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第三期选读(图: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感谢神,《神学》第三期与读者见面了(http://montrealccc.info)。我为同工的辛苦奉献感谢神,也为稿件质量的不断刷新感谢神。这里编发的是第三期《神学》各篇文章的简要,我们也在这里继续鼓励世界各地主内投稿支援。蒙特利尔已经到了盛夏,到了瓜果飘香的季节。神在大自然里的杰作总比人在闹市里和教会里的作品令我流连忘返。独自一人安静在水边,看日光下面潮起潮落,看新约与旧约之间云卷云舒。我爱那白色的鸟群,如信靠神的灵日夜不息的工作。祂总是比我做的好,这让我谦卑,也让我放下。看生命怎样被造,看天地怎样更新。日光款款,月影迟迟。新的一周开始了。我有很多理由细数过去一周的诸般恩典,但求神更能让我们定睛看基督——这是教会成长的根基,是带领我们免于与世界淫乱、彼此败坏和自甘下流唯一的高台,这是我们“有生命”、“结果子”、“活出基督来”唯一的正道。麦田微黄,鸟雀翩跹。这是抽穗和医治的季节,悔改很简单,悔改很难。凡摸着耶稣衣角的,就都痊愈了。我为含怒到日落并在街上流亡的感情乞丐们祈祷,不是任何“佳人”,而是耶稣,在水一方。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仍然坐着为王。祂作王到永远,在过去一周里,耶和华坐着为王;在新的一周,耶和华继续安坐,就如祂的话语安定在天。(任不寐,2011年8月8日)

《神学》第三期目录

讲道台

管理喉舌的重要/王明道

認識撒但的詭計/滕近輝

英语神学

Five loaves and two fishes/John Calvin

The Forgiveness of Sins/Martin Luthe

汉语神学

从苏轼到阿Q:看中国文化对“出路”的追寻/严行

防止有中国特色的“神”(二,佛祖)/老魁

见证如云

在罪中挣扎,在爱中启程/以斯帖

耶稣是爱/安妮

爱的困惑与盼望/蔡琳

众教会

我活得像一个王子吗(三则)/木小蕾

爱人如己——妥善解决人际冲突/黄仿

我该如何顺服/王莱蕾

王明道

我们的嘴是何等败坏!只要我不喜欢某人,或是他得罪了我,或是因为什么事我与他发生了一些意见,遗留了一点嫌隙,便逢人就声述他的劣迹,连真带假,只要是坏事情就往他的身上堆。等到他因着我所说的话遭了众人的唾骂轻看,在事业和前途上受了无穷的损失,因此伤心饮泣,卧病在床,我便在这里抚掌称快。请问这种残忍的言行与用刀杀人有什么分别?好说毁谤话语的人,还不快些认罪悔改么?

滕近輝

撒但可以用法術來行奇蹟。這是假神蹟,但是很容易使人上當,有很多人一看見奇蹟異事就信了,卻不能分辨這個奇蹟是不是真的神蹟。想到昔日法老王也有術士、行法術的,這些術士、行法術的也能行奇蹟。神差遣摩西見法老,說「耶和華差我來,要帶神的百姓離開埃及」,證據就是神蹟。跟著呢?在摩西奉耶和華的名行神蹟這個過程中,他行了神蹟之後,那些術士、行法術的跟著照樣行。頭三個神蹟都是如此。但是到了第四個:從塵土中產生生命;聖經記載,那些術士不能做了。這裏給我們看見很重要的一個真理:「生物」有生命,但是「塵土」沒有生命,所以這一個是「生」而不是「變」,這是「生命的神蹟」;只有神的靈藉著祂的道能夠行生命的神蹟,使人生命改變,得到神自己的生命,能夠與神交通,這是最大的神蹟。

這個另一個耶穌、另一個福音是指著什麼說的呢?那就是「沒有十字架的福音」。這是撒但一個非常厲害的、致命傷的手段,要把我們的信仰中的十字架拿去,要換成一個沒有十字架的福音。什麼時候我們離開了十字架的福音的信息,我們就失去了真的福音,就變成了社會福音,我們就捨本逐末,中了撒但的詭計,這是每一個基督徒要非常小心的一件事情。有的人是單單講聖經的道德倫理,卻絕口不談十字架的真理信息,這是中了撒但的詭計。而這些人是撒但的使者,要將真正的福音改換,變成另一個福音,另一個耶穌,一個沒有上十字架的耶穌。想到當主耶穌面對十字架的時候,彼得勸祂不要上十字架,主耶穌對他說:「撒但,退我後面去罷!」這是主清楚的告訴彼得和我們這些讀聖經的人:一個沒有十字架的信仰,不是出於神;這樣的一條道路,是撒但要引誘人走的道路。所以我們要認清我們的福音,我們的主耶穌是經歷十字架的耶穌,是贖罪的基督,在這裏面有唯一的救恩之道。

John Calvin

We have no right, indeed, to expect that Christ will always follow this method of supplying the hungry and thirsty with food; but it is certain that he will never permit his own people to want the necessaries of life, but will stretch out his hand from heaven, whenever he shall see it to be necessary to relieve their necessities. Those who wish to have Christ for their provider, must first learn not to long for refined luxuries, but to be satisfied with barley-bread.

Martin Luther

The theme of this Gospel is the great and important article of faith, called “the forgiveness of sins”, which, when rightly understood, makes an honest Christian, and gives eternal lif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in the Christian Church to teach this article diligently and unceasingly, so that we may learn to understand it clearly and distinctly. For this is the one great and difficult art of a Christian, where he will have enough to learn as long as he lives, so that he need not look for anything new, higher or better. …… Behold, here you have all that belongs to this article of the righteousness of Christ. It consists in the forgiveness of sins, offered to us through Christ, and received by faith in and through the Word, purely and simply without any works on our part. Yet I do not mean that Christians should not and must not do good works, but that they are not to be mingled and entwined in the doctrine of faith, and decorated with the shameless delusion that they avail before God as righteousness, whereby both the doctrine of works and of faith are besmirched and destroyed. For everything possible must be done to keep this article pure, unadulterated and separate from all our own doings. But after we have this righteousness by faith, works are to follow and continue here on earth, so that there may be civil righteousness, and that both be maintained, each in its proper place, but separate in their nature and efficacy,–the former before God in faith over and above all works, the latter works in love to our neighbor, as we said plainly enough above and always taught.

严行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对于“天道”(形而上学)、“地道”(自然科学)都兴趣缺缺,而执着于“人道”(政治和伦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子》重政治;《庄子》重人生;《论语》讲人心讲伦理;《孟子》讲仁政讲入世,注目点都不外——人怎么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活着。因此,“活着”是核心,“此世”是立足点,“秩序”是原则(在传统中国的具体情境中,就是伦理和政治)。……生于此岸,死于此岸,这是苏轼和阿Q的共识。此岸因此在中国文化里有了恒久的价值。……中国文化世俗性还表现在没有“未世论”上。

老魁

对佛的迷信来自于本土文化。中国人本来迷信“土地爷”,“财神爷”,“灶王爷”,“龙王爷”,“关老爷” 和“官老爷”等“爷”们。后来,有一天发现寺院里的佛像比自己家小庙供的诸“爷”们大得多。觉得这家伙该更有“神”力,就开始拜佛了。实在是对佛教的践踏。出家人都应该明白寺院里的佛像是人像,是前辈中的“姣姣者”,被奉为佛祖,不会有“神”力的。教会里的迷信色彩主要表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神的医治大能。更严重的情况是:以此吸引人。

以斯帖

我看到了罪人的光景,和神的愤怒。我们都是神眼中作恶的、心中狂傲、说谎、在心中流人血、以诡诈待人的罪人。有谁敢在神面前坦然无惧地说,我没犯过其中的某一条。读完这段,我比任何在神面前认罪的时候,都清楚地看到我自己的罪。神是圣洁公义的,而罪就是违背神的旨意的行为。律法让我们看到神的公义是什么,他如光一样照在人前,让我们看清什么是罪。我看到了五毒俱全的自己,也更清楚靠着自己,在神的面前只能灭亡。我也看到了神的愤怒。罪人是神所恨恶的,是他要灭绝的。这让我想起以赛亚看到异像,吓地匍匐在地说:祸哉!我灭亡了。此时,我也心里颤抖。律法将神地公义,如光一样,照亮在我身上,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地不洁、不义。在神的愤怒面前,真是让人恐惧、战兢。“祸哉!我灭亡了!”感同身受,泪流满面。……在对罪的恐惧中,罪人更能饥渴的需要神的恩典。神的恩典,在意识到必要灭亡的罪人的眼里,真是那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让我们每天在神的爱中起航,踏上回家的征程。

安妮

这是个物质的世界,或者说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是只相信物质的世界。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人们是没有心灵生活的,物质生活占据了心灵空间,剩下的心灵空间也被虚幻欺骗了。有一个声音,从小到大都在教育你,要有道德,要有人格,要做好人,要学雷锋,还总是告诉你这世界上有人有崇高的灵魂,有高尚的人格,有英雄,要像他们那样生活。等你成人以后,这些虚幻会渐渐破灭,你会问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问完之后,你其实并不很关心答案,因为这并不影响你继续你的物质信仰,继续生活下去。“发展是硬道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忙着呢!直到有一天,我相信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将会有这样的一天,或早或晚,它一定会有。你会听到一个不同的声音。

蔡琳

常态下的人生是孤独的,在精神和情感上存在巨大的空洞需要填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爱情的常青树依赖于频繁或不频繁的变换伴侣,这种方式可以保存欲望的新鲜度,但是最初最纯的情感早已死亡。即使不去理会道德上的评判,心灵上的满足仍然无望。年轻或不年轻的时候,都曾有人把爱情当作上帝来追求,而真实的状况是,没有人会让你不失望。因为人的局限,既无能力把握,也无力量持守。……神的爱是自然而然,因为我们的灵是他赐予的;人的爱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不能持守;神的爱是圆满的,人的爱是缺憾的;属人间的爱常常带来困惑,而属天国的爱会带来盼望。

木小蕾

大卫临终之时,内心还在做天使与魔鬼之争,然而上帝借希伯来的作者,称赞大卫一生“行了公义”。这叫我们称为“人”的受造物,如何不羞愧。上帝的爱,爱到一种卑微的地步,只要你悔改,他就不计前嫌地主动伸手拥抱你;上帝的爱,爱到一种宽广的地步,只要我们信,就可以因着耶稣基督的义,白白称义。从大卫身上学到的,不是人如何走向神,而是神如何俯就怜悯人!

黄仿

切记:首先,任何人冒犯你,你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他怎么啦?他需要什么帮助?而不是第一反应就马上反击。针尖对麦芒的反击会让冲突升级,最后两败俱伤。其次,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不高兴讲给除了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听,因为这样会使问题扩大化,参与意见的人更多,卷入的人更多,对当事人很不公平。

王莱蕾

人会犯罪,往往是因为骄傲,只看自己,却不顺服。由于对于“顺服”二字的不理解,致使我在人生旅途中,很难做到真正的顺服神,而经常得罪神。因此也常常陷入“心口不一”的煎熬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