛特娶的不就是他们的妹妹吗?

平安。当这个问题被N+1遍提出来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感动上帝的唠叨和重复所显示的温柔。圣经禁止近亲结婚是从摩西律法才开始的,因为人的“基因”越来越败坏。因此该隐时代就有兄妹结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最“近亲”的结婚还不是该隐和他妹妹,而是亚当和夏娃——亚当和他自己的一条“肋骨”上了床,繁衍出整个人类。经文参考创世记5:4,“亚当生塞特之后,又在世八百年,并且生儿养女”。亚当和夏娃900多年,生下“无数”儿女,这是事实。这也提醒我们,圣经的历史记载是有选择性的,不是什么人、什么事都会出现在圣经中。这个选择性的记载,只是为了更好地为神的儿子作见证。

5

寻求的人123:任牧师平安,希伯来书13:7什么意思?

平安。希伯来书13:6-8,“6 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7 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8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KJV对“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是这样翻译的:considering the end of their conversation。ἀναστροφή这个字并非仅仅指中文中的“为人”、“行事为人”、“作人怎么样”之类;也应该包括对信仰的坚守。不过重点可能在“结局”这个字上。ἔκβασις 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两次,另外一次在哥林多前书10:13,“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这节经文对我们理解希伯来书13:7很有帮助。我们知道希伯来书13:6-8讨论的话题是“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而上帝一定会给神的仆人在绝境中开出一条路来。这条路可能包括彼得倒钉十字架。那个“结局”也许在世人看来是不可接受的,但对彼得来说,“倒钉十字架”比逃之夭夭是更好的结局。因为他有更美好的盼望。

6

user65282321 2015-10-15 17:12:00 说: 平安,我们是传福音网,我们能否转引你的博文?我们也希望能多了解一些路德宗教会的一些神学和教会的传统,希望能与你联系上。 希望能得到你的支持!

平安。谢谢你光临不寐之夜,转文注明出处即可。

7

我在屋顶2015-10-16 23:08:48 说: 牧师平安,又来叨扰您了。1,您说,"除了主日证道和主日聚会,我也一再劝勉所有的小组或团契,不要分享什么“个人见证”。"我记得您也说过主日证道的时候不能讲个人见证,是我记错了么,还是我理解错了?反正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平台,都不能讲个人见证,是这个意思么?2如何理解,路加福音14:33 这样,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这也是一条建议性的建议么?还是从属灵的角度来讲,看耶稣高于一切? 3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何看待个人努力和神的恩典的关系?比如说,我一个弟兄今天去找工作,他在面试中努力表现得到这份工作,就要说这是神的恩典了,既然是神的恩典,为什么他还要努力表现。可以这样理解么?神的恩典就是让你在这个世界上努力的生活,而不是坐着祷告就有工作找上门,就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是以色列人在旷野中没有种地就有吗哪掉下,又有很多全职弟兄姐妹做见证,他们没有工作,神也通过别人来供应他们。 学生愚拙,谢谢牧师来解答。

平安。1、“劝勉”的意思就是尽可能吧。也许对一些小组和弟兄姐妹来说,不说的人的事儿不舒服,那就慢慢来。也许这不涉及什么绝对真理,但这是经验之谈——说谁谁会上十字架,早晚的事。2、这个问题上次应该讨论过,请参考。3、个人努力也是神恩典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神在,“努力就会成功”的逻辑根据是什么呢?而为什么有的人、有的努力就是不成功呢?如果将一些成功归因于自己的优秀,我们就失去了平安,也失去了真理。圣经只说,神的仆人,就是努力传道的人可以靠着奉献养生,也说基督徒应该急危救困。圣经从来没有鼓励基督徒寄生在别人的慷慨上,那如同偷窃(出埃及记20:15)。正相反,这是神的话语:“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帖撒罗尼迦后书3:10b)。

8

问:提摩太前书 3:16,“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或作在灵性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括号中的“灵性称义”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平安。KJV翻译为 justified in the Spirit。和合本之所以提供一个选择解释,可能是拿不准πνεῦμα这个字是翻译成“圣灵”,还是“灵”。因为在这个句子里,πνεῦμα前面没有“圣”这个字。马太福音1:18,ἐκ Πνεύματος ἁγίου,of the Holy Ghost。而在约翰福音15:26中,πνεῦμα的前面是有定冠词的,但这里却没有。因此有一种可能,这里的πνεῦμα不是指圣灵,而是指“灵性”。不仅如此,“肉”和“灵”在这里是对比使用的,这是新约圣经经常用的修辞方法,保罗和约翰都常用这种说法。如约翰福音3:6,“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加拉太书5:17,“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作所愿意作的”。在灵里被称义,当然和圣灵的工作有关。但这里表述的真理,可能和哥林多前书12:3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告诉你们,被神的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这个真理与因信称义的真理是一贯的——只有属灵的人,才能真的、始终一贯地接受基督的义,“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罗马书 3:22);“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罗马书10:4);“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义人因信得生”(哈巴谷书2:4)。因信称义,相信因信称义,才是有灵的活人。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阿门。

任不寐,2015年10月20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