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说的那样去生活

      象说的那样去生活无评论

思想和生活的分离,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的基本存在真相。这一真相使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自由知识分子从世界思想领域凸现出来,成为一个独特的精神现象。思想对现实的批判使知识分子成为自身,但生活方式向现实的全面回归使知识分子又成为现实本身。这种文字符号和生活行动之间的悖谬,也使文字符号仅仅堕落为谋食的手段,成为一个掌握特殊技能的阶层从事的商业表演项目。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和生存资源稀缺密切相关,一方面和生存恐惧或政治恐惧相联系。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政治自由的倡导者,但远远不是政治自由的实践者。从“社会分工”这个角度来说,这种疏离并不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但问题在于,倡导自由的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特别是在日常生活恰恰是反对自由的。这种精神紧张是通过对自由的实践者的“不成熟”或“有野心”这种指责来缓解的。与此相关的是一种“学术与生活的二元论”,这种来自象牙之塔的“纯粹理性”认为,只有形而上学本身才是有价值的。这事实上是一种巧妙的逃遁或自大:我可以不象说的那样生活,我是高于生活的。

宽容,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自己的文字舞台展示给老百姓最深奥最动人的进口的精神产品。但是,知识分子之间却存在这严重的不宽容。任何物质生活上的些须不愉快马上就会被上升到“你死我活”的理论高度,并在文学抒情的支持下不断放大,在善恶二元论的鼓舞下进一步把自己想象为“我正义因此我要专政”这一原始精神的实践者甚至领袖。与此同时,宽容完全被埋葬了(也许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仰过宽容),文字暴力沿着鲁迅的道路向后退,最后变成恶狠狠的“学术咒骂”和关于“动机”的中伤。这种不宽容精神的发作,背后是长期的物质生活紧张与情感生活不如意。一个深刻的自由主义者可能会通过激烈地攻击不宽容、深刻地反省知识分子的耻辱来超越这种围困,在心理上暗示自己这种超越,这是真诚的。但是,这种超越如果缺乏信仰的支持,就可能中途跌落到现实的岩石上。结果,对宽容的强调就完全变成对他人不宽容的指责,对耻辱的批判则变成“但我不耻辱”的彰现。在极端的时候,有知识分子甚至深刻地想象着自己打算宽恕罪大恶极的暴君,但对自己身边的朋友却打算推给人民斩首示众。

爱,这是另外一个纯粹的文字项目。一个知识分子打算爱遥远森林中的大熊猫,打算把自己新编的书送给穷困山区可怜的孩子们,并面对可怜的弃婴伤心落泪(这当然令人尊敬),但是对自己身边的朋友的痛苦,对熟悉的人的艰辛,甚至对亲人的磨难,却视而不见甚至肆意伤害。或者说,中国知识分子“只爱陌生人”,爱一种文字符号,爱“爱”本身——爱他自己。事实上,在我们这里爱的资源是非常贫困的。这里的爱是“敌人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通过对爱的强调,来显示精神上的高人一等,来表达对熟悉的人的蔑视甚至仇恨。不爱熟悉的人,只爱陌生人,这种爱是虚伪的。

知识分子的这些不诚实,根源于这样一种灾民理性:责任感和是非观是以利害算计为参照系的。利害高于责任感,利害高于是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况。于是阴谋和麻木不仁被理论化为生存智慧,而私人朋友特别是具有某种生存优势的私人朋友的善恶标准成为自己的善恶标准(在形式上),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既然利害高于是非,反省意识和忏悔意识是完全缺乏的,因为那会避利趋害。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做错了一件事以后,他的内疚反而转化为对这个错误加倍的辩护这种努力上,用更多的错误来掩盖第一个错误。甚至通过这种指责来掩盖他的掩盖。在他看来,所有的这种“错误”都是别人的,就象所有的耻辱都是别人一样。

知识分子不能向自己说的那样去生活,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批判理性和自己所批判所反对的现实对象完全一样。这是中国真正的精神缺陷和历史悲剧。事实上,这种生活方式和代表原始政治文化的机会主义政客基本是一致的。没有人不熟悉自由主义的文字经典,但中国仍然在远离自由的道路中。这究竟为什么?

因为中国还几乎没有自由主义者。专制主义的精神习性内在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中。

中国知识分子不能想说的那样去生活。这是一种普遍性的不诚实,并为这种不诚实建立了自己的辩护机制和辩护理论。因此,这种不诚实几乎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精神癌症。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勇气正是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由于行文的方便,“知识分子”我用了一个全称判断,但显然并不是说“全部知识分子”。第二、这里的“不诚实”的知识分子当然包括我自己。最近,我曾经面对一场来自朋友的“伤害”,刚开始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事件的时候,我也曾经内心升起过怨恨和愤怒,甚至在电话中还令人汗颜地责骂过一位“把事情搞糟了”的朋友。我被自己内心的狭隘和黑暗所震撼!另外,我自己所倡导的一些宗教原则、黄金法则特别是爱的法则,我自己也总是不能贯穿始终。这是我诸多有限性的一种。我知道,我仍然无法做到被打左脸,再把右脸送过去,我作为一个自称信主的人,是一个卑微而有罪的人。

因此,我提出“象说的那样去生活”这样一个常识命题,我愿意在这里邀请朋友们和我一起反省,一起共勉。我也会祈祷,希望从上面赐给我力量,使我对朋友的爱不要超过对上帝的爱,对朋友的恨不要超过对我自己内心黑暗的恨。

2001年7月26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